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思考” 的穿戴

  • 来源:支点
  • 关键字:智能,信息
  • 发布时间:2014-02-13 08:34

  核心提示:穿戴式智能设备市场正处于爆发前夜。不仅是智能手机厂商、服装制造商,就连欧美设计师都开始涉足这一领域。

  鲍勃是一名警察,上任第一天,他在街头巡逻。突然,他的眼镜提示,前方有一名可疑人员。顺眼望过去,一名嫌犯正在偷车,他三步并两步跑上前去,抓住了嫌犯。此时,眼镜上呈现出这名嫌犯的资料,这是一名有前科的嫌犯。鲍勃看了一眼车牌,眼镜上立即显示出车主信息,“给他发个消息,让他看好自己的车。”鲍勃说道,两秒钟后,眼镜显示信息发送完毕。

  把嫌犯带上警车,眼镜规划出了一条顺畅的行车路线,并显示在旁边一个街区出现了一起车祸,鲍勃加快了速度,一路行至警察局,打开电脑,找出了眼镜上传的嫌犯偷车影像资料,交给了同事。然后,他又风尘仆仆的赶去车祸现场了。

  这不是《机械战警》,更不是《钢铁侠》,美国Taser公司开发的警用智能眼镜Axon Flex正在将这一场景变成现实--Taser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兼CEO里克·史密斯介绍说,这款眼镜不仅能够录像,而且具备车牌号和驾驶证自动识别功能,在未来还会推出人脸识别功能。

  “未来,警察完全有能力实时收集相关信息,并通过语音识别功能来录口供,还能作为呈堂证供。”里克·史密斯说。

  当然,Axon Flex只是众多穿戴式智能设备中的一种。如今,这些智能产品正跃跃欲试,希望走进并改变我们的生活。

  开启“智能穿戴元年”

  2012年,当Google Glass发布产品体验广告的时候,大家都惊呆了:抬头望天,眼镜显示天气和温度;低头走路,眼镜显示行程和距离;跳伞爱好者把一跃而下的风景实时发送给了朋友,冰雕爱好者对着眼镜上显示的图片雕刻出一头栩栩如生的老虎……一句“OK,Glass”让人眼变成了实时摄像机,让转动的眼球代替了手工操作,科幻电影中的情节被复制到了生活之中。这就是穿戴式智能设备,它应用穿戴式技术对日常穿戴进行了智能化设计,融合了智能产品的各项功能,真正实现了想象功能的延伸。

  Google Glass问世后,Nike 的SportWatch、三星智能手表Galaxy Altius、Orange的Power Welties充电靴、Replay的社交牛仔裤、GPS导航鞋,以及欧美设计师推出的太阳能比基尼等产品相继投放市场。2013年,被业内定义为穿戴式智能设备元年。

  其实,早在20世纪60年代,穿戴式智能设备的开发思想就已经开始萌芽。随着计算机标准化软硬件以及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穿戴式智能设备的形态开始变得多样化,逐渐在工业、医疗、军事、教育、娱乐等诸多领域表现出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应用潜力。

  Meta Watch 的CEO比尔·盖瑟感慨地说:“手表行业的发展从未像现在这样健康。这也给新的智能时尚产品的问世创造了条件。”Meta Watch本身就是一家制造基于IOS和Android系统的智能腕表的公司,这款手表附加了提示手机未接电话和未读信息的功能。

  穿戴式智能设备的异军突起,的确让不少公司找到了蓝海。2013年初,市场调研机构ABI Research的研究报告称,可穿戴设备市场预计在接下来五年将能创造5亿台的销量。同年5月,瑞士信贷也发表报告预测称,在苹果和Google拉动下,未来两三年,可穿戴技术市场规模将由目前的30亿至50亿美元增长至300亿至500亿美元。

  “将是下一个蓝海”

  在今天的穿戴式智能设备市场中,最受大众期待与追捧的莫过于苹果公司的智能手表产品iWatch。不同于iWatch发布的遥遥无期,王小彬经营的映趣科技公司已经开始向市场投放智能手表产品inWatch,这款智能手表支持 GSM 网络、Wi-Fi、蓝牙和 GPS,打电话发短信全部精通。王小彬坚信,手表的形态是目前可穿戴设备“最给力”的。

  “我们很早就在做手表手机,两年前就开始进行调研,我们不去趟国产手机的浑水,只会专心研发智能手表设备。”王小彬早年曾经参与过荷兰一款智能手表的研发,不过,他并不看好三星、索尼等大厂商的智能手表:“其实我也很能理解大牌厂商在做可穿戴设备时的想法,包括像三星的 Galaxy Gear 、索尼的 SmartWatch 这类设备,大多都是作为自家智能手机的补充配件产品,谁又会希望自家的可穿戴设备一出来就把自家的手机命给革掉了?所以在使用时依然会受到必须有智能设备链接或 WIFI 环境的制约。”无法实现颠覆式创新,也许正是iWatch迟迟没有面世的原因之一。“用户需要的是一款独立的产品,而不是智能手机的附属设备。”王小彬说。

  映趣科技的另一位联合创始人李昂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就像智能手机代替功能机一样,这是一个时代的发展趋势,应该是包括手表、眼镜等多个可穿戴设备一起综合实现的功能来代替手机,这要经过一个很长的时间。”

  在王小彬看来,穿戴式智能设备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蓝海:“这个市场肯定不是一家独大,用户的选择是多样化的,苹果、三星做得再大,也不是一手遮天,所以我们不怕竞争。”

  穿戴式智能设备更加贴近生活化的用途,使得这个市场会被细分,从而衍生出巨大的创新空间。“智能式穿戴设备的发展,是在有限的空间、有限的电源、有限的显示屏幕的应用场景之下面临无限的想象能力的挑战。”飞思卡尔半导体亚太区高级市场及业务拓展经理蔡震博士这样形容这个市场。

  健康医疗或是市场爆发点

  不过,也正是高度空白的市场,导致了穿戴式智能设备在探索期的产品并不那么差强人意,就连轰动一时的Google Glass,也在开放试用之后,发现了许多问题。

  在2013互联网大会中,小米科技CEO雷军说:“我也使用过很多智能穿戴设备,光手环就试用过10个以上,也试过谷歌眼镜。在使用这些设备之前抱着很大好奇心,然而仔细研究过后,对实际的体验效果比较失望。”雷军认为,穿戴式智能设备的整个产业链还未真正成熟,真正大规模使用还需假以时日。

  试想,一块电池续航能力不超过一天时间的手表,而且无法提供超越智能手机的增值功能,甚至戴起来庞大毫无舒适感,有多少消费者愿意另花这笔不小的费用去购买它?

  不过,问题即为商机。深圳君正时代集成电路有限公司事业部总监杨作兴认为,只有真正具有刚需的产品,才能够赢得市场,比方说医疗设备。“医疗健康应该是穿戴式产品的精髓,是用户的刚需,现在过劳死太普遍,有些老板拼命干,没当老板的人也把自己当成老板一样拼命干活,自己的身体变得很糟糕,但他不知道自己不健康。”杨作兴说,“如果能够研发一种穿戴式产品,能够监测心电图、血糖、血压、PM2.5、帮助盲人识别红绿灯等等,哪怕现在只能集成一种功能,我想也是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杨作兴举了计步手环的例子,他认为计步手环虽然功能单一,还称不上高度智能化产品,却深受运动爱好者喜爱,这就是用户的黏性。

  的确,如果有一款穿戴式智能设备,能够实时监控用户的身体各项指标,并收集整理,那么,通过临床医学的数据指标,就可以对用户的潜在病患进行预警,甚至能够实现远程医疗。这将对人们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让人欣喜的是,虽然不如眼镜、手表那么轻便,但一些便携式移动医疗设备已经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脉搏血氧仪、葡萄糖监测、心电图(ECG)、助听器、药物输送……而市场的下一步,就是将这些主要功能进行一体化整合,使之更加贴合人们的日常用品。

  医疗市场的确面临着巨大的机会,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可穿戴便携移动医疗设备市场销售规模达到4.2亿元,预计到2015年这一市场规模将超过10亿元,到2017年销售规模将接近50亿元,市场年复合增长达到60%。

  硬件市场“复兴”

  穿戴式智能设备带给人们的惊喜将慢慢被挖掘出来,但有一点是可以预知的,那就是移动互联网终端接入点的不断普及,以及更加全面的信息收集,将让大数据又一次大放异彩。

  果壳电子CEO顾晓斌说,可穿戴式设备让人最兴奋的仍是传感器设备带来的数据。“比如GEAK Watch安装了12种传感器,能实现睡眠、心跳、体温和血压监测,同时具有全球定位、重力感应、地磁感应等功能,未来用户只需将数据备份到云端,就能建立一个新的价值链和生态。”

  这是人类生活数字化的又一个窗口。随着穿戴式智能设备的开发和普及,用户数据的采集和传递成本将进一步下降,这可能会带来市场的颠覆--和自媒体时代一样,数据采集的终端将来自于个人,并且不被垄断巨头所控制。这意味着,如何将这些数据进行整合应用,如何嵌入厂商的服务模式,正成为一个蕴含巨大商机的创新市场价值入口。

  同时,这场智能风暴还会带来硬件市场的复兴--穿戴式智能设备归根结底需要附着在人体上,如何将产品变得经久耐用且穿戴舒适,给电池、传感器、柔性材质等等一系列硬件研发、制造厂商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不过,和所有大数据时代下的产品一样,穿戴式智能设备在通过数据分析让设备能够“自主思考”的同时,也面临着数据安全的风险。

  “大家很容易接受一个概念,全国50岁以上老年人的心电图肯定是机密数据。那么,在这些个人数据传输过程中,就不可避免的要考虑安全问题。这是设备供应商、运营商,包括大数据处理技术人员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蔡震说。

  《支点》记者 罗乐 刘真真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