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自远:仰望星空 脚踏实地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欧阳自远,嫦娥三号,月球
  • 发布时间:2014-01-09 16:32

  中国人不能止步于38万公里外的月球,我们应该飞得更远,飞到几亿公里、几十亿公里、上百亿公里

  12月14日21时11分,“嫦娥三号”落月虹湾。虹湾是雨海西北角的彩虹之湾,位于广寒宫的后院,是一处恬静而幽香的后花园。

  事实上,在我国神话故事中,广寒宫连同嫦娥、玉兔、吴刚和桂花树,激发了几乎所有中国孩子遥望星空时的无限遐想。多年前,有个小男孩常常独自坐在草地上凝望夜空,想象着月宫的模样,经年后,探月成了他一生的事业。

  他,欧阳自远,中国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

  月亮之上

  “嫦娥三号”在月球实现软着陆,再度向外界展示了中国在太空探索上的雄心大志,英国《独立报》称它直接击碎了西方前几年对中国太空技术的质疑。然而,翘翘板效应却暗自发酵,技术质疑被消解,另一端的民生质疑却夹杂在赞叹中发声。

  当媒体把登月与劳民伤财一起丢给欧阳自远时,“目光短浅”,欧阳自远用如此直接的表达方式回应质疑。欧阳自远以美国阿波罗载人登月计划为例,指出探月在科技、军事、经济等方面发挥了难以估量的重大作用。

  上世纪60年代初,美国阿波罗探月计划投资为254亿美元,共有2万多家企业、200余所大学、80多个科研机构参与,总人数超过40万。这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耗资最多的科技项目之一。由此产生的3000多种新技术应用到航天航空、军事、通信、材料、计算机、医疗和民生等领域,引领了全世界在上世纪60-70年代几乎全部高科技的发展,培育了一大批高科技产业,诞生了一大批新型的高新工业群体,推动了民用科技及工业的繁荣。美国最近公布称,阿波罗计划的投入产出比为1:14。

  美国阿波罗计划的一个直接诱因是应对美苏争霸,美国力压前苏联后,月球探测基本被搁置。“2005年他们后悔了,感觉到这是一个巨大的战略上的错误,他们被限制在低轨道的时间太长了,他们要重返月球,要全面探测太阳系。”欧阳自远说。

  探月工程对于中国同样具有巨大的远期效益。欧阳自远认为,中国开展月球探测与深空探测,对于科技进步、新兴学科诞生与发展、经济发展、高科技人才培养等都有重要提升作用。

  对于“嫦娥三号”这位“三姑娘”的质疑却并未就此打住,除了“劳民伤财说”之外,“无意义说”在网络间也颇为流行。该观点直指“三姑娘”缺乏轨道舱是其最大缺点,费了力花了钱却无法拍摄出落月时精彩复杂的过程。由此甚至引申出,此次月球探测没有实际意义。

  对此,欧阳自远解释道,早在上世纪在月球表面软着陆技术早已被美国和前苏联所掌握,此次计划的关键是我们掌握了软着陆技术,并非为了表演给大家看。更何况,着陆器和月球车的质量已经是精打细算了,不可能再增加一个专门拍摄落月过程的轨道舱了。而利用另外一个火箭再发射一个轨道舱,成本就太高了。

  实际上,在中国探月工程的三个阶段中,“嫦娥三号”是一个关键环节,在月球上实现软着陆,表示中国人能够到达地球以外的天体之上。

  天缘巧合

  月亮上是什么样?彼时,欧阳自远还是一个生活在江西的小男孩,课堂上老师教授的月球冷寂无生命的知识让他懵懂地初识科学。而真正开启他探月之梦的则是1957年前苏联发射的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宣布了人类空间时代的到来;另外则缘自一块0.5克的月球岩石样品。

  1978年,对整个中国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年份,中国各个领域都在酝酿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年对于欧阳自远而言,同样充满惊喜。时任美国总统卡特的特使、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访华,卡特总统通过他送给当时中国领导人两件特殊的礼物,一面“阿波罗”号带上过月球的中国国旗,一块“阿波罗”宇航员带回来的月球岩石样品,重约1克。

  后来欧阳自远回忆称,美国赠送月球岩石样品难免也隐含有要了解中国的测试能力与研究水平。

  “阿波罗”号曾6次从月球取回岩石,美国方面并没有告知中方这块岩石是哪一次和在什么区域采集的。是不是把一道谜题抛给了中国?

  中科院地球化学所立即派人到北京取回月球岩石样品,欧阳自远负责设计与安排样品的分析测试。他把样品分成了两份,一半用于研究,一半保存起来。欧阳自远告诉记者,1958年他就开始研究地球以外的物质,诸如各类天外来客--陨石、宇宙尘、月球和火星陨石等。20年的积累,让他破解起这道谜题来并不那么费劲。“月球岩石我早已比较熟悉,当时美国阿波罗探月已经结束,他们公开的数据我们也了解。”欧阳自远说,他们推断出这是由“阿波罗”17号飞船采集的样本。

  欧阳自远提出开展月球探测工程的建议,中科院与国防科工委接受了欧阳自远团队的报告。然而,前行并非易事,既要踏实能钻研,又要开展各种“公关”攻势。因为探月工程战略与规划涉及多个部门。欧阳自远奔波期间,往来于北京与贵阳两地“游说”各方。

  2001年,欧阳自远牵头制订的“月球探测卫星科学目标与有效载荷配置”通过国家评审。

  2002年国防科工委组织月球探测各领域的专家,由孙家栋院士和欧阳自远院士负责编写《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卫星的综合立项报告。》2003年,一份报告送进中南海。2004年元月,时任政府总理温家宝在报告上签字,批准绕月探测工程实施。

  一块岩石改变了学地质出身的欧阳自远的人生轨迹,或许这之前,某种机缘早已种下。欧阳自远出生时难产,对此,他对媒体说过:“舅父说这个孩子出生这么艰难,是来自很远的地方吧?于是,我的名字就叫做欧阳自远了。我也觉得这个名字很有意思:我研究的陨石来自遥远的太空,后来研究的宇宙尘、月球的岩石,也都来自遥远的太空。我真的很难想象,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安排,天缘巧合。”

  飞得更远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成功发射,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成功发射。由此“嫦娥之父”成了媒体给予欧阳自远的个性化标签。“坚决反对这么贴标签!”欧阳自远反复跟记者提到,荣光属于整个团队,怎么成了他一个人的荣誉呢?

  事实上,欧阳自远在“嫦娥一号”发射时压力大到“手心发汗、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很多天睡不着觉,一种莫名的担忧,又有一种对嫦娥团队的坚定信赖。现在提起这段过往,他用“提心吊胆”形容当时的心情。“嫦娥一号到月球边上走了13天,到了之后要被月球捕获,成为月球的卫星,这才算真正的成功。并不是火箭发射升空就是成功了,那可不算。”欧阳自远和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一直盯着,直到宣布“嫦娥一号”被月球捕获的一刻,他们俩抱头痛哭,“绕起来了!绕起来了!”欧阳自远坦言,现在他对“嫦娥三号”也依然悬着心。

  然而,欧阳自远还是遇到了一个“坑”。2007年“嫦娥一号”公布了第一张月面图,一个小撞击坑出现了两次。欧阳自远在解释时误称月面可能出现了新的撞击坑,被网友戏谑为“欧阳坑”。欧阳自远对此挺淡然,“别人的错误太多了,我们肯定也有错误,或者也有不完整的地方,我们以后再改进就是了。我们要不断地修正错误,改进工作,才有进步”。

  中国人在面对科学探索时的态度和期待通常是“万无一失”,而科学探索永无止境充满挑战的现实却是,出错与纠错。美国和前苏联做了44次左右的软着陆月球,只有19次成功。著名科幻作家韩松在其博客中也曾提问“太空对中国会是特殊的吗?”显然,答案是NO。

  “我们的工作团队当然是最不希望看到失败的,我也相信这个团队的责任心与能力,但还是要讲,要有思想准备,有一种宽容的允许失败的心态。”欧阳自远表示。

  排除万难,这恐怕成了欧阳自远的工作惯性。他说,“嫦娥三号”只解决了在月球上安全落下去的问题,如何安全回到地球,这将是“嫦娥五号”的任务,还有很多技术难题需一一攻破。欧阳自远介绍,我国的月球探测大致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是不载人月球探测,第二阶段是载人登月,第三阶段是建立月球基地。

  他清醒地看到,我国是航天大国,但仍称不上航天强国。“美国的旅行者1号已经飞了180亿公里,但是远没有飞出太阳系,只是到达了日球层边界。嫦娥二号才到达6500万公里,中国的太阳系探测只能是刚刚起步。”对于欧阳自远来说,他的梦很大,“中国人不能止步于38万公里外的月球,我们应该飞得更远,飞到几亿公里、几十亿公里、上百亿公里”。

  致敬辞

  他是中国天体化学学科的开创者,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的首席科学家,他是欧阳自远。他被誉为“嫦娥之父”,积极参与并指导中国月球探测的目标与规划的制定,为中国人登月探望舒广袖的寂寞嫦娥而努力。

  “有人会问我”你怎么干这些?这些东西不能吃不能穿,是纯粹的基础科学“,研究者要忍受着孤独、寂寞,没有人关心,太难坚持了。但我一直感觉到中国总有这样一天的出现:发射卫星、探测月球、探测火星,这个信念始终鼓舞着我。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我可以准备,吃再多的苦也可以,我写了很多文章告诉大家这其中的伟大意义。”

  --欧阳自远

  十年大事记

  2002年国防科工委组织月球探测各领域的专家,由孙家栋院士和欧阳自远院士负责编写《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卫星的综合立项报告》

  2004年欧阳自远被任命为中国月球探测计划“嫦娥一号”工程的首席科学家,这是我国航天重大工程里首次设置首席科学家一职。

  在欧阳自远任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期间,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成功发射;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成功发射;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号”成功落月。

  欧阳自远 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嫦娥之父,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家协会荣誉会长

  文|《小康》记者 尤蕾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