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奔:绳子另一半,拴着什么

  • 来源:大学生
  • 关键字:南京师范大学,戏剧,文学,趁年轻,去思奔
  • 发布时间:2014-05-06 13:07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寒假,我和一群小伙伴做了个大胆的决定:去“思奔”!在七天的时间里,我们去了南京最文艺的书店、咖啡馆、教堂、寺庙、美术馆、大学等地方,每天晨读晨练,有毕飞宇、叶兆言、朱大可等名师给我们分享学思历程,在每晚的围炉夜话中,我们畅谈诗歌、信仰、公益、商业、电影、梦想等话题……

  赵健,南京师范大学戏剧文学专业大二学生。“思奔”是由赵建成立的嘤鸣读书会发起的一场公益游学活动,引导青年人跳出常规生活,一起读书、围炉夜话,和知名学者深入互动交流,并进行服务性学习体验。人称“一所流动的大学”和“一生一次的成人礼”。

  嘤鸣久矣,求其友声

  为何发起思奔这个活动,我真的很难回答。只是在某一天的午后,脑海中突然蹦出一个词:思奔。说来奇怪,当我想到这两个字时,就知道大概要为之做些什么了。

  当我在微信上发了一篇名为《趁年轻,去思奔》的招募启事后,三天内竟然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两百多人报名。这让我想起当初发起嘤鸣读书会时的情景,“嘤鸣”取自《诗经》: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这句诗让我深深感动,梦想,并不是孤独的旅行。

  我们这四十几位思奔青年,于千万人之中、千万年之间走到一起,实在该感谢缘分。当我们每天为某些话题辩论得面红耳赤,当我们在烛光前听别人的故事而感动落泪时,当每位思奔青年都把心中最真实的想法吐露出来时,发现原来每个人都是如此似曾相识。正如丁尼生在《尤利西斯》中所言:“我们像所遇到的任何人的一部分。”的确,我并不是“我”,我是遇到的每个你的组合。每个纯粹的你,构成了“思奔”这一乌托邦的存在空间。

  永远年轻快乐的“老”师

  思奔是一次游学之旅,而这次游学的导师都堪称当代大家。记得有次活动快结束时,我去请毕飞宇老师签名,让他写一句对当代青年的寄语,“明天正巧是我五十岁的生日,我要好好想一句话,也算是对自己的勉励吧。”他随后在纸上郑重地写下:“永远年轻,永远快乐。”出乎我的意料,这位著名的学者竟然活得如此真实。

  身边的同学时常会感慨,大学读的专业和遇到的老师并不让自己满意,思奔便是一次契机,让学生找到合适的学科与老师。给我们讲传统文化的吉文辉老师,是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终身名誉馆长,满头乌发、声如洪钟,让人很难相信他已过古稀之年。吉老在复旦大学MBA授课的学费高达数万元,思奔期间他竟然自己乘公交车来给我们讲学。那天讲课结束后,我让朋友开车送吉老回家,老人家却坚持要自己坐公交车回去。正如他所信奉的学说那样,吉老是个坦荡正直的君子。

  曾经拜访过吉老的家,屋内竟然安放了8面书架,简直是一座小型图书馆。吉老收藏了近百本古书,很多都是海内孤本。他取出一本残破的古书,我捧起这本泛黄的线装书,里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蝇头小楷,字体娟秀。“这是清光绪年间的一本学生草稿本,你看看人家古人是怎么求学的,让我们实在感到惭愧!”吉老还给我讲述他当年在北大求学的经历,口中的燕园往事时常掀起我内心的波澜。听说我最近在看陈丹青先生的书,吉老又打开了话匣子:“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和陈丹青一起到苏北农村插队,那时候他是个刚毕业的美院学生……”

  老一辈学者的读书生活是我辈青年之典范,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高中时我有幸结识了注定将影响我一生的郑集先生。1956年,国务院曾将全国最有成就的56位知识分子评为一级教授,如陈寅恪、梁思成、冯友兰等,郑集先生是其中最长寿的一位。那年我刚17岁,在几位老师的带领下去郑老家里作客,那一年郑老已是109岁高龄,他仍然思维清晰地谈天说地。那年暑假,我隔三差五地去郑老家找他聊天,他每次总会切半个西瓜给我,每当他回忆起年轻时在美国和英国留学时的故事,眼神依旧那样明亮有神。

  郑老热心公益事业,被誉为“世界上最老的志愿者”。“我的经历,这么厚,一本书也写不完。我从一个贫困的农村孩子,一步一步成长起来,做了教授,做了专家,现在活了一百多岁,这是一个奇迹。”在说完这句话的一年后,郑老离开了这个世界,世寿110岁。这位慈祥而可爱的老人,给当年青涩懵懂的我打开了无数扇美妙的窗户,让我感触到这个世界如此精彩而真实。

  我很幸运在年少时结识了这些煌煌巨匠,这些大师的足迹让我更加坚信了读书的力量。读书是他们最重要的生活支柱,帮助他们度过了人生中最艰难的岁月。每当我凝望浩瀚的星空,我知道自己并不孤独。

  理想,早就戒了

  我常常在想,来参加思奔的是一群怎样的青年呢?是什么样的勇气促使他们跳出常规的舒适生活圈呢?我没有做过访问调查,但我猜想,大多数是对自身生活现状不满意、热切期待心灵指导的青年,至少我是。

  王小波在某本书里的一句话很打动我:春天,轰然到来。“轰然”这个词真是绝妙至极,我们的青春能否也像春天这个季节一样轰然到来、缤纷灿烂呢?

  然而我所看到的青春,大多是单色调的、苍白的。绝大部分的中国年轻人,把最该享受青春的那份热情献给了高考,到了大学又要立马以成人社会的准则行事,象牙塔里难觅乌托邦,只剩下“理想,早就戒了”这样的叹息。大学校园的公告栏里,贴满了四六级考研等各种考试辅导广告,那些聚会沙龙的活动海报却鲜有人驻足。如果大学生都不谈理想,那谁来谈理想呢?当年轻人都不相信梦想时,谁更有资格相信梦想呢?青年,不能只有青春期,而没有青春,我们不能再不疼不痒地活着!

  我常会这样假想,如果把一些大学生的生活片段真实地展现给高中生,也许很多高中生会放弃高考:自己奋斗那么多年,就是为了在大学里过着这样的日子?很多大学生似乎很健忘,忘了自己曾经为了来到大学而失眠苦读的那些夜晚。我们似乎都陷入到了一种思维怪圈:每一阶段的努力都期待着能在下一阶段得到回报,而忽视了每个阶段的当下过程。我们为了那个根本不存在的明天,付出了每个今天,浪费了每个今天。

  曾经问过很多同龄人:“你的梦想是什么?”得到的最多的答案是“环游世界”,其他的梦想无怪乎“我想嫁个好老公”、“我想创办个大的公司”云云,直到有一天,一位学长真诚地对我说:“我的梦想是给重庆老家山区小学的图书室筹集两千本书。”我被他感动,并深感惭愧。我们一直说的所谓“梦想”,大多都只是关乎自己的利益,很少有在乎群体贡献的。所以,我的“思奔”不仅要给年轻人提供一个思想自由的空间,更应该搭建一个服务社会的平台,这也是我的梦想:让更多的年轻人通过服务社会的方式收获成长,一起做个精致的利他主义者。

  “思奔”是我理想中的大学生活的缩影,在这里让理想有机会成为可能,让年轻人尽情探索、享受当下。我们总对一个更美好的世界怀有期待,而这需要我们自己真实的改变,改变才是力量。我们变了,教育就变了;教育变了,中国就变了。

  那一小截绳子

  回顾我个人的成长经历,无疑是读书成就了我。阅读是私人行为,但思考需要碰撞。年轻时做什么具体的事情并不重要,以及你身边是一群怎样的人,重要的是你每天读的是怎样的书。在这个越来越难跟上节奏的高速社会,有多少人会重新回归阅读呢?

  听过一个老笑话,说有个人因盗窃被抓入官府治罪,回家后邻居问他犯了何罪,“我拿了人家一小截绳子。”“拿条绳子干嘛大惊小怪报官呢?”“绳子另一头还拴着一头牛。”我想,“思奔”便是那一小截绳子,至于绳子的另一头还拴着什么,每个人都不一样。这个冬天我不是在过寒假,我是在上一所真正的大学。思奔,是属于我二十岁的成人礼。让更多的青年一起来“思奔”,值得我用一生的激情,去追寻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梦想。

  责任编辑:曹晓晨

  文/赵健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