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哲野:本科生突出石墨烯重围

  • 来源:大学生
  • 关键字:张哲野,本科生,石墨烯,华中科大
  • 发布时间:2014-05-06 10:14

  2010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两位科学家凭借石墨烯方面的开创性实验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但这对于业内人士来说,未必是好消息。因为自那之后,各高校材料系几乎每个实验室都开始做有关石墨烯的研究。化学领域比较权威的美国化学学会(成立于1876年,是世界上最大的专业科技学会之一),每天一篇关于石墨烯的文章,“当时我觉得完蛋了。那意味着,在这个颇受关注的新领域,你想出来的点子别人也会想得到,你做的肯定也没有别人快。”华中科技大化学系一师兄感叹道。

  好老师不能错过

  自从2011年在新闻中得知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石墨烯的研究者之后,张哲野对石墨烯的兴趣就一发不可收拾。石墨烯是目前发现的最薄最硬的材料,它的强度比世界上最好的钢铁还高100倍。它可以开发制造出纸片般薄的超轻型飞机材料、可以制造出超坚韧的防弹衣,甚至有望替代硅,成为新一代电子材料。

  2011年8月,大一的张哲野和另外几十个本科生一起进到华中科大化学院下设的化学与化工创新基地,跟着一个师兄做起了石墨烯的研究。当时华中科大并没有专门研究此领域的老师,实验中,张哲野和小伙伴们常碰到技术问题,却得不到有效的指导,这让张哲野倍感无奈又无助。正在一筹莫展时,转机来了。

  2011年10月,作为国家“青年千人计划”的特聘教授王帅,回国来到华中科技大学任教。此前,他曾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从事石墨烯研究,且当时他所在的课题组是世界上做石墨烯研究做得最好的之一。得知此消息后张哲野马上登门拜访,毛遂自荐加入王老师的实验室,“当时并没有想太多,也没有考虑过会不会因为本科生的知识储备不够,被王老师拒绝。我就觉得这么好的机会决不能错过。”果不其然,听到张哲野对材料学的一番真情告白后,王老师不但没有拒绝,反倒非常高兴眼前这个才读大二的小伙子能有这样高的学术热情并付诸行动,当即撂下一句话:“来我的实验室做吧。”就这样,张哲野开始了自己的本科生做科研之路。

  本科生恰恰是优势

  实验室创立初期,远没有张哲野想的那么顺利,因为王老师刚从国外回来,实验室的所有仪器设备都需要新添置,特别是那些大型设备需要从国外买,到货时间很久。可实验活动却等不及要展开了。没办法,张哲野只得硬着头皮,在王帅老师的推荐下去环境学院、材料学院的实验室参观,顺便这要点儿、那借点儿实验器材,东挪西凑地完成王帅教授布置的课题。

  本以为去别的课题组做实验、学东西会遭冷遇,因为在学术界,若是研究生去别的课题组做研究,很容易会被别组成员视为某个“敌系部队”的“间谍”,会不自觉存有戒心,有所保留。但因为张哲野当时只是个读大二的本科生,师兄师姐们并不认为这么年轻的学生能掀起怎样的风浪,防备之心大大减弱,张哲野因此学到了许多知识。他很怀念那大半年去别的实验室借设备做实验的日子,“收获特别大,虽然我们和别的实验室研究的大方向不同,但是所用的手段基本相同。”比如把某种材料做出后,想验证其中是不是含有石墨烯这种材料,需要通过电子显微镜来验证。在别组用显微镜鉴别时,如果有疑问,张哲野就可以请身旁的师哥师姐来看看,帮忙鉴别指导一下。“与其说当时条件不好走弯路,倒不如说又给了我很多学习机会。很多本科生觉得自己能力不够,不敢尝试,但这恰恰是本科生做科研的优势所在,只要我们自身足够主动,就一定能学到很多知识。”张哲野说。

  我只是来得久

  两年多的时间里,在王老师的悉心指导下,随着对石墨烯研究的深入,张哲野从一开始跟风式的喜欢到现在有了质的飞跃。

  和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通过塑料胶带一层层地剥离石墨片、制作石墨烯不同,张哲野研究的是它的化学特性及相关复合材料。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化学的方法制备出石墨烯材料,然后运用到能源领域、环保处理领域等。之所以大量反复地做实验,是因为张哲野希望制备出来的石墨烯材料能既环保又简易还能具备独特性能。“如果我们制备出来,但是用到了有毒的材料,这样不利于环保;如果制作出来的步骤太复杂,也不利于未来的工业化生产,如果做出来的材料性能不够突出,那也没必要,所以我们反复试验要让我们制备出来的石墨烯材料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其性能最大化。”

  跟张哲野一起进化学创新基地的40个学生,陆陆续续地放弃了。“像社团招新一样,音乐一放,图个新鲜劲儿就跟着进来了,一两天没什么,时间长了很多人受不了那种枯燥劲儿。”张哲野却几乎把实验室当成了自己的家。每天除了上课、吃饭、睡觉外,大部分时间他都泡在实验室。慢慢地,实验室里聚集了越来越多研究生、博士生。眼下,张哲野所在的实验里有博士后3人、博士生6人,研究生十多位,而张哲野是其中唯一的一名本科生。但在课题组,他却是时间最久的老成员之一。

  每次王老师给大家布置实验任务时,张哲野总是很热心帮助师兄师姐一起完成。“两个人的力量总大过一个人,并且我一直在做石墨烯的研究,对这一块很熟悉。”对于有媒体解读他带着研究生、博士生一起做科研这样的说法,张哲野显得有些无奈。“我就是这个课题组做科研的普通本科生,只是因为我来的时间久,对情况比较熟,我帮着学长一起做实验而已。

  对于被媒体冠以“研霸”、“学霸”这样的名号,张哲野也不认同,他坦诚自己的成绩综合排名并没有挤进年级前十名,甚至连高考也是经过补习一年才考上华中科大。但这一切并不妨碍他对科研的热爱。“我不太想成败,进实验室并不是为了混一混,然后发几篇论文来为出国深造增添砝码,这一切跟我都没什么关系。越看重可能越做不好,踏踏实实做事,反而能做好。”张哲野说得很诚恳。

  本科生做科研难在哪?

  本科生做科研,光有热情和兴趣是远远不足以支撑下去的,做科研是一条不容易的路,每次实验过程中遇到瓶颈想不通时,张哲野就放下实验跑去钓鱼,“那种安静的环境,能让人的心瞬间静下来,静心思考很多问题,不受干扰。”

  作为一个初学者,处在起步阶段,要学的东西很多,做得也慢,有好几次张哲野刚想到了一个很好的点,正要付诸行动时却在不久之后就看到有其他研究者提出相同观点的论文发表,这让他很是沮丧。“虽然别人也想到并做到了,但总还会存在一些细节上的东西我们可以继续挖掘、补充,不可能完全一致,所以把自己的闪光点补充进去,突出区别就可以了。只要踏踏实实地做,不要有畏难情绪,本科生做科研依然可以闯出一条自己的路子。”张哲野说。

  大学期间获奖无数,又发了那么多篇重量级的论文,这一切都和大量的实验分不开。张哲野表示搞科研的前提必须得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储备,正常情况下,老师的科研项目中所用到的知识是超出上课老师所传授知识的范围的,所以要想真正融入到老师的项目中去,那就必须得认真学习项目中涉及到的各种知识。因此在课堂之外,张哲野常常还需要自学更多的专业知识来支撑。“如果你真的热爱,时间总是挤挤就有的。”上午课后的午间吃饭、休息时间里,张哲野常常街边买个饼就去实验室了。晚上11点实验室关门,他永远是实验室最后走的那个人,回到宿舍后打开电脑戴上耳机继续看资料,第二天起得稍晚,室友们都已出门。他开玩笑道:“我的室友基本上是见不到我的。”实验做得久了,干脆就不回宿舍了,直接在实验室打个盹。

  回想自己大学四年,张哲野觉得没有遗憾,“多尝试”这句话他说了好几遍,“大学中多经历,多尝试,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就够了。”

  责任编辑:陈思

  文/亦安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