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而美”并没有看上去那么美

  • 来源:股市动态分析
  • 关键字:小盘股,系统化,估值修复
  • 发布时间:2014-08-04 15:56

  今年以来,股票市场中“以小为美”的风格特征尤为突出。应该说,这个话题并不是今年才有的。可能,自从有了股票市场,就有了这样的争论。特别是近年来,诸多银行、钢铁、建筑和运输板块的表现持续低迷,股价长期在净资产附近甚至以下徘徊。但今年的情况又有所不同,一些跌幅较大的个股包括食品饮料、电子和传媒等,很多是去年受到追捧的成长股,甚至是创业板的龙头股,这些优秀成长股的估值大幅下挫,是很多投资人始料未及的,但又是不得不认真思考的事实。今年以来,涨幅居前的大多是100亿元乃至50亿元市值以下的个股,国内市场的这种“小而美”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否会持续很长时间呢?

  通过国际比较,我们看到欧美等成熟市场,甚至包括新兴市场中的香港,大多数小盘股都是处于市值很小、关注度很低的情况,估值水平也很低。而无论是传统行业还是新兴行业,基本上都有一些大公司能够持续成长,并没有出现如同国内市场类似的“小而美”的情况。那么国内市场这样的不成熟特征具体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国内市场的深度和广度都远未达到成熟市场的规模。衡量股票市场深度的重要指标是经济总量和股市市值的比重。比如美国,截止2013年底的股票市场规模为23.5万亿美元,GDP为16.5万亿美元,二者的比值为1.4:1。2013年,中国GDP的总规模为8.5万亿美元,股票市场规模为3.4万亿美元,二者之比在0.4。相比之下,巨大的差距导致市场的投资理念、投资风格和估值体系都非常不同。作为机构投资者,过多依赖于传统经济学理论的估值体系和投资理念,这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本身就是不合理的。作为一个新兴市场,国内的股票市场无论在制度化建设、投资者结构、上市公司行为还是估值体系上,都有着深刻的阶段性特征。短期而言,IPO、股东套现等行为导致股票供给源源不断,而投资者很难有稳定的、与巨大波动的风险所相称的回报,使得进入市场的资金严重不足。因此,短期内无论是成长股抑或周期股,无论是质地如何优良的公司,可能在股票市场上都会面临“成长的烦恼”,也就是说市值到了一定的规模,就无法突破天花板。

  要打破这种循环,必然是一套系统化的工程。短期内,“沪港通”等制度性的革新,可能会带来增量资金,有利于这些明显低估的公司得到估值修复。但如果这一套系统化的工程不继续得到修复和改良,恐怕海外资金也不能持续充当“雷锋”的角色。因此,可能市场必须关注长期的制度建设。股票市场的存在根源,是在于促进资源更有效率地配置。如果长此以往,这些优秀的基石企业无法得到相应的资源配置,股票市场的存在也就没有任何意义!

  作者 唐倩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