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三重境”

  • 来源:教育教学科研
  • 关键字:语文,古诗词,教学
  • 发布时间:2014-08-30 14:33

  【关键词】古诗词“三重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646(2014)06-0014-01

  古诗词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教育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常吟古诗词,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有益于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然而中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对诗词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这造成了古诗词教学中的一大难题。笔者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探索了如何在课堂有限的时间让学生达到“三重境”,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去熏陶学生,提高课堂实效。

  一、品词境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先引导学生读出词的节奏美,再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欣赏性地朗读,并配乐增强朗读效果,感受古词的韵律美和意蕴美。学生凭借理解和想象,边读边辅以手势、动作、表情的变化,让他们感怀身受,遐想翩翩,仿佛置身于浓郁的意境中。比如在《清平乐村居》一课中对“醉”的理解,有些孩子理解为“喝醉”,有些孩子理解为“陶醉”,我并没有简单地说对与错,而是引导他们读文、看图、体会,这样,孩子基本上都能在自己原先理解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对作者的内心感受也了解得更深一些。同时,在对本课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茅檐、小溪、青草……农村风光图一一映入学生眼中,词的节奏美、音韵美、意境美在他们的朗读中也能尽情地挥洒出来。再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红杏枝春意闹”的“闹”,“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一字风流,境界全出。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可以想象体会出春江碧透、柳绿桃红、蜂蝶翩跹、莺飞鸟鸣或者月影姗姗、风来花动、含羞逗影的情景,领会到诗句深邃的意蕴和含蓄的感情,获得阅读欣赏的愉悦和二次创造的满足。

  二、入句境

  在学生对诗句中的重点词有了细细的品味后,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开始反复吟诵能体现作者整个诗词的重点语句。如在《题临安邸》一诗中,当读到“西湖歌舞几时休”时,我向学生展示“清明上河图”的繁华,吟出“江南好,风景旧曾谙”,通过强烈的对比,让学生理解爱国诗人林升,借这简洁凝练的诗句倾诉着无限的愤概、憎恨。学生每一次的激情朗读,层层深入生成着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受着诗人那颗忧国忧民的心。又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二句,对戍边将士的战斗生活与胸怀襟抱作了集中概括的表现和抒写。在诵读中,我要求学生读出一代男儿将士誓死保卫自己的祖国家园豪情壮志,从而理解他们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而不弃的壮志情怀。“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掷地有声、铿锵有力的七个字,让学生感受诗句成功地塑造了一批不畏艰苦、不怕牺牲、心灵壮美的英雄群像,使人倍感诗境阔大,感情悲壮。

  三、悟诗境

  在学生对重点诗句的意境有了了解之后,进入一首诗整体的诗境也如水到渠成般容易了。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诗词创造的背景,在背景下去想象,去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心世界。同时,要注意启发学生由形悟神,由体悟质,探求诗中的意蕴,理解诗的意境,把握诗的感情,品味诗的精妙,体会诗的哲理。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一诗,学生要由形悟神,放眼广袤的天地,想象漫天飘雪、千山皆白的寥廓凄清的背景烘托下的一叶孤舟、一竿鱼钓和一孤苦老头,才能走进一个在宦海中虽几遭打击几度浮沉仍痴守节操、孤寂愤怨的灵魂深处,实现跨越千年的灵魂对话。在杜甫的《望岳》一诗中,要由体悟质,悟出其中蕴涵的人生哲理,悟出迎难而上的强烈情感和拼搏精神,悟出在学习生活中舍我其谁,谁与争锋的雄心壮志。

  总之,在语文的古诗词教学中,诗境由句境而悟,句境由词境而生,把握好每首诗词的着眼点,能让学生在诗词的学习中陶冶自己的情操,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苏东坡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让我们和学生一起,手把诗书,或高声疾诵,或低声微吟,在唐诗宋词的天地里心驰神游,去营造我们中华民族21世纪的书香社会吧!

  唐毅

  (四川省岳池县响水小学 638300)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