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保走出去

  引言

  对于中资企业遭遇的海外安全风险,中国人已经深有所感——商船被劫持,营地被袭击,员工遭绑架。对于任何一个走向全球化的国家而言,其企业和公民在海外拓展的过程中所面对的一切,中国公司和中国人正在或将会经历、应对。

  中资企业如何面对海外安全风险?报警、找中国驻外使领馆求助、呼吁国家有关部门出面解决……这一连串举措,大多从安全事件发生那一刻才开始。

  也有企业着眼长远,比如通过捐赠或社会服务,与住在国当地民众建立和谐关系。

  “中资企业比较多的是通过政府捐建学校、医院。而如果在营地周边与宗教领袖、部落酋长建立互动互信,帮助建设宗教设施,或者在宗教组织的协调下,修医院、学校,恐怕效果更好。”华信中安保安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殷卫宏说。

  事实上,很难强求一家在海外发展的建筑企业自己建立专业的安保体系。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公共外交小组召集人韩方明的说法比较直率:缺乏专业人才。

  一个例子是如何进行安全评估:到底是企业负责人去非洲走一圈,和在那里打拼的同胞聊聊天,还是通过标准的评级制度,确定自己在某一地区的投资风险和安保代价?

  另一些中国企业在境外也遭遇了内外勾结的袭击——当地安保公司的雇员有时充任犯罪集团的线人,暗中通报中资企业提款的时间和流程。

  但是,尽管风险环伺,面对服务更好而价格更贵的西方背景安保企业,大多数在海外耕耘的中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宁可选择继续“裸奔”。

  这当然也是一个应该进行自由竞争的市场,但在某些时候、某些地点,中资企业确实需要自己信任的安保人员。

  “国企国护”在有些时候也是一个国家安全命题。比如航行在印度洋上的中国超级油轮、在非洲建设经援项目的大型国企,乃至为当地政府提供特殊产品的企业,其安全问题无不牵涉重大。

  中国企业筚路蓝缕,开荒深耕,在“走出去”二三十年之后,为他们提供多维服务的企业如何“走出去”,已经成为关系中国参与全球经济事务的重要因素。

  这也许是一种比向非洲出售高铁、支线客机更为复杂的“走出去”。比如武装安保行业,用韩方明的话说,具有天生障碍:中国人在国内极其缺乏使用武器训练的机会,还有签证的限制,都在妨碍这个行业走出国门。

  一些人已经在尝试——或是把自己的员工布局到印度洋沿岸,建立基地,或是通过收购来吸收有经验的外国从业者。

  配合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拓展步伐,现在已到了用更复杂的思维来考虑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时候。安保,不过是其中最吸引眼球的部分之一。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