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之外:“动”不起来的童年
- 来源:小康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校园,童年,锻炼身体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4-16 13:02
58.5%的小学生离开校园后,就没有锻炼身体的习惯了;在“小学生最流行的生活状态”排行中,排在首位的便是“缺乏运动”。校园之外的童年,为什么就“动”不起来呢?
你的肺活量有多少?你跑50米有多快?你每周上几节体育课?
2014年,我国第四次国民体质监测启动,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作为其中的重要部分同步开展。这一系列和运动有关的问题,将会在这次对学生体质与健康的调研中有所体现。
中国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的体质与健康,正在全国范围内引起越来越多人的高度关注,无论是今年的地方两会还是全国两会,这都成为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归来吧!单双杠!
今年,北京市的中小学校园里,或将再现孩子们练习单杠、双杠的景象。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已表示,将为所有中小学配齐单双杠。
让单双杠重返校园,目的在于让学生们增强上肢力量的锻炼。在北京市政协3月18日公布的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研报告中,一些学校因害怕出现意外伤害事故而减少学生的运动量或降低运动强度的现象,引起了大家的重视。曾几何时,单杠、双杠、攀登架、跳箱等等,都是校园里常见的体育锻炼器械,但因为担心它们会与“危险”挂上钩,所以很多都被拆除了。久而久之,不少男生因上肢锻炼少、力量差而形成了“上窄下宽”的身体形态。
在《小康》进行的“2014中国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中,“力量差”也成为了小学生比较突出的体质问题。在问卷中,面对心血管耐力、肌肉强力与耐力、柔韧性、敏捷性、力量、平衡性这六个选项,大部分小学生家长在“力量”这个选项前做出了“孩子相对表现最差”的标记。
在体能所包含的这六大要素中,接受访问的家长们几乎一致地认为,自己家孩子的力量最差,其次是肌肉强力与耐力,再次是柔韧性。这与体育老师的观察并不一致,“力量差也就是俗话所说的‘没劲’,通常这是从表象中看出来的,没涉及到测试的结果。”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体音美教研室主任、北京市特级教师胡凌燕告诉《小康》记者,从小学生在体育课上的表现来看,最差的应该是心血管耐力。
“从体育教学的角度而言,中长跑项目主要考察的是学生的心肺功能,短跑项目主要考察的是学生的速度素质,此外还要考察学生的柔韧、灵敏、力量和协调。”胡凌燕继续介绍道,“目前从小学生的整体情况来看,还是耐力素质最差,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心肺功能差,普遍怵长跑项目。”
让领导人每年上一堂中小学体育课
跑步,这项再普通不过的体育运动项目,在一个多月前,曾引起了一些人的“警惕”。
2月19日,山东泰安一位13岁的女孩在课间操跑步时,突然倒在地上,待医生赶到时,已没有了生命迹象;同日,枣庄一位15岁的男孩也是在课间操跑步时突然倒地,虽经紧急抢救,仍不治身亡。事情发生后,有些老师直言,有点儿不敢让学生跑步了,还有体育老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学校已经把长跑、铅球等“危险项目”取消了,“就在操场上画个圈,学生们别出这个圈就行了。”
“其实,发生这样的事情并不具有普遍性,大可不必对跑步这项运动产生恐慌心理,更不能因为害怕发生意外而不让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小学生科学、适度地进行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强体质,促进机体健康发育,还有利于激发潜能、增强意志品质、培养协作精神等等,好处非常多。”北京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体育教师表示。
《小康》调查发现,小学生的体育锻炼几乎都是在学校的体育课上完成的。
“建议国家领导人每年上一堂中小学体育课。”这不是在开玩笑,而是全国政协委员、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的提案之一,他建议国家领导人真的能定期每年参加一次中小学体育课,在他看来,这将对青少年的成长起到“功德无量”的作用。
在全国两会上,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全国人大代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小学数学教研室主任吴正宪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中国青少年体质连续25年下降,力量、速度、爆发力以及耐力等各项身体素质全面下滑;在全国中小学中,近视眼和肥胖的比例仍不断上升;在2012年北京市高中生体质检查中,体质达标的学生仅占一成。此外,在近几年的世界男性平均身高排名中,7至17岁中国男孩的平均身高比日本同龄男孩矮了2.54厘米。
虽然近年来国家相关部委相继出台了诸如“学生冬季长跑”、“每天锻炼一小时”、“中考体育考试加分”等多项旨在鼓励青少年通过运动改善体质和健康的政策,但仍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青少年体质下滑这一“顽疾”。对此,吴正宪指出,很多学校领导在政策的贯彻和执行上常心有余悸,担心学生在学校体育锻炼过程中发生意外,惹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近40%的城乡学校存在挤占或不上体育课的现象--这个“惊人”的数据,来自2010年广州市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报告。此外,报告还显示,广州市城乡学生每天用于体育锻炼的时间不足1小时的人数占80%,其中每天锻炼不足30分钟的占30%。在全国两会召开之前,广州市政协委员戴秀文在广州市政协会议的大会发言中,也表达了对于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担忧。
不管主动还是被动,总之是“动”了
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在《小康》记者调查、采访的过程中,不论医学、运动方面的专家、学者,还是教师、家长,无一不提到“运动”。
“学生体质的提高不是靠一节体育课就能完成的,而是长期运动的结果。尤其是现在小学生相对较差的耐力和柔韧性,更需要长期训练。”在提高学生体质方面,北京市东城区西中街小学体育教师孙亮深有体会,因为自2010年以来,西中街小学的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每年都有两到三个百分点的提高。“我们学校从校长到老师都十分重视学生的健康成长,一直把体育教育作为特色来发展,特别重视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和体育成绩,一直在把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当成系统工程来做。”据孙亮介绍,西中街小学有一支由10名教师组成的体育师资队伍,自2004年学校增加了体育课时以来,基本上每年都要引进体育教师,教师大多是专业体育院校毕业的本科生,田径、体操、球类、武术等基本功都很扎实。
采访孙亮,是在一个周三的上午,10点左右,操场上传来了学生们整齐、响亮的口号,“阳光体育、团结向上……”过了一会儿,广播里又传来一位男教师的声音,“现在请二年级、五年级各班同学到操场上活动……”
孙亮告诉记者,每年10月15号到转年的3月15号,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开展冬季长跑活动,在跑步的过程中,各班还要喊口号,因为体育教育不仅仅要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还要提高学生的精气神,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和集体荣誉感。学校要求各班班主任陪着学生一起参加这项活动。
“国家要求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我们必须让学生在校内有一小时的运动时间。在‘规定动作’之外,我们还尽可能地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尽量多地参加体育运动。”孙亮说,学校给各个班级配发了“阳光体育健身车”,其中包括多种体育器材,有练习上肢力量的简易握力器,有既能练灵活协调又能练耐力的跳绳,以及足球、篮球、排球等等,每天的大课间,体育老师和班主任都要组织学生去做运动;此外,每天早晨7点半到8点之前,体育老师还利用上课前的时间无偿带领学生进行早锻炼,只要学生愿意参加身体素质方面的练习,家长又能按时送孩子到学校来,老师就能给予指导。
“体育老师有责任帮助学生提高体质健康水平,但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并不是体育老师一个人的事情,它关系到所有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需要大家都重视起来,共同努力。这其中不仅有家长、社会的因素,甚至还包括遗传的因素。”胡凌燕认为,其实在学校,学生们不管是主动地参加运动,还是被动地锻炼身体,总之还是能够“动”起来的,据她介绍,教育部规定,小学一二年级每周上四节体育课,小学三年级到六年级每周上三节体育课,初中每周有三节体育课,高中每周有两节体育课。
“现在大部分学校都比较注重国家对于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要求,每天一小时怎样构成?比如小学三到六年级的学生,一星期有三节体育课,小学体育课的时间为40分钟,这样每周有三天,孩子们在体育课上能有40分钟的运动时间,另外每天学生有半个小时的课间操时间,加上体育课的那40分钟,就超过一小时了。还有两天没有体育课,怎么办?就要保证那两天的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一般安排在下午的两节课之后进行左右。”
我有一个“懒爸爸”
孙亮和胡凌燕都提到的“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是2007年5月7日下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提出的要求。同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为《标准》)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施,同时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每两年组织一次对各地实施《标准》情况的检查,并公布检查结果。《标准》的“前身”,实际上是试行于2002年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其中有“认真上好体育课、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每天锻炼时间达到一小时者,奖励5分,计入学年《标准》总成绩”的规定。
《小康》调查了解到,大部分学校,尤其是小学,体育课教学都比较规范,学生每天的体育运动时间也能达到一个小时,甚至还能超过一个小时。但遗憾的是,在中国,大部分学生只能确保每周有五天“锻炼一小时”,而在周末、节假日期间,还能够“锻炼一小时”的学生并不多。
“2014中国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58.5%的小学生离开校园后,就没有锻炼身体的习惯了;在“小学生最流行的生活状态”排行中,排在首位的便是“缺乏运动”。那么,小学生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学习”、“玩手机”、“玩iPad”占据了前三位--在这个时代,连“电脑”都靠后站了,“运动”则更是见不到踪影。
不管主动还是被动,离开了学校的规定和老师们的督促,孩子们就真的“动”不起来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家长的原因。”胡凌燕坦言,“家长如果有锻炼的习惯,就会带着孩子一起练,身教重于言教。但现在,大部分家长也没有锻炼的习惯。”
“虽然长时间地离开爸爸、妈妈,我也想他们,但我还是喜欢住宿的生活。”小学三年级学生陈豪说,因为在学校,老师总是变着花样地带着他和同学们一起玩。
有点淘气的北京男孩陈豪,是在姥爷、姥姥身边长大的,他父亲经营着一家小店,母亲的工作又是“三班倒”的性质,非常忙碌,而老人们的身体又不太好了,因此,从陈豪读二年级开始,父母就让他住校了,“我每周五晚上回家,周日下午返校。周末我只能在家呆着,我喜欢骑自行车,可是爸爸教会我骑车后,就再也不肯陪我骑了,他嫌累。”提起自己的运动爱好,没有得到满足的陈豪“控诉”道,“我们老师说了,不爱运动的人是懒人,我有一个懒爸爸。”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艺术卫生教育中心主任吴键曾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把中国学生体质健康持续下降的原因归结为“中国特色”,即:家长没有锻炼习惯、家长对孩子过度保护、学生学习压力过大。
既不陪孩子一起锻炼身体,又不督促孩子参加体育运动的“懒爸爸”究竟有多少?《小康》调查显示,0.6%的受访家长从来不会督促孩子参加体育运动,他们认为“这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2.6%的受访家长同样不会督促孩子参加体育运动,他们觉得“学习才是最重要的”;54.8%的受访家长会督促孩子参加体育运动,不过他们坦言“只是偶尔想起来才督促”。
只有42%的家长值得表扬--对于孩子的体育运动情况,他们“非常重视”。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价指标与分值
组别 评价指标(测试项目) 分值 备注
小学一、二年级 身高标准体重 20 必测
坐位体前屈、投沙包 40 选测一项
50米跑(25米×2往返跑)、立定跳远、跳绳、踢毽子 40 选测一项
小学三、四年级 身高标准体重 20 必测
坐位体前屈、掷实心球、仰卧起坐 40 选测一项
50米跑(25米×2往返跑)、立定跳远、跳绳 40 选测一项
小学五、六年级 身高标准体重 10 必测
肺活量体重指数 20 必测
400米跑(50米×8往返跑)、台阶试验 30 选测一项
坐位体前屈、掷实心球、仰卧起坐、握力体重指数 20 选测一项
50米跑(25米×2往返跑)、立定跳远、跳绳、篮球运球、足球颠球、排球垫球 20 选测一项
初中、高中、
大学各年级 身高标准体重 10 必测
肺活量体重指数 20 必测
1000米跑(男)、800米跑(女)、台阶试验 30 选测一项
坐位体前屈、掷实心球、仰卧起坐(女)、引体向上(男)、握力体重指数 20 选测一项
50米跑、立定跳远、跳绳、篮球运球、足球运球、排球垫球 20 选测一项
注:身高标准体重测试项目为身高、体重,肺活量体重指数测试项目为肺活量,握力体重指数测试项目为握力。
25年:一代不如一代了
在刚刚结束的2014年全国青少年体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介绍说,中国青少年体质逐年下滑的趋势已经持续了25年,25年是截止到2010年来讲,如果今年还没有出现拐点,那将会持续下滑30年。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
根据这一要求,2014年全国青少年体育工作会议还释放出了一些积极信号,其中包括中考体育提分、到2020年青少年体质实现“触底反弹”、把体质健康纳入评价体系、打造适合不同地域的体育课改经验模板,等等。
文_鄂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