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波浪 谨慎起飞
- 来源:Q现代艺术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大波浪,乐队,音乐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6-13 10:36
落笔之前使劲儿想了想是怎么开始听“大波浪”的。记得好像是很久前和一个朋友聊天时他随口提了那么一句。一开始听乐队的中文名字以为是几个卷发姑娘,后来才知道原来是三个头发一点也不卷的小伙子。
可能熟悉乐队主唱兼吉他手李剑的人相对多点儿,曾经作为“逃跑计划”乐队键盘手的他把当初离开“逃跑”的原因简单总结为:“还是‘三观’不太一样。”自那以后,他就一直在寻觅“对的人”。“直到去年夏天我碰见邢星,才算得上‘大波浪’的开始。”李剑说的这句话让人心里不禁暗暗感叹,好基友真是一辈子!
对于“大波浪”音乐的根基的定义,还是后朋克。“对我们乐队影响最大的还是Joy Division,我们仨都喜欢。但邢星(贝斯手)更喜欢更骚、更直接、更怪异的,接近朋克吧。我更喜欢冷的,cold wave和dark wave什么的,没邢星那么火热。”李剑想了想继续说,“但我们想让别人知道,我们才是符合这个时代的后朋克。”说是后朋克,他们还是在音乐里发挥出了很多只属于他们自己的东西,有时听到某一个点的时候,会让人觉得:“欸!这块儿不错嘿!有点儿冷涩的电子味儿。”他们那首“Fill in”就有点儿德国老队儿Kraf twerk的意思,李剑笑说:“我还真挺喜欢他们。”
听着他们的音乐,让人总想闭上眼睛随着他们起飞。可能飞行在外太空,也可能猛地坠入深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气流影响着你的身体,在高空中颠簸。不经意间,在一个鼓点,或是邢星的一声尖叫之后,你就已经失控在另一个空间。
和其他乐队不太一样,“大波浪”的演出过程中必有video配合做背景,带着点儿怪趣味的剪辑让乐队的现场显得更特别。“我们乐队第一次演出的时候就有视频,这成了我们乐队的一部分。如果现场没视频就会减掉很多分。歌词啊什么的大家可能听不懂,再加上我发音有点儿不标准,有视频的话,观众会更直接地感受到我们想表达的东西。”
他们是感性又敏感的人,热爱音乐的人都可能这样吧。乐队仨人年龄是25到28岁,虽并不算阅历丰富,但生活也给了他们不少创作的灵感。“反正我们仨都挺苦的。我曾经同时失去了女朋友和工作,但也正是这种双重失去激励出了我更多的想法。那会儿做的音乐就特阴郁,有点儿无浪潮的意思。”邢星回忆起自己的辛酸史。被调戏说是从“南韩搬到燕郊”的鼓手李赫(单眼皮)一直话不多,完全树立了一个充满激情却又相当神秘的鼓手形象。而2009年漂到北京的李剑有不少故事。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也学会了更有深度地看待问题。再拧巴的人,生活也得继续下去,就像他们的音乐一样,“我们一直在创作,这事儿就没停过。”
从去年4月开始一直到今年过年之前,“大波浪”掐指一算已经演了40多场。原定于4月20号发行的新EP在考虑之后还是决定延期:“最理想的是,今年八九月份出一张EP,明年三四月份出一张专辑,办个专场。”现在李剑和邢星算是双主唱,但未来他们想实现仨人分个高低声部都唱起来,那样可能会更怪点儿。对了,邢星还有件更怪的事儿:“演完之后,也不知道为什么没有女孩儿找我,倒是好多男的找我,也不知道他们想让我扮演什么角色。”
“但我们想让别人知道,我们才是符合这个时代的后朋克。”李剑
文/No-PLaN 图片提供/“大波浪”乐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