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风起云涌”
- 来源:信息方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移动支付,手机支付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1-24 08:28
在2013年,移动支付如潮水般的涌入人们的生活,互联网、IT公司和第三方支付公司已经对中国银行业存在潜在的竞争,以支付宝、财付通为首的互联网支付巨头,已经借庞大的客户基础数据,借助二维码这一连接线上线下的入口,加速移动支付创新,由线上向线下渗透。
说到移动支付,相比以往传统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支付手段而言,有了很大的提升。移动支付也称为手机支付,允许消费者使用其移动终端(通常是手机)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单位或个人通过移动设备、互联网或近距离传感,直接或间接向银行金融机构发送支付指令产生货币支付与资金转移行为,从而实现移动支付功能。移动支付将终端设备、互联网、应用提供商以及金融机构相融合,为用户提供货币支付、缴费等金融业务。目前常见的移动支付有如下三种形式:
1、移动支付:也称为手机支付,就是允许用户使用其移动终端(通常是手机)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
2、近场支付:手机网民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即时通过手机向商家进行支付,支付的处理在现场进行,也可在线下进行,使用手机射频(NFC)、红外、蓝牙等通道,实现与自动售货机以及POS机的本地通讯。
3、进程支付:通过发送支付指令(通常是输入密钥或刷卡),在手机银行、第三方支付平台等支付平台或客户端等完成支付流程的支付方式。
2013年中国手机网民对移动支付认知度及使用度
在手机网民对移动支付的认知度方面,只有20.7%手机网民对移动支付完全不了解,而超过70.0%的受访手机网民对移动支付有一定了解。数据同时显示,在使用度方面,高达71.2%的手机网民从来没有使用过移动支付,经常使用的受访者也仅占6.3%。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分析认为,这种较高认知程度和偏低使用度符合移动支付在国内市场的成长-发展时期的规律。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手机网民消费习惯的转发,移动支付将进入高速发展期。手机网民对移动支付的认知度将进一步提升,同时手机网民使用移动支付的比例也会快速增长。
2013年中国手机网民移动支付使用频率
数据显示,在手机网民移动支付使用频率方面,平均每月仅使用移动支付1-2次的占17.3%,近8%用户平均每月使用移动支付达3-6次,每月使用10次以上的仅仅占比0.9%。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分析认为,用户移动支付使用频率不高与生活消费观念与习惯有密切联系。由于消费主体、消费环境等因素,现阶段国内日常消费仍以线下消费为主,线上消费虽然在特定群体中实现快速增长,但短期内无法撼动线下消费的主导地位。
2013年中国手机网民移动支付使用场景
数据显示,在受访用户中,71.7%的手机网民会在进行缴费、充值等业务时使用移动支付,而在日常网购和票务酒店预订中愿意使用移动支付的则分别占33.9%和31.5%。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分析认为,手机缴费、充值因本身与移动终端关联,因此使用移动支付比例较大;由于目前手机网民网购习惯仍未完全从PC端转向移动终端,因此移动支付在日常网购、票务预订中仍无法替代PC端支付;而近距离刷手机由于涉及手机、芯片、SIM卡等设备升级更换,会增加用户使用成本,因此尚未有效普及。
2013年中国手机网民移动支付单笔金额
数据显示,手机网民在移动支付上已花费或可接受单笔支付金额方面,愿意为每次消费支付100元以内以及300元以内的用户分别占29.4%和31.5%。而愿意每次支付300元以上的占39.1%。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分析认为,有三个因素导致移动支付单笔金额出现这种分布:一是移动支付以年轻一族为主体,其收入限制着移动支付的金额;二是结合上述使用场景可知,目前用户进行移动支付的大多为日常网购、缴费等小额业务;三是在当今移动支付技术、政策等尚不成熟下,考虑到资金、个人信息等安全,用户不放心在移动端上进行理财投资等大额支付。
2013年中国手机网民移动支付提供商选择倾向
数据显示,高达85.9%的手机网民会选择第三方移动支付提供商,其次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占63.0%,而选择运营商作为移动支付提供商的用户只有不到四成。艾媒咨询(iiMediaResearch)分析认为,第三方支付能凭借着PC端积累的大量用户和已经建立起的良好口碑,根据移动支付自身的特点有效将用户迁至移动端并能保持较高的用户黏性;与第三方支付转化模式相近,各大银行相继推出手机银行、手机支付口令等来接力网上银行和U盾,同时依靠着银行行业的信誉和保障,其渗透率也不断提高;反观运营商虽作为移动通信的中枢,在移动支付市场布局却反应过慢,而且产品可替代性过大,就目前而言得不到太多用户的青睐。
2013年中国手机网民移动支付方式接受度和实际使用对比
数据显示,目前手机网民接受度最高的移动支付方式为手机APP/网站支付、短信支付,分别达到69.6%和64.1%。另外,在扫码支付、近场支付和手机刷卡支付出现接受度与实际使用率差距较大的情况。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分析认为,手机APP和短信支付已经得到长足发展,接受度和使用率“双高”在情理之中。而扫码支付、近场支付、手机刷卡支付正处于新兴发展期,尚未完全推广普及,因此接受度和使用率都相对较低。
热点案例:2013年中国手机网民对微信支付发展预测
数据显示,2013年手机网民用户对微信支付发展预测方面,52.9%用户认为微信支付具有前景,而仅有5.8%用户表示不看好。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分析认为,仍有四成多的手机网民对微信支付前景持保守观望态度,原因之一是微信应用中的新支付功能之优势还没完全发挥出来,仍需待时间证明。
2013年中国手机网民不使用移动支付影响因素
数据显示,62.0%和57.6%的手机网民分别因为其操作简便和资金、信息安全较高而选择移动支付;而因资金安全、信息性不足和普及程度不高而不使用移动支付端的手机网民分别有71.7%和47.6%。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分析认为,移动支付有别于传统支付其中一点就是其便捷性,手一点或一刷便代替了传统支付付款冗长的流程,其操作简便性是其一大优势。对于资金信息安全性出现认知不一,则可能由手机网民的不同的支付经验,或其他移动支付用户各异的体验所造成。而移动支付的普及率不高导致付款、退款等不便也可能成为制约手机网民使用移动支付的重要因素。
2013年中国手机网民对移动支付的安全度感知
数据显示,60.2%手机网民认为移动支付安全性值得信赖。只有31.5%和2.8%的手机网民觉得移动支付“不太安全”和“十分不安全”。其中,在未使用过移动支付的手机网民中,仍有过半人数认为移动支付是安全的。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分析认为,安全性感受一方面源于客观的技术、法律等环境,另一方面源于用户的体验。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法律的完善,结合社会舆论和用户的亲身体验,移动支付安全性在大范围内得到认同。但由于存在着安全漏洞丑闻偶发,对移动互联网认知不足等现象,致使仍有部分手机网民对移动支付安全性认同度偏低。
2013年中国手机网民对移动支付的风险认知
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数据显示,手机网民认为移动支付中最突出的两项风险为资金安全性风险和个人信息泄露风险,分别占总人数的72.2%和56.5%。艾媒咨询(iiMediaResearch)分析认为,对于资金安全和个人隐私保障是当今手机网民最迫切但也是最难解决的用户诉求。移动支付实质是对用户资金和个人信息的合法调用,在此流程中一旦出现其他不法因素,将导致用户蒙发巨大损失,这种损失必远大于因移动设备丢失、中毒等原因造成的损失。
中国手机网民对移动支付的期望
数据显示,对于移动支付的期望,78.1%手机网民希望提高交易安全性,而具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交易效率、开拓更多种类支付方式这三方面期望的用户则分别占47.3%、38.0%、30.0%。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分析认为,用户对自身利益性的诉求远大于对移动支付业务改进的期望,移动终端的安全性已经成为移动支付用户体验的关键一环。
中国手机网民对移动支付的态度及预测
数据显示,对于移动支付能否成为主流的支付方式,近30.9%的手机网民对其前景充满信心,64.4%的手机网民则保持谨慎乐观态度;谈及自身会否考虑使用移动支付,高达64.0%的手机网民表示将会考虑使用移动支付,而表示绝对不会使用的仅占2.5%。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分析认为,移动支付将在移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逐渐成为市场的热点,但手机网民移动支付习惯的养成还需要进一步引导与培养。
昊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