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如何让外来工也能“中彩票”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广州,外来工,彩票
  • 发布时间:2014-04-16 10:36

  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市长陈建华透露,今年广州将在5个外来人口集中聚集点试点建设一批保障房,惠及人口将超过10万人。而现在,很多市民还觉得住进保障房就像“中彩票”一样难,数量、供需、监管都是难题,如何让外来工更快获益?

  “不知有多少人在殷切地期待着能中上这样的彩票。”春节后,在广州“蜗居”过十几年的陈明在当地媒体上看到了有关赵曼琦女士入住广州赤岗毛纺厂项目廉租房的报道,对于赵曼琦的喜悦,陈明感同身受。

  在这个房价高企的时代,房子,成为了很多中国人心头的“痛”。尤其在广州这样的一线城市里,房子对于普通的工薪阶层来说,更是一种奢侈品。好在广州的保障性住房工程建设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在这样一个拥有大量迁徙人口的城市里,不少人因此而圆了“居住梦”。

  还有很多人在等待

  时间退回到7年之前,在摇珠分配廉租房的现场,时任广州市副市长苏泽群对全城的媒体许下承诺,“这是广州首次大规模摇珠分配廉租房,这绝对是历史性的。广州市已没有2005年在册的双特困户了,从今天开始,以后有一户解决一户。”

  在这一次的分配中,广州市房改住建办确认有1048户选择领取租赁住房补贴,425户选择租金核减,626户已进行实物配租,396户脱贫或放弃申请,最后共有3148户双特困家庭通过摇珠分配到白云区金沙洲、同德新社区和海珠大塘新社区的廉租住房,并且在当年年底就入住了。

  就这样,2007年,在广州的居住历史上,留下了值得记录的坐标:广州首次引入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的住房保障机制;2005年统计在册的5643户双特困住户的住房问题得到了全面解决。

  2007年以后,广州市落实保障性住房的脚步仍没有停止。时隔一年,广州市又迎来了第二轮廉租房登记,8000余户正在轮候的住房困难家庭均可申请。

  此时的陈明已经按捺不住内心对于住房的期盼了,他在广州市的一家化工厂上班,十几年来就一直蜗居在位于天河区员村四横路的一间不到十平方米的工厂宿舍里,这样的一块小天地,并不能满足一家三口的生活需求。于是,他着手准备申请保障房的资料,并很快提交了。

  之后,便是“漫长”的等待。不过,幸运的陈明总算是在申请保障房的人潮中,以每平米四千多元的价格购买到了位于白云区西槎路同德围的泽德花苑。2010年,全家人入住了。43平方米,面积比之前的宿舍大了4倍,两室一厅的格局,给了女儿一个相对独立的成长空间。陈明很满足,虽然房间仍然拥挤,但毕竟,他和妻子、女儿有了真正属于他们的家。

  广州落实保障性住房的脚步仍在继续。2012年,广州分批推出史上最大规模保障性住房,分配房源共10763套。2013年,一些位于市区的保障房如泽德花苑、大田花园、毛纺厂项目、新村项目、广氮花园共约4600多套房子陆续交付使用,拥有个人产权的经济适用房正式退出舞台……

  广州市住房保障办统计数据显示,广州共筹集保障性住房18110套,基本建成保障性住房31968套。越来越多的人和陈明一样“中上了彩票”,抽中了“最受欢迎房源”的赵丽甚至感觉“被天上掉下的馅饼砸中了”。“砸中”赵丽的是位于海珠区赤岗的毛纺厂项目,地理环境非常好,一些住户可以在家中观赏到“小蛮腰”(广州塔),不过最让赵丽开心的,还是“房租加上物业费,每个月只需要200元左右”。

  但在外界看来,住上保障房还是像中五百万彩票那么难,甚至陈明自己也觉得,这真的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我身边还有不少曾经的工友依然在遥遥无期的等待之中。”

  监管仍是难题

  住保障房有那么难?广州大学工商学院教授、房地产研究所所长陈琳对此表示怀疑,“广州每年都根据实际调查确定下一年保障房的目标,困难群众随时都可以向当地居委会提出申请,符合条件的2年内就可以解决。”

  不过,与上万套保障性住房数量相比,还有一个数字虽然只有四位数,但也算得上是个“庞大”的体量--数年来,已有超过5000个家庭在资格审查中被取消分配资格。仅在2012年10月24日的摇珠分配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现场,广州市住房保障办就宣布有507户家庭被取消了单次分配资格。

  “不能让人开着宝马车来抢购经济适用房。”广州市住房保障办负责人说。

  2010年,时任广州市国土局长谢晓丹指出,对于保障性住房,首先在准入方面就要坚持“两级审核、两级公示”,注重住房分配关键环节的公开性,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为进一步确保保障房申报情况的真实性,广州市住房保障办公室正在申请成立居民收入状况核算中心。目前,广州市已建立健全了市区街三级联动的住房保障资格审查机制、管理机制,严把住房保障准入退出关;建立了住房调查、廉租住房保障、经济适用住房管理等9个系统,以及覆盖全广州市的统一的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建立了全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电子档案。

  广州先后两次对申购、租住的准入条件、监督管理等做出了一定调整,将广州市户籍人口年收入低于18287元提高至20663元,住房面积少于15平方米,廉租房和经适房的申请门槛双双有所放宽,更多的困难家庭将被纳入保障范围。

  《小康》记者从住房保障办获悉,2013年底,《广州市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制度实施办法(试行)》出台,住房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人均收入低于上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0%、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低于15平方米的城镇居民家庭都已纳入保障范围。

  无疑,这一规定也加剧了僧多粥少的程度,让一些地理条件优越的保障房小区申请难上加难。比如位于海珠区赤岗的毛纺厂项目,在抽签时申请家庭与房源数量比高达13:1。这就意味着十几户家庭中只有一户可以幸运地住上这样优质的小区。

  就算保障房的数量足够,但是申请的步骤复杂,个中程序繁琐也让申请者叫苦不迭。“包括广州市户口、无房、收入低于市平均工资以下在内的条件,都要符合。”陈明虽然顺利地购买到同德围的经济适用房,却依然忍不住向记者抱怨,“批下来并不意味着就可以立马入住,在拿到房子之前我能做的只有排队等,而且等待时间很长,这就意味着在这个过程中有些材料可能会超过有效期,我又得跑很多地方重新办理材料。太折腾人啦!”

  陈明觉得,在申请的过程中,还有一些人抱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心理去牟取私利。在同德围的保障房小区,陈明看到过不少豪车,虽然不知道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车,但他认为以权谋“房”的行为肯定存在,这样就会导致更多的低收入者享受不到政府给予的权利。

  还有一些市民呼吁,目前有不少房改房和公房都被空置,甚至偷偷转租,希望政府可以统一处理这批房源,以租给有需要的市民。

  但如何有效监管,广州市住房保障办似乎并没有确切的答案。

  “热盘” 2013年的广州芳村芳和花园,密集的保障房几乎已全部有人入住。

  “保障房不能因噎废食”

  “以前以为住廉租房的,都是老弱病残,很可怜的人,政府有义务,我们纳税人也有义务去照顾他们。但我的一位亲戚也中签了廉租房,让我明白住廉租房的并不都是可怜的人。”住在荔湾区的何琼告诉记者,她这位亲戚的穷,是自身原因造成的,“只要他找份收入一千来块钱的工作,就不够申请廉租房的资格了。但是,他的懒散,竟然可以为他带来一套全新的电梯洋房。他的懒散,竟然要政府和其他辛勤工作的纳税人来埋单,这公平吗?”

  何琼认为,广州市的廉租房标准,看上去好像很苛刻,实则不然。“为什么不去分析那些人收入低的原因呢?是他们终日劳碌,因为自己水平有限,赚不来更多的钱而陷入贫困,还是因为他们没有尽自己的能力去赚钱?”

  保障房到底是养懒人还是政策性支助?在学术界,关于保障房存留也一直有着很大的争议。

  廉租房最低租金仅为1元每平方米,经济适用房也在4000~6000元每平方米以最低廉的价格提供给困难群众。“但每一个家庭都不会一直穷下去,当家庭经济条件好转之后,他还有资格住这样的房子吗?”何琼说出了很多人的疑问。

  但很显然,对于保障房的退出机制,广州市相关部门还没有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陈琳说,“只能靠自觉”。

  2013年,广州市停止了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只向社会提供廉租房。原因是“管理创新”,相关部门并没有提供更确切的理由。

  陈琳从2007年便开始进行广州住房保障的研究,并一直参与广州市住房保障制度的设计工作。她在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说,“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存在着养懒人,以及‘权’‘贵’钻空子非法取得经济适用房等诸多弊端因素,但我们不能不看到它积极的一面,确实是解决了很多困难群众的实际问题。”陈琳表示,不能因为极少数人钻了政策的空子,而全盘否定保障房存在的必然性,保障房不能因噎废食。

  如何让保障房实现其原有意义?陈琳认为,仅仅靠思想教育让大家自觉依照规定的条件制度申报保障房,那是不现实的,毕竟骗租骗购的人还存在。目前,广州所有的保障房面积都设定在40~60平米左右,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困难群众的基本需求;另外相关部门联合加强监管,对申报资料进行严格审核,尽量在初始阶段把控严格,除此之外,还要加大惩罚力度。陈琳认为,如果说是将骗租骗购上升到违法行为,“适当量刑”想必会好很多。

  广州市住房保障办的工作人员告诉《小康》记者,根据目前调查的广州困难群众数据,广州市提供的房屋数量完全可以满足需求。

  “广州市不仅要解决广州市户籍人口的住房困难问题,还正在研究外来人口租赁难题。”陈琳拿着一份关于外来人口的住房保障实施细则初稿对记者说,“在3月初已基本定稿,就差市法制办等上级部门审批通过了。”

  2014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市长陈建华透露,今年广州将在5个外来人口集中聚集点试点建设一批保障房,惠及人口将超过10万人。这批保障房每套面积不会很大,主要面向单身和双职工,下半年将推出具体计划。

  数量、供需、监管之外,另一个现实是,在广州所有保障房项目中,除了位于海珠区毛纺厂项目是处于市中心区域外,其他都在相对偏远的位置,在陈琳看来,保障房供需矛盾、监管等都不是目前保障房面临的难题,而如何完善保障房项目周边的如交通、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如何不让保障房项目区域成为贫民窟,才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文_刘建华 王冀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