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峰:只有探索才知道答案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刘峰,载人潜水器
  • 发布时间:2014-01-09 16:34

  创造载人深潜7062米的纪录是一项重大跨越。从“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的立项、研发到海上试验的组织和实施,前后共历时12年,作为“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的项目负责人和海上试验的现场总指挥,刘峰功不可没

  一片漆黑的海底,不断呈现的异象。

  深海世界中,竟然喷涌着巨大的热流,形成的“黑烟囱”温度高达上千摄氏度。在这个恶劣环境中,却有一群生物生存着,它们依靠有毒的硫化物生存,而且还不断出现新的物种……

  海底更深处,潜藏着这个星球上最后的秘密。

  这不是《海底两万里》的幻境,而是明年中国载入潜水器“蛟龙”将要探索的未知世界。“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现场指挥部总指挥的刘峰在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称,2014年“蛟龙号”将远赴印度洋,在国际海底探索热液硫化物的奥秘,并采集深海生物、岩石等样品,开展环境评价。

  潜入7000米海底不亚于登顶珠穆朗玛

  2012年6月27日,中国载人深潜器“蛟龙”号在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海试成功到达7062米海底,创造了作业类载人潜水器新的世界纪录。

  没人知道,作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现场指挥部总指挥的刘峰此刻会有什么样的心情。

  十年前,当他第一次提出7000米的海潜目标时,反对和质疑的声音很多。“当时对7000米指标有争论。”刘峰回忆说,“有人认为下潜深度达到4000米就够,就我国在国际海底拥有的区域来说,研究7000米级深度没有多大科学价值。”

  在提出这一目标前,刘峰事实上做了很多准备。1991年,身为北京科技大学讲师的刘峰,被当时的冶金工业部推荐到了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办公室(以下简称中国大洋协会)工作,从那时起他就开始关注海洋探索的研究工作。到2001年时,我国已获得了7.5万平方公里拥有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开采权的多金属结核矿合同海洋区。但是,探索海洋的力量仍然薄弱。

  2001年1月,中国大洋协会邀请国内海洋界10位院士和15位教授级专家及外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科技部等有关司负责人对研发载人潜水器进行了深入探讨。

  当时世界上载人深潜器的最大深度是日本创造的6527米,但刘峰坚持认为,虽然载人深潜还没到达7000米深度,但7000米有独特性,有科学研究价值。

  关于这一目标的确立,整整争论了一年。2001年12月,经过反复论证后的深潜项目终于有了眉目。2002年3月,刘峰作为项目负责人与“863”计划先进制造及自动化领域办公室签订了7000米载人潜水器重大专项研发合同。2002年6月,科技部批准了7000米载人潜水器重大专项的立项。

  从此,刘峰开始了长达10年的奔波。

  起步很艰难,制造载人潜水器的工作持续了6年。第一次试50米潜水时,进入海洋后却突然去了联系信号,让刘峰惊出了一身冷汗。

  此后的发展却突飞猛进,不断刷新中国乃至世界纪录。

  2009年,1000米级海试。

  2010年,3000米级海试。

  2011年,5000米级海试。

  2012年,7000米级海试。

  这是一个惊人的突破,这意味着蛟龙号已经成为世界上下潜能力最深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可在占世界海洋面积99.8%的广阔海域自由行动。

  这一点令深潜研究者们都十分羡慕,超级潜水发烧友、美国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甚至向蛟龙号发出邀请:“我们搞深潜的(人员)非常欢迎你们到美国来交流。”

  海底世界的秘密需要我们去探索

  对人类而言,深海被称为比太空更陌生的领域。

  “按照目前的设计,我们的蛟龙号可以达到7000米深海,算是全球载人潜水器最深的了,它足以显示我国在载人深潜技术上的国际领先,但我们也深知,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开发深海资源,服务科学研究。”

  “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最近一潜在海底工作6个多小时,航行距离约3公里,深度变化为600米,最大下潜深度2418米。“蛟龙”号在海底进行了近底观察,航行拍摄到多种高清海底生物和海底地质视像资料,采集了8升近底水样、6块富钴结壳,1种2个冷水珊瑚片段、3种3个海绵片段、1个7腕海星、1种3个海百合,并在该海区首次采集到1种2个藤壶,拍摄到了多种高清海底生物和海底地质资料。

  刘峰用“安全、圆满”来形容试验性应用的整个航次科考工作。

  在这一次的入海中,“蛟龙”号共下潜21次,取得了丰硕成果,既为我国深海科学研究提供了大量视像、样品资料,也为世界认识海洋、研究海洋做出很大贡献。

  在刘峰看来,完成7000米深潜后,我国会开发出更多的可以深潜4500至2000米的载人潜水器。“相比较而言,这类载人潜水器的成本要低些,而且这个深度的海洋也有非常丰富的资源,综合来说,可以降低深潜成本,更加实惠。”

  从“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的立项、研发到海上试验的组织和实施,“蛟龙号”前后共历时12年(2000-2012)。

  能够创造载人深潜7062米的纪录,实现中国载人深潜技术的重大跨越,其幕后团队功不可没。“蛟龙”先后攻克了生命支持系统、耐压密封系统、自动控制系统、声学通信系统、电池能源系统等一系列技术难关。

  除了技术难题,这个项目还面临组织协调的挑战。“作为技术决策和组织实施的机构,专项总体组的责任就是实现潜水器本体系统、水面支持系统、潜航员系统和应用系统这4个系统之间技术上的无缝对接、研制进度上的步调一致。”刘峰称自己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协调组织,把这100家单位、1000多人集结在一起。最让刘峰感到欣慰的是,他的团队适时组织完成了“关于建立国家深海基地的请示”,并得到国务院的批准。

  在全面回顾“蛟龙”号从立项到研发、从几十米到7000米的跨越历程时,刘峰表示,“回顾任务实施以来的难忘历程,感受尤为深刻的是,成功来之不易。”

  发展深海装备,开展深海研究,不是一个国家、一个单位和个人力量能达到的。

  刘峰说,“蛟龙”号取得的成果,不仅为中国科学家认识海洋提供帮助,而且也通过国际海底管理局向全世界开放。

  刘峰说:“‘蛟龙’号不会闲置不用,而是要广泛应用,为全人类和平认识开发和保护海洋做贡献。未来,我们计划邀请其他国家海洋科研人员上船,共同下潜开展海洋合作研究。”

  据介绍,“蛟龙”号计划于明年年中在西北太平洋中国大洋协会富钴结壳勘探矿区、明年年底在西南印度洋中国大洋协会多金属硫化物勘探矿区等海域开展试验性应用工作,为我国大洋资源调查和深海科学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刘峰还有一个最大的愿望是:“希望普通老百姓能和科学家一样,也有机会遨游海底,去体会海底那种美景。”

  致敬辞

  他带领团队突破下潜海底7000米,完成这个目标,他用了十年时间,走过其他国家半个世纪才能走完的道路,他是刘峰。他的工作使我国具备了在全球99.8%的深海开展科研、勘探的能力,用“蛟龙”实现海洋大国的梦想。

  一辈子能干一件事就很满足了。当然,现在只是画了一个逗号。蛟龙号还向更深的目标进军:5000米、7000米……

  --刘峰

  十年大事记

  2009年,“蛟龙号”先后组织开展1000米级和3000米级海试。

  2010年,“蛟龙号”3000米级海试成功,共完成17次下潜。

  2011年,“蛟龙号”载人深潜进行5000米海试,历时49天,航程1万余海里,完成多项科考和科学试验。

  2012年,“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3名试航员叶聪、崔维成、杨波乘于6月24日8点54分,下潜至7005米,6月28日下潜至7062.68米,创造了作业类载人潜水器新的世界纪录。

  2013年,“蛟龙”号从冲击大深度转入试验性应用航次,开始了服务科考和资源勘探的业务化探索之旅。完成了两次长时段的科考任务,进行了数百项的科学试验。

  刘峰 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主任、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海试现场总指挥

  文|《小康》记者 范颖华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