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批量发行市场环境尚不具备
- 来源:股市动态分析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新股,发行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4-28 08:56
新股之所以要批量发行,根源在于目前新股积压严重。若每周发行两家,一年下来也就发行排队企业总数量的七分之一,监管层决定每周十家左右批量发行上市,挂牌也集中在一起。这个办法被证监会内部认为是解决IPO堰塞湖、抑制新股炒作的首选项。监管层也意识到,这是一把双刃剑。采取批量上市看似有利于解决“堰塞湖”,让已过会公司早日完成IPO,但是,批量上市却会给股市带来更多问题。
大量新股发批量发行,一是势必会引发二级市场投资者卖出股票打新股,引发二级市场股价下跌,考验着二级市场的承受能力。二是批量发行上市会加剧对股市“抽血”,对二级市场资金面产生更大的压力,导致股市重心进一步下移。三是批量发行新股会使股市长期萎靡不振,在IPO乱象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目前A股批量发行市场环境尚不具备,监管层应慎用批量发行,否则将对股市产生的危害必将是深远的,IPO乱象将依旧频出,动摇投资者对股市的信心。
推出新股批量发行方案不过是证监会主席签署一份文件,但在一个不成熟的市场,股市疯狂也将随着潘多拉魔盒开启而如影随形。
变相侵害投资者利益
新股发行体制改革这一年,新股乱象频发的背后是证券法制的缺失。第一批48只新股在一个月时间全部批量上市,这样的发行速度已是全球股市罕见,在监管层的行政干预下,已沦为高发行价、高市盈率、高开盘价格、高利益输送的“四高”毒瘤。
事实上,监管层新股批量发行上市的细则没有征求过任何外部意见,而且内部对于新股批量发行上市也存在分歧。
监管层内部一方观点认为,一旦放开新股批量发行上市,就必然会对询价机构提出了更高要求,短时间内需要更多时间人力精力去消化、分析多家拟上市公司,这是有相当难度的,因此该方观点认为,应延长询价时间区间、暂缓新股批量发行上市等来应对解决这个问题。最终以肖主席为首一方观点占据了主流,该观点最终被写进了本轮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关于进一步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意见》的文件中,文件发布后,市场人士争相解读“新股发行时点由发行人自主选择”。毫无疑问,发行人自主选择的结果就是新股“扎堆”发行。
在目前发行体制仍旧是审批制的背景下,因惧怕新股无征兆暂停,夜长而梦多,拟IPO企业拿到批文第一时间都会想到立即着手发行,对于时间窗口的选择几乎不予考量,因此新政中关于发行人自主选择发行时点的政策很难以执行,变为一纸空文。实际上,监管层可在出具核准发行通知书环节适当把握节奏,减少批量发行现象的发生。
因此,本次新股批量发行上市在没有完善制度保障的情况之下匆忙地进行,实质是在变相侵害广大投资者的信息知情权和切身利益,使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在保护广大投资者利益方面打了折扣。
市场环境尚不具备
从目前的新股发行乱象来看,股票批量上市真正实施需要一些时间来准备。新股批量上市必须在证券法制法规健全、信息披露充分、上市公司和中介机构都比较规范的市场环境下才能实施。否则就如本轮IPO重启后的新股批量发行上市一样,会引起市场的无序和混乱。
与此同时,新股发行改革意见明确,未来发行审核将以信息披露为监管重心,高质量的信息披露文件需要满足相关性、充分披露、整体思维、易读易懂原则。但是目前近700家正在排队等待IPO的企业的信息披露文件中,各部分内是容分散、隔离、无序的。举例如财务数据、可能面临的挑战、管理层分析等内容都是一堆放在不同板块的数据,遮遮掩掩、避重就轻,甚至存在前后矛盾。
综合来看,新股批量发行方案总体上向市场化方向迈进了一步,但还是在不时地走回老路,新瓶装旧酒。加之IPO暂停时间过长,很多拟上市公司在这一年零四个月,不少因业绩巨亏,前景暗淡的拟上市公司,也没有及时、准确地进行披露,IPO重启后新股批量发行乱象绝非偶然。
新股一次批量发行多少算合适?并无定论。但是,不顾二级市场承受能力的“伪市场化”批量发行,是在重走老路,也是A股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屡改屡败的根源。目前,证券法还没有修改完成,新股批量发行市场环境尚不具备,监管层应慎用新股批量发行模式,维护市场“三公”。
若本轮继续批量发行更多的新股,A股将为此付出代价。
宋清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