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强国:重塑精益求精

  • 来源:支点
  • 关键字:中国,经济
  • 发布时间:2014-02-12 16:40

  核心提示:自近代史以来,美国、德国、日本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相继登上过世界制造业的顶峰,他们在攀爬中离不开对精湛技术的不懈追求。

  任何制造业强国,在历史的攀爬中并非一蹴而就达到巅峰。

  去年圣诞节当天,谷歌公司再次称在美国制造其备受赞誉的 Nexus 7平板电脑。这是美国制造业回潮之肇始,“美国制造”在110年间长盛不衰后迈步重振路。

  从上世纪初起,德国师从英国,用系统性人才培养机制确保制造业产品的品质,才有逾百年的“德国制造”一枝独秀史。二战后的日本,重塑精益求精的制造工艺灵魂,经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重振路,使“日本制造”风靡世界。

  历史是一面明镜,看昨天有多深,未来就能走多远。美国、德国、日本制造业强国均经历过制造业升级重振之路,何种独门秘笈使其制造业成为民族软实力的标志?

  中国经济已向纵深推进,中国制造业在重振路上需要借鉴他山之石。

  美国:“再工业化”一举多得

  在日不落帝国辉煌了一百年之后,美国超越英国,成为世界经济史上的第二个“世界工厂”。

  到了1894年,美国制造业总产值已相当于英国的两倍。随后110余年间,美国制造业的霸主地位无人撼动。

  “现代美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就业岗位减少,原因是国内生产自动化和劳动成本过高,迫使美国大公司将产业转移到国外。”中国美国商会副总裁王晓平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称。

  2009年起,一股制造业回流的浪潮在西方发达国家蔓延开来。美国提出“再工业化”,重振“美国制造”,包括调整、提升传统制造业结构及竞争力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两条主线。不少专家认为,以高科技为主的技术才是制造业回归美国的真实因素。

  时光回溯。自上世纪初起,美国开始实现工业化,到了上世纪80年代完成现代化进程。但也是从这时起,由于放松了对金融市场的宏观监管,美国虚拟经济恶性膨胀,进而导致了2007年爆发的次贷危机。

  经此一劫,美国开始调整经济发展战略。2009年12月,美国公布《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2011年6月和2012年2月,美国相继启动《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 和《 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实施“再工业化”。

  现在看来,美国“再工业化”一举多得。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研究员张茂荣分析说,短期刺激经济复苏、缓解严重失业、缓和社会矛盾;中期结构调整,培育新的增长动力,促进经济再平衡;长期目标是抓住新一轮产业革命之机,谋划战略主导权,重塑国家竞争优势。

  目前,美国制造业回归已初见成效。去年底,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一份研究报告说,低廉的能源价格和相对较低的工资水平让“美国制造”竞争力上升,美国在未来6年内每年将从欧洲、日本和中国等出口大国夺取700亿到1150亿美元的制造业出口额。

  不过,美国公司能否回归美国制造?乔布斯生前曾直截了当地回答:“这些工作不会回来。”

  在苹果公司高层看来,移回美国生产,问题不在于成本高低,而是美国在这一领域断层太久,缺乏最新制造技术。电子消费品制造业从未真正在美国建立,因而关键问题不是如何把生产线带回美国,而是如何建构。

  王晓平认为,美国“再工业化”主要目标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先进制造业。新技术革命正在重塑全球制造业格局,比如被称为“累积制造”的3D打印技术产业已成为美国“十大增长最快的工业”之一。

  德国:欲做实业先攻教育

  1887年8月23日是“德国制造”的诞生日。不为人知的是,这个诞生日却是德国制造业的侮辱日。

  当年的这一天,为了将劣质的德国货与优质的英国产品区分开来,英国议会通过了侮辱性的商标法条款,规定所有从德国进口的产品都须注明“Made in Germany”。

  随后长达100多年间,德国人争气地让自己销售到世界各国的产品比当地货的口碑还要好,任何一件“德国制造”,“都像一块热气腾腾的蛋糕”,受到各国欢迎。

  西门子、宝马等一批世界级品牌问世,“德国制造”享誉全球,这成为二战后德国崛起的密码,还让德国在欧债危机中仍“一枝独秀”,其制胜之道是质量、技术和服务,被称为“德国制造”的三驾马车。

  事实上,驱动这三驾马车的前提是人才。只有持续的人才供应,才能确保质量和技术的全球领先优势。

  德国华人新能源协会主席廖宇对本刊记者表示,德国有比较清晰的职业教育路线,与高等教育分开,但质量并不差。上大学不是年轻人唯一的选择,成为保时捷汽车转配线上的高级工人与做一名教授一样会受人尊重,生活质量与收入水平都相差不多。

  对很多考察过德国的人来说,德式教育的奥秘在于:承认学生是不同的,有的聪明、有的跑得快、有的眼睛好,教育最大的目的是把各自的优势都发挥出来,而不是把他们变成一样的人。

  如果说“德国制造”是德国产品高质量的代名词,那么,德国职业教育则是德国产品高质量的保障。

  “小到门把手,大到推土机,都有很深的技术底蕴和生产工艺。德国人之所以能在生产制造上精益求精,与其国民从小受的教育、良好的蓝领保障制度,以及企业内部强大的流程管理分不开。”廖宇如是称。

  与“美国制造”、“日本制造”不同的是,“德国制造”最重要的内涵就是:美感处处可见质感。

  “德国制造”百年不衰,人们大都认为这得益于其严谨的民族文化。但廖宇认为,德国人的严谨态度是误传。在与他接触过的德国年轻人中,不少人常常丢三落四。但要看到,日耳曼文化里最深刻的内涵是:不怕承认自己害怕出错,所以要多麻烦一下,不管有多复杂。一个系统已预估处处可能是错误,由此才能变得严谨。

  美国《新闻周刊》曾撰文感叹:“‘德国制造’之所以称霸世界,是因为德国人能把普通的金属敲打成震惊世界的科技奇迹”。

  当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产业升级时选择的主流路径是将制造业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他们自己更注重发展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而德国为何对制造业情有独钟呢?

  “也许是因为德国人大智若愚,玩不来虚拟经济那一套,只能脚踏实地走实业路线。”廖宇说:“德国人眼中的成功,是在一家公司工作40年甚至50年,到六七十岁退休,赚的钱比老板还多。”

  日本:“再拧一把干毛巾”

  日本经济腾飞,出现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一“黄金期”,始于池田内阁提出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这是日本现代经济史上的里程碑。

  到了1968年,日本的GDP超过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强国,而这一时期提出的贸易立国战略,本质上还是工业立国或制造业立国。

  进入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日本并未停滞制造业发展脚步,不断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从1974年起的十年间,正是因为“日本制造”在调结构中持续升华,才有了80年代初节能家电风靡世界的盛况。1985年至1991年间,“日本制造”加快走出去步伐,从而与“德国制造”齐名。

  回顾历史,日本作为后起追赶型国家,其经济发展过程表现为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过程。战后日本制造业结构实现了三次转换,即以轻工业为中心向重化学工业为中心的转换,由重化学工业、原材料工业为中心向机械工业的转换,由一般机械工业向高级机电一体化的机械电子工业的转换。

  正是经过上述“三部曲”,日本擦亮了“日本制造”品牌,使其攀上世界之巅。其中“日本制造”完成高级机电一体化的重振过程,使大部分企业领悟到“日本制造”的灵魂就是对精艺技术的无比崇尚。

  从1980年至1990年,日本制造业产能过剩,停滞不前。此时,能源危机、日元汇率飙升等挑战,倒逼日本制造业寻求突围。

  危机孕育良机,日本制造业开始重振。十年间,日本公司以质量至上和及时生产的理念引领全球制造业变革,其中包括通过加大投资保证技术优势,但更重要的是类似丰田TPS那样在生产方式上精益求精的劲头。

  1985年,“广场协议”签署,日元大幅升值,导致日本企业出口竞争力下降,日本装备制造业企业加快全球扩张步伐,特别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装备制造业如金属制品、纺织机械等,加速向海外转移生产。

  “日本开始重新思考制造业重振之路,追求精益求精。”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李薇表示,尽管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下,日本国民经济总体发展不容乐观,但装备制造业仍得以保持较高的收益水平。

  面对外部压力,绝大多数日本低端制造企业唯一能选的道路就是挖潜,用日语来说就是“再拧一把干毛巾”,改进生产工艺和流程,降低造价,加快速度,同时引进新设备和新技术,生产国外还暂时不能生产的产品,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支点》记者 袁阳平 何辉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