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剧”到“人剧”审美的回归

  • 来源:综艺报
  • 关键字:亮剑,雪豹,打狗棍
  • 发布时间:2014-07-30 13:25

  近期电视屏幕播出的电视剧出现一冷一热的现象。冷的是抗日神剧,热的是描写小人物的都市情感剧。根据收视率调查,两种剧的主流观众竟然都是成年男性观众;而成年男性观众的这种理性转移,体现出了从“神剧”到“人剧”审美的回归。

  曾几时,抗日题材剧雄踞电视屏幕,风靡大江南北。《亮剑》、《雪豹》、《打狗棍》播出时,就是男人的狂欢季,不管重播多少次,都有铁杆影迷追着看。调查显示,支撑抗日题材剧高收视率的是一批成年男性观众。男人都有“英雄情结”,可和平年代,只能在屏幕上找切入口。究其原因,国恨家仇是男人心中永远的痛,也是男人之所以成为男人的力量之一。中华民族饱受外族侵辱,又以日本对华战争造成的伤害最深最痛。但战败的日本国并没有像德国那样,深刻反思、深刻检讨,反而变本加厉,否认侵略,篡改历史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挑起钓鱼岛争端,一再挑战中国人容忍的底线。中国是个爷们,都热血沸腾,义愤填膺,恨不得饥餐胡虏肉,渴饮倭寇血。李云龙、周卫国横空出世,可让男人们过了把瘾,出了口恶气。

  去伪娘唤硬汉。不知从何时开始,很多娱乐公司哈日哈韩,打造了一批批“伪娘”歌手、明星。一时间阴柔之气盛行,社会很无奈,也因此呼唤“铁汉”、“硬汉”回归。而抗日英雄个个是血性男儿,马革裹尸的爷们,为治疗男人的媚柔病提供了一副良药。一时间,抗日剧大行其道。

  抗战剧成为最好的嫁接时代,介于古装和现代之间,时间遥远,创作禁忌少、编故事天马行空,又能避开“古装剧限制令”,

  粗制滥造,狗血雷人剧过度娱乐化。出现人物偶像化、敌人脑残化、战争武侠化、抗日儿戏化的怪现象。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竹竿当机关枪,“雷剧”频出。最后,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另外,“英雄梦”是男人和平时期的一个童话。是男人和平时期注定无法实现的一个梦想。自娱过后,面对的还是柴米油盐,人间烟火。因此,激情过后,关注的还是身边普通人的市井生活。而以《一仆二主》、《我爱男闺蜜》为代表的描写小人物故事的剧作,正迎合了观众从“神剧”到“人剧”审美的回归。

  《一仆二主》、《我爱男闺蜜》为我们传递了正能量:其一、爱情与金钱、地位、相貌无关,两情相悦才最重要。这本是爱情应有之义。但现在却被扭曲了。有的女孩子说:“宁在宝马车上哭,也不在自行车上笑。”有的人找对象,把房子、车子、位子摆在首位,至于人品可以忽略不计。这才出现了富人征婚,女孩儿打破脑袋的荒唐局面。《一仆二主》、《我爱男闺蜜》成功地向我们诠释了爱情的真谛——不管风云变幻,人世沧桑,寻找真爱的女人所追求的仍然是善良、幽默、体贴、有责任心、敢担当、靠谱的男人。其二、生活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人生贵在坚持。马克思说过:“只有在崎岖小路不停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把苦难当修行,对爱情坚贞不渝,幸福就会在远方等着您!

  《一仆二主》、《我爱男闺蜜》的轻喜剧风格成为杀手锏。现代生活让人们“压力山大”,轻喜剧以其轻松、诙谐、幽默,让人感到放松和愉悦。

  北京男人,俗称“京油子”,素以能侃著称。当然,北京的女人也不是善碴。斗嘴斗狠,针尖对麦芒在所难免。虽然显得嘴碎,但由于游走在喜剧语言、京式调侃、生活哲理的边缘,凸显出一种语言的机智和生活的智慧,让人捧腹,引人入胜。

  杨树人到中年,历尽沧桑,但在洞悉事情本来面目的时候,却经常迷失。常常被读高中的女儿哼哼(谆谆)教导,并且鞭辟入里,不得不服。这种角色的错位,让我们发笑,感叹现代传媒对孩子影响之大,同时也对中国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画一个问号。

  抗日神剧由于狗血、雷人,让人感到可笑;轻喜剧由于轻松、诙谐,让人会心一笑。笑笑之间,观众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作者:刘雁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