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量公司挑战巨头的力量

  纵然国内互联网BAT三巨头的战争随时都在上演,从未停歇地牵绊着这个行业的格局。不过他们也已经不再是这个领域的全部。环顾周遭,我们还能看见诸如奇虎360、小米和大众点评等“群狼”环顾……

  诚然,他们的身型并不如三巨头那般魁梧,这却并不妨碍他们成为行业的中坚力量,具备搅动行业格局的能力—我们将其称之为变量公司。

  巨头混战,市场还有哪些空白?

  中国互联网的“二八”法则越来越明显了,20%的企业控制着80%的互联网市场。其中,以百度、腾讯和阿里巴巴三家巨头为最。在这三巨头的面前,短时间里已经很难出现新的网络巨头。留给市场的空间,似乎不多了……

  留给市场的20%空白

  其实,新浪一度拥有微博这个巨大的用户市场,但是在如何盈利方面并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再加上在用户粘度等方面同样并没有明显的提升,因此失去了一个挑战巨头的绝好机会。既然无法成功挑战巨头,找一个有实力的巨头进行合作也是不错的选择。于是微博选择投入了阿里巴巴的怀抱。同理,搜狗和京东选择了腾讯,糯米和91无线则选择了百度。

  在面对众多挑战者的同时,BAT自身也开始不停地明争暗斗。其实在PC时代,BAT的势力范围相对固定。百度在搜索市场稳坐第一把交椅,阿里巴巴在网络交易中独占鳌头,腾讯在社交网络上是绝对的老大。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环境的改变意味着游戏规则的改变,一味的吃老本肯定是不行的。BAT为了保住自己的垄断地位,大范围的整合与收购此起彼伏。据不完全的统计,阿里巴巴在这三年收购和入股了30家公司,腾讯入股了40家公司,百度也入股了30家以上的公司。几乎每一次收购的背后,都有两三家巨头在竞争,它们在争夺的过程中将收购金额越抬越高。

  BAT的争夺异常激烈,这也给许多中小互联网公司带来了很多机会。不仅如此,全新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对于传统行业来说,也为他们提供了新的发展和重生的机遇。用互联网思维经营企业,已经成为很多公司负责人的行为标准。虽然这些公司不具备冲击BAT的能力,但是他们所具有的业务范围和流量资源,也成为BAT眼中的优势资源。

  如果被BAT成功收购,对创业者和投资者来说,真金白银落袋为安也非常不错。如果选择成为BAT合纵连横的合作对象,也为公司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因为BAT具有资金、技术和流量等全方位的优势,利用好这些优势,小公司可以快速地进行成长。而BAT也可以在他们逐渐成长的过程中,将流量资源成功的转换为相应的现金收益,这样各取所需最终达到双赢的目的。

  BAT短板仍存

  BAT三巨头虽然占据着巨大的市场份额,但是不断崛起的互联网公司以及传统行业的巨头进入互联网,也在一步步加剧着他们的焦虑感,同时促使市场出现了新的变化。随着这些变化的发展过程中,BAT也不断的暴露出各自的短板和问题。这些短板既给自己留下了失败的隐患,也给其他的公司带来了发展甚至超越的机会。

  为了巩固自己的互联网地位,腾讯提出了一个大平台的战略。这个战略看上去虽然颇为壮观,令自己处于一个非常有竞争力的位置。但是这种大平台战略,也在改变腾讯自身的商业模式。腾讯有70%以上的收入来自于网络游戏和娱乐服务,但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这两个重要的业务也受到了影响。公司的利润率由2012年Q1的38.3%降至2013年Q4的28%,净利润率由30.7%降至23.2%。

  虽然目前拥有《微信》和《手机QQ》的大流量优势,但是腾讯在移动平台中的广告后台尚未完全搭建起来,这也让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麻烦。再加上朋友圈里到处充斥着心灵鸡汤、养生秘笈等越来越多的营销行为,让不少的用户觉得非常反感,以至于影响到《微信》用户的使用体验。再加上微信支付的影响力明显弱于支付宝,更是让腾讯有一种抱着金娃娃讨饭吃的感觉(相关文章:本刊5月下《攻转守,腾讯的新航向》)。

  百度本来是国内流量最大的企业,但随着360搜索和搜狗的步步蚕食,百度在PC端的业绩也面临挑战。百度最新的财报显示,2013年第四季度的净利润,已较去年同期下降0.4%。在向移动互联网的转型过程中,百度不仅遇到了UC这样的创新企业,也同时和阿里巴巴、腾讯这样的对手开始正面交锋。虽然百度成功地推出搜索、地图和应用助手等多个用户过亿的明星APP,也成功地收购了旅游、视频和团购等一些业务。但是这些应用相对独立,而且每一个APP都有多个竞争对手。目前百度在移动上的战略依然以搜索为核心,但移动时代有多少人会使用搜索,通过搜索如何体验到百度的其他服务内容?这都是百度需要通过一定时间的整合,才可以给市场得出的答案。不过整合的时间越长,留给竞争者的机会也就越大(相关文章:本刊4月上《掉队了的百度?》)。

  虽然阿里巴巴在PC上的生意做得风起云涌,但是在移动互联网中同样遇到了诸多问题。要想在移动互联网站稳脚跟,O2O市场就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但是阿里巴巴在这一方面并没有什么优势。虽然他们也对美团进行了投资,想要开拓新的市场,但是直到现在并没有看到什么明显的效果。这样也就很好地印证了,如果要想大力拓展自己的O2O服务,没有大量的线下推广团队是很困难的。于是阿里巴巴只好继续对一些看中的企业进行入股投资,但是入股并不是意味着进行控股,这样双方的合作与整合就会面临着一个利益分配的问题。如果利益分配的问题解决得不好的话,那么阿里巴巴的线下服务推广将遇到更多的问题,这样他的移动战略也必将受到极大的影响。

  变量公司将异军突起?

  在互联网里面有一种说法,得流量者得天下。虽然BAT在传统的互联网中,牢牢地控制着各种各样的流量,但是到了移动互联网,这个格局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因为在传统的PC时代,用户的使用习惯已经相对的固定,用户上什么样的网站目的都非常明确。而在移动互联网中,同样的业务有多款应用可以选择,并没有形成绝对的寡头状态。这样也使得移动互联网的流量非常分散,从而给大量的创新公司提供了有利的机会,而这些公司也成为巅覆BAT等寡头的变量公司。

  成立短短四年的小米公司,目前估值已超过150亿美元,其在2013年一共卖出1870万台手机。由于小米手机拥有庞大的用户群,通过小米手机中自带的应用、游戏和主题等推广,已经为小米带来每个月超过3000万人民币的流水。而且小米还为一些其他手机用户,开发了针对其手机型号的MIUI系统。这样即使是没有购买小米手机的用户,也会为小米控制移动互联网的流量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从而也进一步的加强了小米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控制权。

  除此以外,小米公司还相继开发了多种不同的终端产品,比如小米盒子、小米电视和小米智能路由器等产品—通过这些产品牢牢地控制用户手中的多块屏幕,这样也为小米在移动互联网格局中争取了足够的话语权。

  除了小米公司以外,在向移动互联网的转型中,奇虎360也占据非常有利的地位。在传统的PC市场中,奇虎360拥有《360浏览器》和《360安全卫士》等明星产品,这些产品已经成为其流量数据的主要来源。于是,奇虎360成功地将这些明星产品移植到移动互联网上,从而构建起了全新的移动互联网入口,并成为Android平台排名领先的分发渠道。

  与此同时,奇虎360也相继开发了360随身Wi-Fi和智能路由器等产品,并利用这些智能硬件在未来智能家庭领域中进行新的布局,这样无论用户是有线还是无线上网都可以控制住入口。除此以外,奇虎360现在还拥有搜索业务,市场份额也在迅速的上升,直接影响到百度等搜索引擎厂商的市场份额。

  除了小米公司和奇虎360这样的挑战者外,还有一种在垂直领域拥有主导权的企业,他们控制住BAT还没有介入或介入程度不高的细分市场。比如基于本地生活服务的美团、大众点评等。现在大众点评每月在手机端的查询量为3.5亿左右,覆盖了全国1000万家餐饮机构。通过和《微信》的进一步合作,成功地导入了《微信》的流量,并且可以将评价信息分享到《微信》的朋友圈里面。而美团目前拥有9000万活跃移动用户,与中国的40万商家展开了合作。交易额也从去年的160亿元人民币,增长到今年的400亿元人民币。美团预计今年营收将增长两倍,达到19亿元人民币。而阿里巴巴作为美团的一个股东,通过它可以和腾讯以及百度展开激烈的竞争。

  变量公司,潜在的发展路径

  虽然BAT占据了80%的移动互联网,但房产、家居、汽车、旅游、教育和医疗等垂直领域离互联网还有段距离,而且它们也占据了我们日常生活中消费金额最大的部分。因此,做大这些垂直领域,也是变量公司的一大突破方向。

  做大垂直领域,掌控绝对的话语权

  我们可以判断未来几年出现颠覆性变化的行业很可能就出现在垂直领域。以大众点评为例,在今年3月25日,大众点评就对外宣布,将深耕结婚及酒店旅游两大垂直领域,整合旗下横向产品线对接商户和消费者并为双方提供服务,完成O2O闭环。

  但是作为变量公司,要从巨头口中抢食,难度也不小。因为,巨头公司同样也看重垂直领域的发展。比如在今年2月百度就宣布将在医疗健康、教育、旅游与在线视频等垂直领域加大投入。因此实力相对较弱的变量公司,如果要想和巨头竞争,那么就得抢在巨头前获得该领域的绝对话语权,而并购无疑是最快的实现途径。

  并购素来是巨头公司快速建立市场地位的不二法宝,变量公司同样可以使用这一方式。然而一个没有巨头参与的生意,要不就是太难,要不就是没价值。像大众点评选择的酒店和结婚行业无疑是属于太难的垂直领域,让巨头暂时缺乏兴趣。因此在初期这一领域的生意可能很难做,但如果度过了这一关口,前景可能就比较乐观,甚至大众点评如果能率先并购整合这一市场,建立自己的绝对领导地位,那么在这些垂直领域,巨头也只能退避三舍。

  有专家预测,未来2年将是垂直领域洗牌的重要2年,变量公司只有尽早形成一个行业的利益链和资金链的闭环,才能构建最好的防御壁垒,防止被巨头颠覆,同时,也才可能颠覆巨头。

  强龙难耐地蛇,把握地域性创业优势

  每年都有大量的互联网创业公司诞生和消亡,从众多失败的案例来看,这些创业公司往往是因为面对了太强大的竞争对手而折戟。其实在BAT的权力半径之外,还有很多成功的创业公司诞生,这是因为他们巧妙地避开了强大的竞争对手,专注于地域性的服务。

  即使是巨头也无法做到了解所有区域的市场特性,因为一些区域性的市场本地化很强,很容易被巨头忽略,这就给了本地创业者机会。比如在互联网时代,一个小小的三线城市也能诞生年收入数百万的地方论坛,可见其市场的潜力。而很多地域性的消费需求,大的比如买房、买车,小的比如理发、干洗、家电维修或送餐等,这些都是有大量用户需求的,但是在互联网时代却没有能够很好的满足用户,用户更多的还是选择传统的消费方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由于手机LBS功能的天然优势,这些传统的服务行业结合手机APP无疑能给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比如一些服务于局部地区的外卖类APP,就可以把功能做得很精很细,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在线订餐,或者定位附近提供外卖的餐厅,还能查看到外卖送达的情况等。

  再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它勾起了无数中国人的胃部冲动,让很多地域性的食材因为这档节目而变得广为人知,从而引爆了食品电商的争夺战。那么以食材的地域性优势,结合互联网来进行舌尖上的创业也就变得很有发展前景了。而目前也确实有些白领被“舌尖”所感动,从大都市回家乡经营原生态食材的网络销售。

  总之,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在某一地区某一细分的领域,依然存在大量的机会,小的变量公司也可以抓住这样的优势来成功创业。

  商业模式的变革之痛

  面对残酷的竞争和日益稀薄的利润,企业必须重新思考赚钱的途径和方式才能生存,因此,新商业模式的变革和演绎在传统行业显得更为重要,也更具有挑战性。

  互联网上的创业者们发明了许多全新的商业模式。以小米的商业模式为例,小米打造了一个“硬件+软件+移动互联网”的全产业链模式。与传统手机生产商相比,小米不只是靠卖硬件赚钱,手机只不过是一个载体,是一个入口,其商业模式的核心价值就在于通过硬件圈用户,当用户达到足够大基数时,就能通过增加产品附加值来进行流量变现。这是典型的互联网商业逻辑,互联网巨头的崛起无不遵循这一互联网逻辑准则。

  那么在互联网巨头的包夹之下,弱小者又该如何生存?方法同样是对商业模式创新。小米是在互联网巨头的包夹下采用新的互联网商业模式而崛起的,这种模式也是可以复制的。比如酷派推出了电商子品牌大神系列,线上预售量5日内突破1000万部,可见其他公司通过模仿小米也很容易实现销售奇迹。但是光模仿是不够的,当大家都在复制小米成功经验的时候,能够脱颖而出的必然是有进一步创新的商业模式。因为小米的成功更多的是一种商业模式创新的成功,而非产品的技术、工艺、品牌方面拥有核心竞争力。因此当这种新的商业模式被大家用滥时,只有敢于打破现有的商业模式和思维习惯,继续进行创新,才能取得非凡成功和超常规发展。

  如今移动互联网已经进入4G时代,变量公司应当积极研究一下4G时代的新商业模式,考虑如何构建自己的商业生态,争取在4G时代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和行业影响力。

  传统企业的转型之殇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传统企业遭遇了巨大的冲击。如何向电子商务企业转型,成为摆在传统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

  在2013年央视“年度经济人物”颁奖典礼上,小米CEO雷军与格力CEO董明珠立下天价赌局,如果小米五年内超过格力,董明珠就输10亿元人民币。对于这场豪赌,小米内部很乐观地认为小米必赢,甚至三年内就能超过格力,这就是互联网企业面对传统大型企业的自信。

  然而在小米信心满满的同时,电商界的老大马云却看好格力,这是因为格力已经在进行转型,而且董明珠也给出了明确的转型方向,那就是与马云这样的电商合作。传统企业因缺少互联网基因,搭建自己的电商平台实属不易,而借用已发展成熟的网络信息平台,入驻专业的门户网站,利用现成的流量变现,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模式。但是,很多传统企业虽然渴望转型,但也心存恐惧。就像流行语所说的:不转型是等死,转型是找死,但至少还有一线生机。转型对于这些传统企业而言是一场自我的革命,需要的不仅仅是决心,更需要的是模式的重造,而不是简单地复制别人的模式。

  其实说来说去,传统企业想要转型到线上,最应该注重的就是消费者。互联网中不受地域的局限,消费者也是各式各样的,如何站在消费者角度看事情,考虑线上自己的产品优势劣势,并服务好互联网中的消费者,是每一个做电子商务的企业都应该去认真思考的。

  从被收购到平等合作

  10年前,互联网创业者的梦想是独立上市,那时候,大家都是虾兵蟹将,谁也吞并不了谁。而如今,最好的出路或许是卖给某个互联网巨头。因为现在独立创业难度大增,一家公司从初创到最终上市,最快也需要花费5年以上的时间,而另一方面,BAT的庞大资源令人垂涎,所以很多初创公司往往在一两年内就被巨头并购了。

  巨头公司的并购,有的是为了产品,有的是为了技术,有的是为了人,有的是收概念。这些并购行为都是基于巨头公司的战略布局。什么是战略?战略就是有舍有得,有大盘有弃子。巨头们不是以利润为中心考虑问题,而是谋划全局,所以被并购的公司可能一不小心就成为了弃子。比如雅虎前阵子收购了“阅后即焚”应用Blink,然后关停了Blink服务,因为雅虎要的只是人才。

  对于很多创业公司而言,自己辛苦经营出来的产品如果在并购后被抛弃的话,想必也很不是滋味,那么除了被巨头并购外,与巨头合作也未尝不是一种发展方式。此外不少变量公司本身实力也比较强大,不是可以轻易吞下的,因此与巨头合作,共同发展也就更具有可行性了。今年2月,腾讯战略入股大众点评,大众点评保持独立运营。今年3月,腾讯宣布与京东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向国内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用户提供电子商务服务。

  其实,巨头也有着各自的风险和短板,巨头们的疯狂并购也是在试图弥补这些短板,但收购兼并越多,风险也就越大,甚至可能会遭遇极大危机,而不断崛起的变量公司没准哪天会反过来吞噬掉巨头公司也说不定。

  更多元的市场,更多元的未来

  “每诞生新一代科技企业,上一代企业似乎都难以适应最新变革。”这是美国一位科技评论家纵览了科技企业发展史之后发出的由衷之论。这样的说法倒很有点类似中国的一句古话“长江后浪推前浪”,毕竟,就连如今正如日中天的谷歌和Facebook,不出十年也同样可能被下一代移动创新业务公司所颠覆,何况是如今仍未算完全占据霸主地位的BAT?

  站在现在这个大势未定的时间节点上,可以预期的未来,必定是充满腥风血雨的未来……

  一手遮天,可遇不可求

  在摹想未来市场的走向之前,也许我们可以先看看—所谓BAT,它们想要得到的、想要掌握在手中的到底是什么?

  在中国互联网发展20年之后,阿里巴巴、腾讯与百度三家公司挟其领先于电商、社交和搜索领域的实力,俨然已经展露出寡头的霸气,这也是业界将它们合称为“BAT”的来由。这几家公司也确实如同铺天盖日而来的蝙蝠一样(“BAT”英文意为蝙蝠),攻城略地,声势惊人。

  看看近两年来BAT各自的地毯式收购吧!为了扩大业务和资源外延,今年3月,腾讯以2.14亿美元现金实现对京东战略入股15%—这可是中国最大的自营B2C平台。今年2月,腾讯入股了中国最大的本地生活信息平台大众点评网。阿里则接连收购了高德地图和文化中国,并入股银泰、华数传媒。而百度,则在2013年以19亿美元的价格收购91无线,保持着中国互联网行业最高的单笔收购金额纪录。

  照统计数据看来,自2011年以来,中国互联网并购与合作的数量金额,比过去十年总和还多。风传一时的互联网“站队”一说,就是由这两三家巨头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操纵而来。

  一切的一切,指向一个共同的目标—“一山不容二虎”的垄断地位。BAT三巨头迫切希望用自己巨大的流量资源、客户服务能力和支付能力,将线上的垄断优势延续至移动端以及线下。

  回顾一下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发展历史,从来不缺想要争坐头把交椅的野心家。从大约1996年开始中国诞生独立网站以来,到2000年互联网泡沫时期,“三大门户”(新浪、搜狐与网易)成犄角之势。后来李嘉诚间接投资TOM网,从而诞生了“老四大门户”(新浪、搜狐、网易与TOM)。这个时期百度、腾讯开始快速成长,阿里巴巴业务也初具规模,慢慢又演变成“新四大门户”(新浪、腾讯、搜狐和网易)加百度的格局。到了2005年之后,形成了所谓的“战国七雄”(百度、阿里巴巴、腾讯、新浪、搜狐、网易及盛大)。再过几年到了2008年之后,TOM已死、BAT已经如日中天,所谓的三大门户早已变成陪衬,各垂直领域又风起云涌了大批小天王小天后,而一度成为中国首富的陈天桥的盛大帝国今天与前者却越离越远了。

  垄断这件事,从来就比割据要难上百倍。

  虽然截至2014年4月,BAT三家公司的市值和估值已经超过了3000亿美元。但那又怎样呢?十年前的微软何等咄咄逼人,如今不也成了被拯救的对象,互联网时代白云苍狗,高枕无忧实在是太奢侈的梦想。

  大数据,趁风头正劲

  互联网公司寻求“独霸”的过程变得愈发困难,相当一部分原因是和移动互联网的个性分不开的—与PC互联网不同,移动互联网流量天生就更为分散。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获得尽可能多、而且精确有效的用户数据,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掌握市场的制胜法宝。正在为越来越多公司所重视的大数据获取,也同样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

  所谓“大数据”,并非只如字面意义上的掌握庞大数据信息,其实质与精髓更在于对这些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空有数据而无法消化,也不过就是“如入宝山空手回”。换言之,如果把大数据比作一种产业,那么这种产业实现盈利的关键,在于提高对数据的“加工能力”,通过“加工”实现数据的“增值”。

  在一本名为《正在到来的数据革命》)的书中提到:“除了上帝,任何人都必须用数据来说话。”而对于互联网产业来讲,既然大数据的价值在于数据的好而非大,多层面的不同需求正在促进大数据运用更加多元化。有人说过“谷歌的地理数据可能成为其最有价值的资产。不只是因为这个数据本身,而是因为位置数据让谷歌知道了更多有价值的东西。”

  一个更加生动的例子也许是过去并不算久的“打车软件优惠战”。持续数月,烧了多少钱大家有目共睹。虽然说“赔钱赚吆喝”是商业上的常态之一,但若不明白大数据的重要性,依然无法看明白这件事情的本质,了解这两家用“赔钱”换来的到底是什么。

  以让利的方式建立自己的客户群,是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有效途径,并将原来还陌生的消费方式“植入”到客户的手机里,更是“植入”日常的生活之中。这样的手法到底带来了怎样的效果?依然用数据来说话:2014年3月,《滴滴打车》宣布用户数正式突破1亿,覆盖全国178个城市,日均订单522万;4月,《快的打车》公布第一季度成绩单,显示覆盖城市已达261个,日订单量超过623万。与谷歌地理数据相似,打车软件收集到的精准而庞大的用户数据库,是这场战役中的最大收获。

  总而言之,大数据将全面地改变未来人们的生活状态。在不断创新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广告行业,在网民及媒体碎片化刺激下,多元化的大数据获取方式也将成为操纵未来营销市场的幕后推手。而这一切,无疑为互联网的未来带来了更多不可预知的变数。

  未来平台—多元化无边界

  当电信巨头们还在舒舒服服的过着垄断运营的日子时,以《微信》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新型服务已经开始开仓取钱;当传统零售商们还在四处圈地过着地主美梦时,日益壮大的电商们却开始将触手伸到了传统零售的口袋……

  在电商引领的大变革时代,“跨界”已经成了很多传统企业转型发展的主旋律。互联网、移动互联和大数据对传统行业的重构已经成为现实,如何跟随上消费习惯的变化,将是传统行业转身是否成功的关键,正是这样的浪潮,催生了各种各样的多元化平台。

  在跨界的大潮之下,人们突然发现,以前习以为常的“去一个地方完成一件事”被颠覆了。社交平台捎带着游戏、购物平台鼓励你去与人交流沟通、一个“普通”的旅游平台则必须与订房、购票、交通查询等功能息息相关……。在数据时代,多元化无边界的发展将会是主流趋势,跨界将会成为突破口,而多元化将会成为工具。

  变量公司——征途是星辰大海

  说起国内互联网风起云涌的战争,并不只局限于国土之内。早在2013年,中国互联网行业已成为中国并购市场的最大看点。

  数据统计,截至2013年12月31日,中国互联网并购市场共发生14起大型海外案例,涉及金额近23亿美元。并购方的大买家主要为当前中国互联网企业的三大巨头—百度、阿里巴巴与腾讯。其中腾讯的并购最为活跃,共发生案例7起;阿里巴巴次之,2013年共发生3起海外并购;百度本年仅并购1起海外企业;奇虎360和探路者分别发生并购2起和1起。他们的投资目的地遍布亚洲、欧洲、北美和南美,其中,美国是最主要投资目的地。

  从以上海外并购案例分析,中国互联网已经开始向全球化布局。移动互联网依然是本轮海外并购的重头戏,其中9起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并购涉及手机游戏、移动安全、搜索和社交等方面;电子商务领域的海外并购主要聚焦于专业垂直领域和在线电商两大板块,其中体育与旅游,是中国企业十分关注的专业电商垂直领域。

  这一切的实质在于新兴产业的崛起,互联网公司不但争抢国内市场这块蛋糕,甚至把战火烧到了全球。扩展海外市场,占据新的用户群体,开发新技术,将是未来互联网企业规模扩张路途中必不可少的战略举措。

  写在最后

  正如“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说法,想要在群雄混战的时刻判断出最终胜负,其难度并不低于每一届世界杯的竞猜。而对于整个世界可能产生的影响之深远,比足球场上的“战争”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可以确定的是,更多新的“变量公司”将借移动互联网之名之力,以“众蚁攻象”的态势削弱巨头们的控制力,最终将传统的商业世界改写为全新的版图。

  文|老万、樊剑、余思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