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时代的IT融合之道——专访华为FusionCube产品总经理王丰

  • 来源:互联网周刊
  • 关键字:云计算,华为,FusionCube
  • 发布时间:2014-02-12 16:17

  云计算是IT基础设施交付和应用模式的一次革命。云计算实现了计算、存储、网络等IT资源的虚拟化和动态可扩展,使IT系统具备了灵活、可靠的业务交付能力;其按需定制、快速部署等特性,不仅降低了企业IT投入,还大大缩短了产品开发周期。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建设私有云或租用公有云的方式,实现IT架构的云化。可以说,IT市场已经毫无保留地向云解决方案商敞开了胸怀。

  在“风起云涌”的IT变革中,华为对云有着深刻的理解。针对云计算对IT基础设施的要求,华为提出了FusionCloud融合云计算战略,推出FusionCube融合一体机,不仅涵盖云架构的几个关键词——“虚拟化、高性能、开放性、扩展性”,还包括它的进阶属性——“融合”。从基础设施层到应用层,“融合”带来了云架构性能和效率的提升,成为云计算发展的一大趋势。

  在2013年12月的微软技术盛会TechEd 2013上,华为发布FusionCube融合一体机的SQL Server数据库版本,而就在一个月前,华为刚刚发布SAP HANA认证版本。两个方案接连推出,让融合基础设施方案再次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融合”是华为对云计算IT基础设施未来发展的理解,对此,华为云计算产品线副总裁、FusionCube产品总经理王丰与互联网周刊进行了深入交流,详细阐述华为的IT融合之道。

  华为云战略三剑客之一

  ——FusionCube融合一体机

  “FusionCube是一个创新型的产品,将软硬件结合在一起,改变了计算和存储之间的关系。”王丰开门见山地说到。FusionCube在硬件上将计算、存储和网络等模块集合在12U的机框内,最多支持64 CPU,12 TB 内存,集成高带宽无源交换背板、分布式存储,配置SSD存储卡及InfiniBand交换模块,满足应用程序及数据库对高性能的要求;软件上预集成FusionSphere云操作系统,将计算、存储和网络资源虚拟化,提供弹性计算、负载均衡、虚拟私有云等IaaS业务,同时还与国内外各个数据库软件商合作预装和调优。FusionCube最大的创新在于内部实现了计算节点和存储节点的融合,而非采用传统的IPSAN结构。

  企业对计算和存储的应用需求越来越高,王丰认为,这要归功于企业内部数据的爆发式增长。华为将数据应用分为两部分,即“数据的生命周期”以及“热数据的流动”。数据的生命周期是传统存储解决的问题,包括在线数据的近线和离线。而对热数据的流动,华为有了一些新的看法。“随着结构化数据的增长,数据在计算过程中流动的要求变高了。”王丰说,“可能原来你的应用中数据流动很少,把数据从SAN里读出来再返回去,(性能)都没有问题。但是,现在在大型企业的OLAP(联机分析处理)过程中,即数据从存储节点读取到数据库节点再经计算之后再返回去的过程中,产生了带宽的瓶颈。”

  FusionCube在解决热数据的问题时,充分发挥了华为在网络交换领域的传统优势。王丰表示,过去,计算和存储之间的交换能力并没有跟上网络交换能力的发展,大部分还在依赖10GE和FC。华为通过FusionCube内部创新的分布式存储,让计算和存储之间的带宽可以紧随交换能力的升级。FusionCube目前使用56GB的Infiniband交换,计算和存储之间、不同节点之间数据交换通道均达56G,从而提升了整体数据吞吐能力。“在OLAP这种应用场景下,数据原本的瓶颈没有了,这就是FusionCube带来的最基本的改变。”

  “华为要把管道做得越来越快。”基于这样的理念,FusionCube在硬件能力上致力于为客户带来最高的性能。“把数据的通路扩宽是华为擅长的一条路。”王丰说,“正因为能把路做宽,所以我们的适应性非常好。现在计算和存储之间是56G,如果今后两年100G成熟了,我们只要更换交换板大家便可马上享受100G。但如果要等到100G在业内形成标准,这个时间就非常长了。”

  我们知道,云架构下的数据流动与传统架构截然不同,在数据中心内部,数据的东西向流动超过了南北向流动。FusionCube将节点间的数据交换做到业界最高,大大提升云架构的性能。“所以融合一体机目前非常适合两类业务,一类是数据库方面的,另一类是虚拟化、云平台。”王丰说。

  FusionCube的深度融合之道

  华为对融合的理解,也经历了一个演进的过程。

  业内融合基础设施的发展模式之一是集成。一些IT厂商(联盟)根据已有经验和最佳实践,将不同厂商的产品预集成,甚至集成一套定制化的统一管理平台。这无疑是在传统的基础架构之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为客户从繁琐的IT运维中减负。但这种方式的不足在于,基础部件来自各个厂商,无法实现高效协同;统一管理平台对于不同厂商产品的管理也存在局限;运维管理仍要求具备各个厂商设备的技术知识及技术认证;售后以及故障诊断过程中存在厂商间的互相推诿等等。华为最初的一体机也是简单的集成,尽管产品都来自华为,包括刀片服务器、存储、交换机,以及虚拟化软件等,但在协同高效方面依然存在瓶颈。王丰说:“我们走上了那条路之后,发现仅仅解决了预安装和预集成,而解决不了实际的问题。于是我们反思到底要做什么样的东西。后来我们看到热数据在计算之间的流动量越来越大,数据流动的需求越来越多,所以做了FusionCube真正的融合架构。”

  华为FusionCube是业界首款真正做到把计算、存储、网络以及虚拟化平台有机融合在统一架构之下的一体机。随之而来的好处是:提高集成密度,节省机房空间;减少设备间连线,降低故障概率;同一厂商部件易于端到端协同,提升软硬件的整体性能,同时提高统一管理的效率;售后技术支持的体验更佳。

  在应用层面,业界还有一类一体机只是应用的预装,即把软件和硬件简单地装在一起,所有也叫应用一体机。例如邮箱一体机,在一个服务器上装一个邮箱服务。王丰指出,这类一体机只解决简单的安装问题,而FusionCube不仅做到硬件深度融合,而且在软件上也进行了深度优化,比如上面提到的SQL Server数据库版本和SAP HANA认证版本。“FusionCube 在融合之路上有不太一样的地方。比如微软Windows集群遇到问题,我们就针对微软Windows集群做专门的优化。HANA对读写时延要求特别高,我们通过软硬件结合的能力把这个时延尽量降到最低。针对其他的应用也会类似的调优,我们面向各家都是开放的态度。”

  融合改变企业IT采购、部署模式

  市场对新产品、新模式的接纳需要一个过程。融合架构将客户的关注点由过去分离的计算、存储、网络以及软件转向一体化的机框,这个机框具备了所有的能力,因而带来了采购流程的改变。王丰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客户会有纠结,因为这毕竟是个新东西,对采购模式会有一些影响。原来可能计算在一个部门采购,存储在一个部门采购,现在整合就会有影响。”

  但是王丰也坚信,深入了解FusionCube的客户会非常喜欢它,他说:“最终要看它能不能解决客户最根本的问题,比如在数据处理方面的瓶颈,比如云平台的建设。一体机特别适合云平台、虚拟化,客户觉得好就会采购;相反,如果你不能给他带来好处,他就不会采购。比如客户用一台服务器就能解决全部问题,那就用不着一体机。”

  FusionCube简化了部署,可以方便地构建不同规模的数据中心,并且能够线性扩展。据王丰介绍,在FusionCube内部,计算、存储可以单独扩展;规模较大的应用,FusionCube可以从一框扩到一柜,从一柜扩到多柜,最多可以扩展到2200个节点。

  目前,FusionCube已经在国内外市场得到了规模化应用。西班牙证券公司BME,香港港交所的集成商Infocast均采购了FusionCube设备,国内电信运营商江苏移动使用FusionCube来替代其他的设备。王丰说:“相比国内市场,欧美市场对一体化设备的接触要稍微早一点,也稍微成熟一些。欧美地区人力成本很高,所以对一体化的接受程度也高一些。”对于这种国内外市场的差异,华为IT产品线总裁郑叶来曾将其形容为“墙内开花墙外香”。但是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的发展,国内市场对一体机的需求会越来越大,FusionCube前景值得期待。

  本刊记者 安建伟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