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的网络之路

  • 来源:互联网周刊
  • 关键字:银行业,货币
  • 发布时间:2014-02-12 16:31

  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有清一代的钱庄,甚至更早到唐朝的飞钱。而现代银行的诞生,则公认是1694年英王批准成立的英格兰银行。按照《货币战争》的说法,从此全世界都逐渐陷入了银行家们编织的罗网之中,实际当然不可能有如此一边倒的情况发生,但人们的生活却与银行关系日渐紧密。就像货币交易取代了以物易物,银行的业务也逐渐侵蚀着人们纯粹的现金交易。

  而为了交易服务的安全与畅通,新科技的发明成果不断被银行业引用到业务中来。银行,在科技发展的过程中,往往成为尝鲜的排头兵。

  银行的网络

  唐朝的飞钱,可谓中国银行业前身的前身,其基本作用就在于通存通兑。而其后代票号在1776年前后出现在上海后,业务也从未局限于一时一地。通过复杂的密码印记,同一票号在各地的分支机构可以为客户随时提供兑换现银的服务,这对于近代的中国行商起到重要的保护作用,让票号最初可以心安理得的收取手续费用来维持经营,但也让票号的作用和现代银行业保持了距离。

  但即使作为原生态的票号,却已经具备了银行业发展所需的基本雏形——网络,当然,在互联网还遥遥无期的近代,票号网络的实现通过的不是电缆,而是中国自古擅长的人脉和神秘古老的密码学知识,来联通相隔百里的各家分支机构,没有彼此联通的网络,也就没有兴盛一时的票号,而自从票号出现,也就伴随着诞生了最早的金融网络。

  公认现代银行的诞生之地是资本主义世界最早的霸主大英帝国,英格兰银行的成立让金融业在人类史上可以占据一席之地,并进而开始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当然,现代银行的发展也要依靠不断伸展的触手,影响到所及的每一块土地。首先,这样的发展依靠着西方航海技术的提高,开始延伸到新世界,把即将成为日不落帝国的英格兰和尚未出生的美利坚连为一体,并继续在美洲这块新开拓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继续延伸,开始进入古老的中国大地,让聪明的中国人认识到票号这种形式不再符合新兴世界的发展规律,并从19世纪20年代沿海地区出现的钱庄、本国银行、外国银行三国鼎立,逐渐发展到钱庄逐渐消失,甚至成为专有的“地下钱庄”,银行则以各种网点联合的形式出现,从一家银行出现诸多分支,多家银行联合经营业务。

  银行的发展史,本身就是一个网络的成长史。

  网络的银行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由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提供经费,联合计算机公司和大学共同研制而发展起的ARPAnet网络在1969年投入使用,这也是今天无所不在的互联网的前身。这一最早用于军事的网络在转入民用的最初始,最先进入其中的两大行业之一就是银行业,银行业因其相关于社会发展的紧密作用,对于这一联通世界的技术的引进不遗余力。

  1983年,美国国防部高级计划管理局和通信局研制成功的TCP/IP协议诞生了真正的互联网。而12年后的1995年,同样在美国已经产生了安全第一网络银行,这也是世界第一家完全通过Internet处理业务的开放式银行。到了2003年,美国20%的互联网用户都已经使用过相关的网络金融服务,而使用最多的金融服务网站则分别是美国银行、花旗银行、富国银行和大通曼哈顿银行——老牌银行在进入网络服务领域的脚步远远走在硅谷企业的前边。早在1998年,安全第一网络银行也成为拥有1860亿美元资产的加拿大皇家银行金融集团旗下的全资子公司,传统银行通过传统的收购方式,开展了自己新兴的网络服务方式。

  除了进入互联网,银行业也在一直积极发展着自己的网络,银行卡的出现为银行的网络建立了入口。银行卡源起于美国,运通卡基于具有旅行支票业务的商家网络与客户群基础,而Diners Club则是客户和商户买卖双方之间的联络者,在此,银行业通过银行卡接入了日常的买卖网络,把自己的业务植入进更深的社会经济生活网络之中。每个银行卡对应的账号成为用户进入这个经济生活网络的用户名,银行则暗笑着“天下英雄,入我毂中”,等着用户和商家通过自己建立的这一网络组织起一个可以掌握主动权的体系,进一步扩大了银行的网络。

  通讯网络新时代

  现代中国的银行业发起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经与财政部合署办公的中国人民银行再次以联行的形式把民众带进银行的生活,而随着中国农业银行开始打破大一统的金融体制格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特别是一系列股份制银行先后进入民众视野,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开始大踏步追赶国际银行业的脚步。

  与此同时,中国的互联网也几乎与世界同步的发展起来。在这一中国银行业发展的新时代里,信息技术获得了及时而稳步的应用,让中国银行业的新发展中始终伴随着信息化的步伐。信息技术与计算机应用技术在我国早已从银行业的后台账户处理和前台柜面交易向银行的战略决策、客户关系、市场开发、经营战略等方面延展。这其中既包括数据处理的集中与抗风险的进步,也包括了业务的综合处理能力的不断提高。很多银行通过全国数据“大集中”处理在数据仓库建设方面进行了尝试,而数据库的建立将使银行添加业务统计分析手段,同时产生进一步开发和探索,带动银行业信息业务系统建设的全面发展。

  在刚刚改革开放的1980前后,通存通兑这一唐代就已实现的业务在银行业纷纷引入网络系统后终于重新出现,而跨行业务则依靠着银联的组织机构得以实现,银行业的网络终于在市场经济的刺激下重新建立起来。同时,银行卡、ATM等国外银行业业已实现的技术也被国内如饥似渴地引进,并配合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建立起了电子银行业务。

  当然,在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银行业也在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这里也包括民众对于新兴技术的抵触和不适应。曾经,随着银行调整营业时间,双休日轮休,银行同步开始第二波“新政”,引导市民将2万元以下存取款业务转移到自助设备进行,而不少老人则认为自助设备不方便且使用缺少“安全感”。当然,这也再次提醒着风险控制方面的技术是银行业的重中之重。简单的ATM尚且如此,进入网络时代后,虽然互联网行业以其便捷平等的姿态受到追捧,但层出不穷的类似网络盗用资金的事件让安全性仍被认为是传统金融业的杀手锏,但安全问题不能让银行业在新技术面前止步不前,如何在保障安全的同时,为用户提供互联网级的便捷、合情合理的服务是银行业必须解决的问题。有银行业内人士表示,“不久以后的银行服务,预计4成以上的业务都要借助自助设备。”因此,市场习惯的养成也是银行业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必须面临的问题,但这并不会阻止银行技术创新的步伐。

  大踏步智能化

  智能型零售网点这个概念首先在日本提出的,而在中国已经接近实现全面运营,相对于传统网点,这种新模式提供了更高的灵活性、便利性和移动性。现在银行的智能服务,早已超出了存取款的限制,在智能银行的设备上,用户可以通过触摸显示屏进入网上银行,办理融资、贷款等业务,同时,智能平台也支持登录非本行的网络平台。

  另外,很多银行都开始成为提供Wi-Fi 的营业网点,客户通过笔记本、手机等都可以自助上网。银行的产品信息,则通过可触摸显示屏进行展示,顾客通过手触、滑动屏幕可以了解银行的各项产品及服务。借助智能终端设备,银行不仅可以为用户提供面对面的柜台服务,实现现有银行网点的主要功能,提供全天候服务。

  同时,智能终端的普及也可以快速提高银行业务覆盖范围,既能提升银行利润,又可以降低服务成本,为银行业带来显而易见的收益。

  在业务上,很多银行都通过与软硬件公司的合作实现业务的智能化,通过软件的进化达到从数据信息的管理、共享到数据存储的即时实现,再到信息分析的深入、多维表现等等,都给决策管理者提供了科学的数据和有效的决策指引。

  有观点认为,大数据和云计算这样的数据服务能力,影响最大的行业将在与医学和金融,新兴技术的发展一方面可以降低人力成本,一方面更可以推进这一数据集中领域的业务进步。

  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各家银行都在想方设法吸引用户。在这其中,谁能提供更便利的服务,谁能提供更安全的保障,自然是吸引用户的重点所在。通过改进信息技术,做好加密,把传统银行业的责任和信息技术的新发展有机融合起来,保持积极引进新技术,方便客户的同时,不降低银行业固有的安全性,才是立于不败之道的关键。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