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梯队”落地前景

  • 来源:支点
  • 关键字:中国,自由贸易区
  • 发布时间:2014-02-12 16:43

  核心提示: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事关“话语权”和“定价权”,布局应从FTZ向FTA铺开,重点是高标准的市场经济规则和开放条件的可复制可推广。

  短时间内,中国为何频频布局FTZ和FTA?FTZ和FTA有着怎样的前景和意义,在实践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彼此间又是什么关系?这一轮改革会持续多久?

  全球贸易竞争倒逼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多哈谈判陷入僵局,给全球贸易带来的后遗症依然清晰可见。

  世界贸易组织(WTO)最新发布的经济数据显示,由于发达国家需求不旺,发展中国家经济起伏大,预计全球贸易额2013年约增长2.5%,2014年约增长4.5%,均远远低于20年来5.4%的平均增幅,尤其是新兴经济体的增幅大幅下滑。

  在此背景下,发达国家力推区域及双边的FTA谈判。美国主导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和TTIP(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协议);欧盟和日本的FTA谈判也在紧锣密鼓中。据欧洲贝塔斯曼基金会研究,若TTIP达成,美欧间贸易大幅增加的同时,美国与金砖五国的贸易量将下降30%,德国与金砖五国贸易量下降10%。

  同时,尽管多哈谈判于去年底达成“早期收获”,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激烈博弈仍在继续。据WTO发布的去年5月中旬至11月中旬《20国集团贸易措施报告》,在这6个月里,20国集团成员采取了116项新的贸易限制性措施;报告还显示,集团成员采取的贸易便利化措施有所减少。

  不可置否,TTP和TTIP等区域及双边协定一旦达成,美日欧三大经济体将形成新一代高规格的全球贸易和服务规则,WTO则被边缘化。这将会截取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争取国际贸易公平地位努力的成果,甚至再次被边缘化。

  “现在大家都搞双边和区域的FTA,中国坚决反对把FTA变成一种贸易保护手段。”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中国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明确表示要形成面对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也就是把自贸区(FTZ和FTA)变成推动全球开放的一部分。实际上,上海自贸区(FTZ)就是在试验FTA高标准的规则。”

  “FTA谈判很困难,现在中国是从FTZ向FTA过渡。”中国保税出口加工协会副秘书长焦建群对本刊记者表示,通过FTZ试点形成国际通行标准有助于FTA谈判,上海自贸区现在试点的政策都是在FTA谈判中遇到的问题。

  差异化布局

  如果说全球贸易竞争是导致中国布局自贸区的外因,内因无疑来自中国经济寻求新增长点的现实需求。

  当前国际需求疲软,劳动力成本升高导致产业转移,越南、柬埔寨等周边国家劳动力成本优势凸显,中国依赖出口的增长方式难以为继。

  “怎样继续保持经济增长?”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叶学平对本刊记者说:“那就把竞争对手引到家门口,让所有国家和地区都来投资,同时学习他们的管理模式,倒逼国内企业改革。”

  那么,从发展战略看,中国自贸区该如何布局?

  “应从FTZ向FTA铺开。”叶学平说,要通过FTZ从财务、法律、贸易制度等与国际接轨,这需要在经济体制、监管体制和行政体制方面进行改革。

  如此看来,在紧抓FTA的同时,建好FTZ更是关键。

  据瞭望智库消息,截至2013年11月中旬,各地在商务部备案的自贸区方案已达8个,分别是天津东疆、浙江舟山、广东粤港澳、福建平潭、山东青岛、河北曹妃甸、重庆两江新区以及辽宁大连。

  “从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及改革进度来看,下一步有可能同启两个自贸区。”中信建投经济咨询宏观分析师邱韩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FTZ的建立需要两个关键条件,即良好的金融环境和创新的转型机制。

  他认为,未来FTZ不应仅限于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内陆及边疆地区等相对落后的地区也应布局。在产业布局上,政府应结合各地的优势产业和发展阶段,来设立不同产业为核心的自贸区,按“差异化”原则推动。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专家还强调,上海自贸区的可复制可推广,不是FTZ的概念,而是高标准的市场经济规则和开放条件。

  “FTZ在规模上应有所限制,否则国内自贸区就会呈现分割状态。”张燕生还说。

  面临诸多困难

  “现在各地申报自贸区有‘追风’之嫌。”焦建群说,上海自贸区仅仅试点几个月,一切都还不太成熟。从实际推进现状看,看好的同时,却也有担忧。

  邱韩认为,当前上海自贸区面临诸多操作难题。他说,目前实行的FTZ内外利率双轨制难以避免套利风险,而当FTZ内银行法定利率为110%以上时,资金会拼命流向FTZ内的银行。此外,自贸区的政策安排与部分法律法规相冲突,而政策细则出台进程缓慢,导致多数企业还处于观望态度,可能会导致自贸区进展不如预期。

  “政府职能从管制转变到监管,管理者身份发生变化,有可能跟不上。此外,放手企业竞争,国内企业有可能不适应。”叶学平无奈地表示,这些都需要一个过程。

  更需要面对的是,国内即将推出的自贸区“第二梯队”或将面临艰难历程。

  邱韩对此解释说,首先,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由于自贸区建设需要具备较高的条件,而落后地区条件不足,发展领先的地区率先设立试验区,将更加不利于区域间的平衡发展;其次,自贸区改革制度创新尺度大、难度高,对现有行政机构有一个适应过程,如果短期内多次复制,可能会导致执行者工作超负荷,难见成效;最后,在改革过程中,也必将受到某些方面的阻挠,政策落实难以一步到位。

  “更重要的是,自贸区建设与‘话语权’和‘定价权’密切相关。”叶学平说,全球贸易蛋糕的重新分配,也在于此。

  《支点》记者 林楠 方迎定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