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政要“中国观”变迁记

  此次李克强总理受到的高规格接待,展现了英国政府对中英关系的高度重视,也意味着英国现在急需来自中国的“礼物”—贸易和投资,以及技术

  鉴于当时在中国广泛的经贸利益的存在,以及在香港问题上需要中国的密切合作,英国成为西方大国中率先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之一。与它有特殊渊源的美国与新中国建交,是在十多年之后。这说明英国在外交政策领域并非完全跟随美国,至少在对华交往中并非如此。

  近年来,中英关系发展历程虽说不上波澜壮阔,但也出现过不少起伏,颇具戏剧性,起因不在于中国做了什么,而在于英国对中国政策的反反复复。究其根本,还是英国政要的“中国观”在不断变化。

  这次李克强总理访问英国,英国政府给予了高规格礼遇,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也在温莎宫会见了李克强总理,中英双方还签订了总值300多亿美元的逾40项合作协议。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的日益崛起,使得英国政要的“中国观”不断进步;另一方面,我们也仍然要有“平常心”。

  “两面下注”引发危机

  两年前的此时,中英关系突然跌入低谷。

  2012年5月14日,英国首相卡梅伦和副首相克莱格在伦敦会见达赖。这应该是一次博取英国国内选民和右翼势力支持的政治秀。此举当然受到了中国政府的强烈反对。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要求英方停止纵容和支持“藏独”反华势力,以实际行动维护中英关系的发展大局。

  当时的英国政客起初对来自中国的反应不以为然。英国下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主席理查德·奥塔威甚至说:“我们扛住来自中国的压力是对的……我想争议会迅速消散,中英相互投资也会很快恢复的”。

  这种想法显然带有投机主义色彩——一方面通过接见达赖吸引右翼支持,获得在西方世界的政界和媒体中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又认为中国的反应将不至于实质性地损害英国的利益,“因为中国是一个讲究实用的国家”。

  然而,这种两面下注的机会主义政策遭到了的中国严厉反击,这超出了英国当初的设想。中英两国的许多官方交流被迫中断或延宕,年度总理会晤机制也被取消。此后在中国领导人相继访问欧洲的时候,这个岛国不在行程之中。

  英国政要们当时显然没有清楚地意识到,它并不处在中英双方对外政策天平中更为有利的一边。首先,英国不是中国商贸关系中不可或缺的伙伴;第二,英国并非中国提升与欧盟关系的唯一最重要的中介;第三,英国并非解决有关中国最重要双边政治争议的有效参与者。

  简单地说,如果英国试图通过损害中国核心利益来谋求自己的私利,结果肯定会遭到中国的严肃对待。

  “融冰之旅”扭转局面

  在中英关系陷入僵局的煎熬时刻,有一个具有问鼎唐宁街潜质的英国人,率领一个大型商务代表团来到了北京。他就是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

  2013年10月,约翰逊率团访问中国,到访了北京、上海和香港,这都是中国最为富裕和繁荣的城市,香港与英国更具有历史上的特殊关系。

  这次访问被视为“融冰之旅”。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约翰逊的访问确实能起到这种作用。首先,非内阁高官访问中国不会给双方带来压力,而作为伦敦一市之长来访,只是比内阁官员稍微低一个级别,这种身份似乎对双方都是“刚刚好”——中国不会拒绝,而英国也不至于显得行事唐突。

  生性幽默的约翰逊在中国访问一圈之后,双方都降低了“互呛”的调门,尤其是英国方面显著改变了对华姿态。2013年6月,卡梅伦下达了“一揽子禁令”,不允许任何内阁成员在英国会见达赖。同年12月,卡梅伦终于实现了自己对中国的正式访问,数位中国高层领导人会见了他。

  为了给自己的中国之行“暖场”,访华前夕,他还在中国社交网络上注册了一个以“英国首相”为名的微博,他的高调访华也得到了中国媒体和网民异乎寻常的关注和报道。

  自此,中英关系进入新的友好发展阶段。

  2014年1月,英国元老级内阁大臣、首相贸易特使肯·克拉克展开了为期五天的对华贸易访问,在卡梅伦访华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成果,在中国快速增长的医疗保健市场推销英国企业。

  “中国的发展对英国是机遇而非挑战”

  英国之所以在对华政策中“能屈能伸”,一方面是切实感受到了来自中国方面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也出于其外交政策的实用主义特点。

  英国是一个讲究实用主义的国家,作为西方大国较早与新中国建交就是典型一例。如今,当中英关系处于低潮时,作为一个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和打击的国家,作为急需更多投资以重振其经济的国家,因意识形态分歧而长期拒中国投资于国门之外,绝非明智之举。这种实用主义态度从其政策文件和政客言论中也可窥一斑。

  2009年,时任首相戈登·布朗在其政府发布的英国首份中国政策文件中写道:“我们需要中国充分发挥与我们的伙伴关系的作用……在未来十年中,它很可能比任何其他国家都能为我们的企业提供更多机会”。

  更多视中国为机遇而非威胁的论点,在去年卡梅伦访华期间也得到了有力的回应——他甚至公开说英国将是中国在欧盟的最有力的支持者。众所周知,欧盟在有些问题上(比如贸易保护问题和市场经济承认问题等)对中国设置了不少障碍。值得一提的是,也是由于英国的实用主义立场,1998年英国担任欧盟轮值主席时,欧盟没有在联合国人权大会上提出反华议案。

  就在卡梅伦访华前夕,他在《华尔街日报》撰文,称赞中国在经济发展、脱贫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释放出“中国的发展对英国是机遇而非挑战”的信息。他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中更是直言不讳:“对于如何看待中国的崛起,我认为这是机遇。我们选择接触而非隔膜、对话而非僵持、共赢而非零和博弈、伙伴关系而非保护主义。”

  除此之外,中国和英国都需要实现对欧洲大陆的“平衡”。因此在合适的时间提升双边关系,对两国的地缘政治考量而言也是“双赢”的。

  英国急需来自中国的“礼物”

  在卡梅伦首相顺利访问中国和习近平主席如期访问欧洲大陆后,李克强总理访问英国便是双方外交政策情理之中的安排。

  此次李克强总理受到的高规格接待,展现了英国政府对中英关系的高度重视,也意味着英国现在急需来自中国的“礼物”——贸易和投资,以及技术。

  整体而言,英国比中国更需要对方的支持,毕竟目前这个世界上真正的“投资人”还真不多,而且中国又有英国需要的核电站和高铁技术。

  回顾历史,中国应该对中英关系有全面而客观的认识。中英关系如同所有大国关系一样,友谊与冲突将在双边关系中交替或同时存在,只有建立在现实主义的理念之下,以务实的、理性的、朝向双赢的视角才能将中英关系保持在合理发展的轨道之中。

  (作者为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中欧关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文/简军波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