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涂中也点着了火

  • 来源:大学生
  • 关键字:海归创业,实习,海外版实习,报社
  • 发布时间:2014-05-06 13:32

  我记得北京的雾霾是从2012年那个冬天开始严重的。时间跨过2012来到2013年,1月份的某天,我来到了人民日报海外版实习。故事就这么开始了。

  点不着火?

  “我还以为你是一坨点不着火的干牛粪”这话是老齐当着办公室所有同事的面对我说的,丝毫不留客气地。那时候我刚到海外版没几天。

  老齐——“海归创业”周刊的主任编辑,是我的直接上司。基本上所有实习生刚来的时候都恭恭敬敬地叫他“齐老师”,后来私下里就都叫“老齐”,有时当面也这么叫。这个称呼,听起来好像没大没小,实际是大家对他的尊敬和亲近。说来也巧,由于我学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故虽然被分在老齐的“海归创业”板块下,却同时兼任着另外一个“学中文”板块的实习任务,所以我有两位boss。

  我吧,这么多年了,一直自认为是个比较慢热的人。打个比方,好比看完一场电影,即便当时跟着剧中人物哭过痛过,散场之后还是没有感觉。非要等过了好几天,才发神经似的突然想起,仿佛觉悟到什么,不由得感叹唏嘘——那什么什么,真是的啊,自己当时竟未能察觉。而这个时候,别人却早已经忘却了,若再提起来,也许还真会被当成神经病一般,不得理解。我的慢热导致我不能很快地融入一个集体——可能在大家看来是这样的,我或许也该承认。我除了在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回答过老齐的问题,其他时候基本就是埋头做事,完成手头任务,团队讨论时不怎么说话,更没怎么跟老齐说过话。老齐也不搭理我,出门进门,好像我并不存在。直到有一天,老齐打电话到办公室,问谁现在手头没事,我刚巧完成了手头任务,就自告奋勇去接了他的电话。老齐就问了一句我是谁,我说“我是岁竹”的时候心里其实一片忐忑,心想这么多天都没怎么跟老齐打交道,他就算听了名字也不一定知道我是谁吧……电话那头的老齐只是“哦”了一声,就开始郑重其事地给我布置任务,我仔细听着,遇到不懂的地方也会问一问,撂了电话就去做任务。

  大约三天之后我完成了那项任务。交差的那天老齐刚好给我们办公室的人开会,我没想到他竟然会很正式地拿我这件事当例子表扬了我,心里不由得意起来。然而正当我心里那个小人正嘿嘿偷笑的时候,老齐却马上换了一副脸色,对我说:“哼,要不是这件事你办得好,我还以为你是一坨点不着火的干牛粪呢,之前我都不想搭理你。”我当时瞬间从窃喜变为尴尬了……这让我怎么回答……说“老师,我这坨干牛粪其实并不是摆设,是可以点着火的”?呜呜,不管怎样,自己成了“牛粪”,怎么都好别扭啊!看老齐当时那鄙视我的样子,可能就差把手拍到我的后脑勺上揍我了,我却嘻嘻地笑了,他也哈哈大笑起来,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这个办公室不那么陌生了,我终于确定他记住了我的名字而不再把我当空气,也终于明白了他给我们讲课时说的“工作和学习不一样,你不要等着任务来找你,领导来关照你”。

  这件事让我意识到主动让大家认识自己,快速融入集体的重要性,这是进入工作状态和保证效率的必要保证。我经常因为嘴巴犯懒而不爱说话,其实心里什么事情都清楚得很。然而这在工作中并不是绝对的好事,该说的话还是要说的,对现在的我而言,说话跟行动变得一样重要——因为一直都比较看重行动。

  可能就是从那一次主动接下任务并且完成之后,我在团队讨论的时候开始尽量主动发言,点子也多起来。我慢慢消除了对这里的陌生感,和同事们打成一片,笑的时候多了卖萌的时候也多了,再加上时不时地犯二,渐渐现出了原型。实习的日子就这么一天天地过着,呈现出我所喜欢的充实感。

  始也糊涂,终也糊涂

  我总认为这是一次糊涂的实习。

  其实我不知道为什么到海外版实习(说这话可能挺欠揍的吧,哈哈),其实我并不是就想当记者,我甚至连以后想要从事什么工作都不知道——尽管当时已经大三下,身边同学无一不为考研、工作、考公务员或是出国留学做着准备。我是糊涂的,甚至糊涂到实习的最后反而更加迷惘——我在别人问我记者和新闻的价值在哪里的时候,不知该如何回应;在别人说“你们人民日报怎样怎样”时也只能轻轻笑笑,说不出什么。我在“海归创业”栏目实习了3个月,却直到实习结束已经收拾东西走人要留稿的时候,才真正地给海归创业写了第一篇稿子,也是最后一篇(好吧,若问我那三个月到底干什么去了,我想大部分时间应该都是给“学中文”板块写稿子以及跟老齐做文化遗产项目相关的事情了)。那最后一篇稿子,虽然从采访到写稿整个过程让我依然觉得工作之中存在许多不成熟之处,奇怪的是,我却并没有觉得这给我的实习带来了什么遗憾。后来细想,可能是因为那是我唯一一次去主动寻找采访对象,并且无论中途遇到什么困难都坚持写到最后。那是一篇采访海归女士救助流浪动物的稿子,为了找到采访地点我和同伴在北京春天的沙尘中辗转多次才找到救助站的地点,并且在几百只流浪狗狗铺天盖地的包围中,完成了采访。这其实不算是什么困难,却因为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多了许多分量。我懂得了只有写内心真实想写的东西,才能是好的作品,对得起自己的作品。

  实习结束在4月份。最后的几天我真真是度日如年。然而老齐在看出了我们懈怠期已经到来的时候,及时给我们讲了一堂课,让我们尽量把工作的“窗口期”,也就是可以有效工作的时间延长。当时我大三下,在学校的专业课依然不少,一边上课一边实习的日子里,真心难受,身体上的累倒是次要,一颗心掰成两半儿才真的累人。庆幸老齐讲了那堂课,让我有意识努力让自己工作的“窗口期”延长,并且将办事认真的态度坚持到底。

  阳光那么好,出来喝咖啡

  时间过得太快。4月初的早晨我上班时走进报社大院,三天之内就见证了一棵树一幕完整的花开花落。那阳光下的半透明的花瓣,用眼睛和心灵记录,比任何单反下的照片和电影里的特效都要美。花开花落,就这么快,我每天都瞥它一眼。那时我才知道原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并不是夸张。等花瓣落尽新叶长成,我也离开海外版了。

  后来回忆起在海外版实习的这段时光,我印象最深的不是什么第一次进报社,第一次采访,第一次写稿,第一次画版,第一次当编辑……而是老齐见我们第一面的时候,带我们一帮实习生在二楼小办公室煮咖啡,在后来聚会的餐桌上谈他所致力的文化遗产研究,谈青春,谈人生,谈理想。我想我可能再也不会遇到这样一个老齐,这样一个团队,这样一群朋友,能在工作的同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保持对理想的追求;再也不会有一个老齐在我们整天对着电脑眼冒金星的时候打电话到办公室说:“外面那么好的阳光,别窝在办公室写稿子了,忙完手头的事出来骑车喝咖啡!”虽然并不一定真的能顺利地忙完出去享受春天,心里却突然像持久雾霾的天空里照进了阳光,一片光明。从那个时候我就在想,如果以后的我,正式参加工作的我,能够有像老齐一样的心态,在工作的同时不忘享受生活,能够真正地为心而活,不被工作牵制住手脚,那该是多么宝贵的财富。当记者难免奔波于雾霾的天气里,当编辑难免费心熬夜成熊猫,但是心中追寻着阳光和咖啡的香味,便觉得埋头工作的人生也是有那么些乐趣的,生活依然像生活,而不仅仅是生存。

  可能跟别人不同,我并不是在正式的实习季来海外版实习的。因此于我而言,实习结束之后面临的不是马上要投身找工作,而是回学校学习。我那时可能不会有太多关于工作的感慨,也不必为自己即将踏入社会而略带恐慌,但是这一份实习,真的带给我许多思考,让我在做出一边上课一边实习这个决定并将其付诸实践之后,一点都没有后悔。早些接触工作也让我更加珍惜了在校学习的机会,并且我知道,我还有时间。虽然如今的我已经保研,但我相信我还有时间让自己变得更好,而且我愿意改变。

  实习在雾霾和糊涂懵懂的状态中开始,在这个团队里,我可能是最后一个被老师被同事记住名字的人,但我相信一定不是最先被大家忘掉的人。这可能就是我在糊涂中的成长吧,好吧,我承认并忍不住对自己嘲笑一声,嘿,你这不也挺清醒的嘛。

  责任编辑:陈思

  文/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 李岁竹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