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上的供应链金融

  • 来源:互联网周刊
  • 关键字:互联网,金融,阿里小贷
  • 发布时间:2014-02-12 16:21

  2013年12月6日,京东商城上线名为“京保贝”的供应链金融产品,京东平台上万家供应商可凭采购、销售等数据快速获得融资,无需任何担保和抵押,3分钟内即可完成从申请到放款的全过程。

  说到供应链金融,首先得理解什么是供应链。供应链指的是商品到达消费者手中之前各相关者的连接或业务的衔接。围绕着核心企业,供应链涵盖了从原材料供应商到最终消费者的整个过程,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集成管理,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

  供应链金融则以供应链中的核心大企业为出发点,将上下游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根据交易中构成的链条关系和行业特点设定融资方案,将资金有效注入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对核心企业来说,供应链金融的开展对上、下游对进行了融资,提升了供应链的竞争力,加强了其在供应链中的议价能力,吸引更多企业加入供应链,另一方面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供应链失衡的问题。对整个供应链来说,提升了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和整个资产的周转效率。

  最早服务于国内供应链金融的还是传统商业银行,但近几年,阿里巴巴、苏宁、京东商城都选择进入了这一领域,凭借其在商品流、信息流方面的优势,帮助供应商解决资金问题。通常电商的供应链金融分为几种模式,一种是扮演担保角色,用银行资金放贷;另一种则是电商直接用自有资金放贷;更多的是两者兼有之。

  领军者阿里小贷

  阿里小贷不算典型的供应链金融,但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

  2002年马云推出诚信通,将企业的基本情况、经营年限、交易状况、商业纠纷、投诉状况等进行量化评估,积累商户数据,这个数据库也成为阿里巴巴信用评核模型的基础。

  2007年阿里巴巴与建行、工行合作先后分别推出“e贷通”及“易融通”贷款产品。阿里巴巴仅扮演类似中介的角色,给银行提供其平台上的中小企业的信息,帮助银行评估信用风险,银行则进行二次审核进行放贷。

  2008年阿里巴巴开始自建团队投入小微信贷业务中去,推出网商融资平台,云集来自400多家国内外著名风险投资机构的2000多名风险投资人。

  2010年6月,浙江阿里小贷正式成立,2011年则成立了重庆阿里小贷,开始向部分城市的淘宝或阿里巴巴上的电商企业放贷,注册资本分别为6亿及10亿元。

  2011年,阿里巴巴正式中断与建行、工行的贷款合作,独立发展。

  其后阿里小贷进行了多轮资产证券化项目,扩充了它的贷款额度。2012年~2013年阿里分别与嘉实基金子公司、万家基金子公司和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开展了证券化项目。

  依靠阿里小贷的整套新型微贷技术和完整的风险控制体系,阿里小贷相继开发出阿里信用贷款、淘宝(天猫)信用贷款、淘宝(天猫)订单贷款等微贷产品,产品利率的年化利率约18%,由于是按日计息、随借随还,客户实际融资成本实际约为6.7%。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阿里小贷自营3年来,已经累计投放贷款超过一千亿,贷款不良率为0.87%。

  “京保贝”——金融服务升级上演

  早在2012年初,京东就推出了针对供应商的供应链融资业务。京东采用了与银行合作的模式,用信用及应收账款为抵押,银行放贷给供应商。

  此次上线的“京保贝”和京东以往的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最大不同有两点。

  一是整个流程都在线进行,“京保贝”通过对数据的处理进行全自动化审批和风险控制,放款时间短到惊人的3分钟。另一个不同是此次京东抛下银行单干,引入的资金为京东自有资金。京东金融发展部总监王琳表示,现在京东为此业务准备的资金为“几个亿”。

  与淘宝商城不介入商品价值的利益分配、只收取服务费的纯平台模式不同,京东电商庞大的自营业务使得这个中心位置周围有大量的供货商,而供货商恰恰是供应链金融的天然“抓手”,围绕京东电商周围的供货商提供金融服务远比为天猫平台上的自由卖家更容易发力,零售商与供应商的联系将更加紧密,双方利益被捆绑到一起。

  因此,由于供应商和京东的业务关系,一旦客户没有自动还款,他在京东产生的结算会用来还款。

  在京东提出“供应链金融”概念之初,就有人质疑,供应商的融资需求源于电商平台将供应商账期拉长,导致后者的资金链紧绷。而后平台又推出“供应链金融”业务,让供应商为提前支付货款而交付利息,是平台商对供应商的“变相压榨”。

  这次推出“京保贝”,也有说法指出,因为拥有供应商大量的应收账款数据,“京保贝”是否存在利用自身融资系统里的应付款项拿来放贷的情况?

  王琳表示,所有借出去的资金都是走小贷公司的账户,都是从小贷公司直接对应供应商的客户,而对于供应商的应付账款,则是通过京东旗下电商的结算系统,两者没有关联。

  京东平台上供应商的融资成本约为10%,最长融资期限是90天,可融资额度是由系统自动计算的,在额度内可任意融资。

  苏宁——线上线下两头忙

  苏宁所走的道路与阿里巴巴和京东商城都不太一样,苏宁比它们更“重”:它不仅自己做仓储和物流,自己卖东西;更重要的是,苏宁还有近1700家门店。这既是苏宁的最大优势,也是苏宁的最大劣势。

  2011年,在南京举办的苏宁未来十年战略发布会和苏宁全球供应商上,苏宁首次公开提出了布局供应链金融的战略规划,同年,苏宁注资1亿创建南京苏宁易付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并通过收购安徽华夏通支付有限公司获得第一张第三方支付牌照。虽然苏宁曾经尝试向部分品牌供应商提供供应链类金融的服务,但是其供应链金融的最终变为现实却是在2012年。2012年12月,苏宁公司境外全资子公司香港苏宁电器有限公司与苏宁电器集团共同出资发起设立“重庆苏宁小额贷款有限公司”,面向全国上游经、代销供应商全面主推供应链融资业务,单笔融资额最高可达1000万。

  苏宁供应链金融业务由自己出资和与银行合作放贷两种模式相结合。除了“苏宁小贷”融资业务之外,苏宁与众多银行合作推出“银行保理”,是目前国内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覆盖银行数量最多的电商平台。

  苏宁供应链金融服务主要开展订单融资、库存融资以及应收账款融资类基于真实贸易的融资服务。通过管理上游合作伙伴的完整供应链流程,可掌握其资金流、物流和商流等多维度信息,在采购、物流、仓储体系间闭环运作,能够把不可控的金融产品风险转化为供应链业务上的可控风险。

  与阿里金融“平台、金融、数据”的路线略有不同,苏宁的金融布局为“全金融”。除了提供还款、转账、基金、保险等互联网金融产品之外,后期,苏宁还可能利用线下多家实体店的优势,将苏宁易购正在开展的金融业务复制到线下。

  涉足供应链金融顺理成章

  电商平台解决了传统金融行业对个人和小企业贷款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和流程复杂的问题,而这同时也是网络中小贷所具有的核心竞争优势,而银行则拥有资金优势,双方合作,能够使供应链金融业务开展的更加顺利、便捷、有效和真实。

  基本上,这是一个双赢的模式。电商平台可以通过对其平台上的商户提供融资服务而促进平台的交易,绑定客户,吸引更多的中小企业加入其供应链条;而银行方面可以发放低风险贷款,同时带来有黏性的存款和大量的中间业务收入。

  但双方的结合是否琴瑟和鸣,完全不可分离?实际上并不如此。

  以阿里小贷的发展之路为例,早在2007年6月,阿里金融就与建设银行合作,依托阿里巴巴的信用数据,为平台客户提供信贷服务。但双方的合作最终不欢而散,双方信贷理念上的巨大差异,使得阿里为网商大规模发放贷款的设想受阻。而银行方面则表示,之所以出现后来合作的减少甚至暂停,是因为阿里巴巴已经开始不满足仅仅为银行提供企业信息,贷款业务油水很大,萌生了单独放贷的念头。

  这也可以解释,电商之所以纷纷布局供应链金融服务,看中的是可以与供应商能够得到更深层次的捆绑,同时又能通过这些金融服务获得收益。

  各大电商巨头在金融领域的确拥有他们的天然优势:电商平台依靠庞大的上下游客户资源及由此形成的海量的交易信息,通过不断积累和挖掘交易行为数据,分析、归纳借款人的经营与信用特征,判断其偿债能力。交易行为数据比企业财务报表更直接、更真实,同时也大幅降低客户筛选成本,

  而传统商业银行手中只有客户的支付结算数据,在公司信贷业务上需要另建专门的信用评价系统。在客户信息数据的获取和评价方面,基本上是不可能和电商平台抗衡的。所以,只要解决资金问题,电商脱离银行单干,是在利益驱使下顺理成章的事情。

  为了让金融产品更加灵活、收益更大,阿里、苏宁和京东先后分别获得了小额贷款公司的牌照,开始使用自有资金运作融资业务。犝庵帧靶〈?平台”的全新模式,将小贷公司的牌照优势与电子商务企业的渠道、信息优势充分结合,有效降低客户搜索成本以及信用风险,摆脱了与银行合作带来的束缚。

  但自行放贷存在一个致命的局限:小贷公司不能像银行一样吸收存款,脱离了银行,只能以资本金放贷。公开资料显示,苏宁和阿里金融旗下的小贷公司都成立在重庆,主要是因为其在小额贷款公司方面的优惠政策,重庆市小额贷款公司可享受15%的优惠所得税率,并且可以通过多种手段融资,最高融资比例230%(高于其他地区100%的融资比例)。

  还是以阿里小贷为例,旗下两家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金仅有16亿,也就是假设这个最高融资比例真的可以落实,总共能贷出去的资金也不到40亿,这在对于供应链上企业以万亿而计的贷款需求市场中无异于杯水车薪。

  电商供应链金融困局

  解决融资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申请银行牌照就是其中之一,这也是外界猜测阿里是否要做银行的原因。但是银行牌照并没有那么简单,何况,要享受银行所带来的收益和好处,同时也要承担随之而来的风险、监管和约束。

  但由于信托计划的私募性质,融资规模受到限制,另外,信托的融资成本也比较高,显然难以满足阿里金融更大发展的需求。

  于是就有了之前提到过的阿里小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诞生和多次运作。阿里小贷在券商的帮助下,把阿里手头的一部分贷款(包括本金与收益)打成标准的资产包裹(证券化),卖给投资者,然后回笼资金再去做贷款。这个打包成证券的过程,就是证券化。阿里小贷通过这整个过程获得了现金,而这些现金可以用来对中小电商进一步放贷,增加放贷规模。

  资产证券化相当于发行次级债,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发行次级债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对于小贷公司来说,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并未有明确的政策措施配套,像阿里巴巴这种有实力的大公司,出了风险还可以由集团来兜底,但其他小贷公司没有这么强大的股东背景,就存在很大风险,所以资产证券化的融资方向并不能广泛推广。

  除了融资问题,电商的供应链金融的特性决定了征信以及对供应链的把控优势建立在其自有的庞大电商生态系统之上。银行可以选择和多家企业合作,电商只能向网内的客户拓展,很难延伸至自身生态之外。

  从风险角度来说,电商平台作为服务提供方,资金流、信息流和信用评级完全自身控制与界定,会成为信用风险的集中地。不仅如此,电商平台为客户提供的是无抵押、无担保贷款,当信用风险集中爆发时,银行类金融机构可以组织清收抵押资产,追究担保人责任,收回部分损失;而对于电商来说,风险爆发时相应的损失只能靠机构自身或投资者来承担。

  比较起来,京东和苏宁的供应链金融因对上下游企业的掌控能力较强,相对安全系数较高,但阿里小贷仅靠信用担保,其风险相对较大。

  银行走入供应链融资新时代

  部分大行也在跨界,向供应链的商流、信息流延伸。目前,一些银行正尝试自建或者与电子商务平台合作开展线上供应链金融。

  比如建行,尽管与阿里巴巴的合作未能成功,但后来显然也意识到网络信贷业务的增长潜力。2012年,建行“善融商务”开业,涵盖商品批发、商品零售等领域,为客户提供信息发布、交易撮合、社区服务等服务;而在金融服务方面则提供从支付结算、托管、担保到融资的全方位金融服务。

  交行则推出了交博汇电子商务平台,企业入驻“交博汇”可享受交行资金清算、融资贷款的服务,实际上也就是供应链金融的拓宽。农行江苏分行营业部也成功上线供应链融资在线电商平台,实现了电子商务与互联网金融的有机结合。

  招行也推出了“智慧供应链金融平台”,通过该平台可实现资源整合,优化物流链、资金链和信息链,为大型企业和上下游企业提供专业化和定制化的金融服务。企业在该平台可以自助申请贷款,系统实时审批,自动放款。

  银行自铺渠道,可以最大限度地掌握供应链融资过程中的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可以赚取原本输入第三方平台的好处,但系统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其成本也必将是高昂的。

  本刊记者 吕芹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