王永志:我的愿望就是把中国人送上太空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王永志,太空,载人航天
  • 发布时间:2014-01-09 16:29

  短短10年时间,从神五到神十,6次飞天,6此跨越,中国印迹的崭新高度被一次又一次地刻在浩瀚天穹

  耄耋之年的王永志身姿挺拔,精神矍铄。说话时,一口浓重的东北口音,他时而面露微笑,和蔼可亲,时而表情浓重,不怒而威。

  不少人叫他“王总”,不过,他不是普通的王总,而是中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最高的载人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

  从留学苏联毕业回国起,王永志便与中国的航天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而立之年,他扎营在茫茫戈壁;不惑之年,他遭遇“文革”,在逆境中续写航天壮志;知天命之年,他勇担研制中国新一代战略导弹的重任;花甲之年,他迎来了人生中最大的一次挑战--担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并且,在这个被他称为“不得精神病也得得心脏病”的岗位上一干就是15年。

  如今,81岁高龄的他虽然已经退居二线,成为幕后顾问,但仍在兢兢业业,为中国航天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结缘航天 使命在肩

  1932年,王永志出生在辽宁昌图县董家屯,那是个把地图放大无数倍都很难找到的地方。

  家境贫困的他祖辈都是农民,“没有文化太挨欺负”,秉持“知识改变命运”的坚定信念,在大哥的支持下,7岁的王永志踏上了一波三折的求学路。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王永志这个农家子弟最初的想法非常朴实,“我从小生活在农村,特别喜欢生物,想搞生物改良,让穷苦的人们都有饭吃。”

  然而,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抗美援朝志愿军飞机掠过东北黑土地上空时发出的轰鸣声,激起了这个热血少年的国防梦。“什么生物,什么遗传,没有国防,啥也没有。”搞国防,王永志想搞飞机设计,“看到志愿军喷气式飞机那真是潇洒英姿,然后到战场,把美国的王牌驾驶员都给打落了,真是解气。”1952年,在班主任老师的鼓励下,勤奋好学的王永志以优异的成绩如愿以偿地考入了清华大学航空系,专攻飞机设计。并在3年后,被选为公派留学生,送到莫斯科航空学院学习飞机设计。

  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这不仅改变了世界航天技术发展的格局,也改变了王永志的命运。根据中苏两国政府的协议,王永志服从国家需要改学火箭导弹设计专业。虽心有不舍,但王永志还是选择了“国家怎么安排怎么干”,从此义无返顾地开始了长及一生的航天生涯。

  到了1961年,王永志谢绝了导师的再三挽留,放弃了破例攻读研究生的机会,毅然回到祖国,投身中国航天事业。从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种近程导弹起,他参加了多种航天型号的研制,先后任洲际导弹副总设计师、三种地地导弹总设计师,长二捆绑火箭等几种运载火箭研制总指挥,并且保持了6种新型火箭首次发射无一失败的优良纪录,人称发射场上的“常胜将军”。

  留学苏联,对王永志而言是段难忘的经历,其中给他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就是,1957年11月,毛泽东前往莫斯科参加十月革命40周年庆典时会见中国留学生的讲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十年磨剑 飞天梦圆

  “我们搞火箭的,最后一定要把人送上天。”这个想法一直萦绕在王永志的心头。

  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起源于1986年3月,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位老科学家联合向中共中央写的一封题为《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议》的信件。

  据王永志回忆,这份建议引起邓小平同志的高度重视,并迅速作出批示,称 “此时应速作决断,不可拖延。”随即,国务院组织了200多位专家和部委领导开会研究制定中国高科技发展计划,王永志便是其中之一,担任“载人航天工程”研究组组长。

  对于这次会议,王永志至今仍记忆犹新,“总共开了26天,26天后一个名为《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正式推出。”由于邓小平是在1986年3月批阅的,所以这份文件有个更为人熟知的名字“863计划”,首批列出了7个领域作为未来中国高科技的发展重点,其中之一就是载人航天,叫做“863-2”。

  1992年9月21日,对于王永志和所有航天人而言,是个值得永久纪念的日子。在这一天,经过5年的论证,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终于正式立项,迎来了起航的曙光。

  据专家组预计,中国的飞船要到2002年才能上天,这与前苏联第一位宇航员加加林上天相差了整整41年,如何面对这个差距?作为技术总负责人,王永志给出了一个答案:“自主创新,跨越发展!”

  搞中国的载人航天,王永志一开始便盯上了当时俄罗斯最先进的“联盟TM”飞船,力主直接采用多人多舱的设计方案,轨道舱在与返回舱分离之后可留轨半年,以便进行后续的空间科学实验和应用试验。

  同时,王永志主张跨越国外载人航天先上大动物再上人的阶段,不用猴子,直接上人。

  “我们的飞船按设计可以在太空自主飞行七昼夜,如果猴子七天七夜不吃不喝,下来它死了,这算谁的账?究竟是飞船的问题,还是猴子自身的问题?很难说得清楚。反倒会给航天员增加思想负担。”在他看来,载人航天的动物试验已经完全没有必要,外国宇航员早已上天多年,证明人完全可以进入太空。

  如此一来,确保安全便成为了重中之重。“载人航天,人命关天!”这句话几乎成为了王永志的口头禅。

  出任中国首任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的心理压力极大,食不甘味,夜不能寐,香烟更是一根接着一根。但他从未想过逃避,在他看来,靠不做事或慢慢做来规避风险,那是没出息。

  漫漫十年磨一剑。1999年11月,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1号”成功上天。接着,神舟2号、3号、4号相继成功发射。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舱门打开,杨利伟微笑走出……

  就在这一刻,王永志心中一直悬着的那块石头终于落了地,他的眼中噙满了激动的泪水。

  “11年来我们这支航天队伍呕心沥血、顽强拼搏,不顾自己的一切,为的就是这一天、这一刻。我为沉着果敢的杨利伟而自豪,我为不负使命的这支队伍而自豪。我为祖国骄傲。”王永志心中的感慨难以言表。

  2004年2月,王永志荣获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5年1月,中央军委发布命令授予他“载人航天功勋科学家”荣誉称号;2010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将第46669号小行星命名为“王永志星”……

  此后短短10年间,从神五到神十,6次飞天,6次跨越,中国印迹的崭新高度被一次又一次地刻在浩瀚天穹。鉴于对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做出的卓越贡献,王永志荣获了诸多荣誉。但是面对掌声、鲜花和荣誉时,他最常说的一句话不是“我很幸运”,而是“我们很幸运”。

  “这是全体航天人的荣誉,我是代表他们来领这个奖的。”在王永志看来,这一切荣誉和成就都是因为实现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的历史使命正好落在了这代人身上,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功是整个航天队伍共同努力的成果。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

  王永志坚信:“更伟大的事情还在后头。”

  致敬辞

  从航空到导弹,从火箭到载人航天,他的足迹紧跟祖国的期望,他是王永志。作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他参与领导及指挥的所有发射任务有着百分百的成功率,这是他的荣誉,更是中国的骄傲。

  “我一生有三大愿望,第一个愿望,就是让自己设计的导弹可以发射到世界任何一个角度;第二个愿望,就是把外国的卫星送入太空中任何一条轨道;第三个愿望,就是把中国人送上太空!”

  --王永志

  十年大事记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次日航天员杨利伟安全返回,王永志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及其团队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飞行的历史性突破,当年他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5年10月12日,王永志及其团队将三位航天员再度送入太空,“神舟六号”任务圆满完成。王永志被中央军委授予“载人航天功勋科学家”荣誉称号。

  2007年,王永志开始主持制订中国载人空间站工程实施方案。

  2010年5月4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先后发布公报通知国际社会,将国际永久编号第46669号小行星命名为“王永志星”。

  王永志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中国国家科技最高奖获得者

  文|《小康》记者 刘彦华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