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的点滴体会

  【摘要】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课堂教学改革能否体现新理念成了课程改革的一个标尺。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应尽快地适应新旧课程的过渡,由传统型教师向新型教师转换,让新课程扎根于课堂,本着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发展的教育新思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综合实践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 学生主体 教学变革 创新思维 合作交流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646(2014)06-0055-03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课堂教学改革能否体现新理念成了课程改革的一个标尺。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应尽快地适应新旧课程的过渡,由传统型教师向新型教师转换,让新课程扎根于课堂,在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的教材作了哪些改变,作为新课标理念的传播者与实践者- - - - 教师,又要在课堂教学中作一些怎样的变化呢?现就自己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谈谈切身的教学体会和对改革的一些看法。

  一、做好新旧教材的对比

  高中数学新课程在编排体系上作了大幅度的调整,在内容上有删减、有新增。新增内容是课程改革的亮点,它具有时代感,贴近社会生活,所以我们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整体把握课程标准与教材,旨在更好地把握自己的教学,让自己的教学更有效。通过对新旧教材进行对比,进一步把握新课程,做到心中有数:哪些内容是新增的,哪些内容被删去,哪些内容难度要求降低,哪些能力要求提高,哪些内容需做适当拓展,哪些内容虽被保留但导入方式和编排顺序与旧教材大不相同。例如:必修一中求函数定义域问题,对学生的要求降低了,学生理解定义域的意义,能求出较常见函数的定义域即可,在运算技能的训练中,一些高难度的、繁琐的计算也失去了意义,这种训练只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我们对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不单纯是为了熟练技巧,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通过训练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实质,体会数学的价值。

  二、转变观念,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手段

  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原来的一本教材、一本教案、一枝粉笔传统方法与手段已不能适应形势,所以教师要改变以往利用单一的教学模式组织课堂教学、教教材,要注意角色和方式的转变,由台前转至幕后,由主宰变成主导,并且恰当使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的使用将会深刻地影响数学教学内容、方法和目标的改变,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习情趣,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改变教学观念,丰富教学理论;增加课堂教学容量的同时突破教学重难点。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教学方法的选择,千万不要人云亦云走极端,应该善于把传统意义上的具有启发性的“讲授法”与新课程理念下的“探究合作学习”结合起来,在知识形成的探究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学生从“误”到“悟”的体验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效切入,适当应用“讲授法”引导学生主动地形成知识,理清思路,辨析知识,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例如:求函数在给定区间上的最大、最小值。很多学生认为把区间的两个端点值代入解析式即得到函数最值,这个误区不太容易走出来,如果教师能用几何画板动态地展示函数在不同区间的最值情况,学生会通过直观的观察发现原来求给定区间的最值和函数在该区间的单调性有关,如果在该区间单调,则可代入区间端点值求得最值。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人接受教育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间接的书本知识,一种是直接的,即从生活实践获得的。其中间接获得的知识终要到生活实践中去验证去运用,而且只有依附与直接的生活实践经验才能对学习者的认知产生真正的作用,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努力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用数学,我能用数学。这样不仅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寓抽象于形象,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提高了思维能力训练和培养的效度。如讲到反函数这一节内容时,搞不清为什么有的函数有反函数,有的函数没有反函数。这时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知道映射是函数,反函数作为一种函数,也必须符合函数的定义,从而推导出在定义域和值域间只有一一映射的函数才有反函数。

  四、用教师内涵的提升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新课改呼唤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师的内在素质是关键。教师应该通过自己不断的思考,思考问题情境的设置等来促进学生的思考,让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化、成熟。在问题情境的设置中,巧妙设疑问,唤起学生的注意力.讲课时,恰当地设计疑问可以给抽象的语言增添催化剂,好的情境引入可以承上启下、牵引全局,对课堂教学成功于否起着关键作用。它可以来源于生活,可以是史料的经典故事,可以对具体问题的反思等等。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教师讲课平铺直叙,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这就要求我们在授课时不能一味讲、满堂灌,而是通过实际中的例子,把学生吸引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中去,促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从而转为乐学。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师要精选例题,可

  以按照例题的难度、结构特征、思维方法等各个角度进行全面剖析,不片面追求例题的数量,而要重视例题的质量.要通过典型的习题首先掌握当天所学的知识点和思想方法,让全体学生有收获;其次要安排适当的选做题,以考虑到少部分成绩优异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提高。例如,在讲对数函数的性质应用时,学生总是搞不清楚如何入手,这个时候就要进行难点上的配题,将类型题归类,这样就会将难点突破了。

  五、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

  高中新课程的宗旨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要及时加以总结,适当给予鼓励,并处理好课堂的偶发事件,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的对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让学生复述;讲完一个例题后,将解答擦掉,请中等水平学生上台板演。有时,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对他们多提问,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能热爱数学,学习数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围绕着学生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领路人.在一堂课中,教师尽量少讲,让学生多动手,动脑操作,每次上课,看到学生一道题目往往要思考很久才能探究出答案,我就有点心急,每次都忍不住在他们即将做出答案的时候将方法告诉他们。这样容易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新方法的形成.学生的思维本身就是一个资源库,学生往往会想出我意想不到的好方法来。

  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我们应当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们,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合作学习;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探究问题的方式要精心准备,因人因材施教,积极引导,科学组织,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师生互动。

  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判断能力

  《课程标准》认为:应该培养每个学生具有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他们自己的判断能力。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不应停留在简单的变式和肤浅的问答形式上,而应把数学知识方法贯彻到每一次探索活动中去,使学生在“观察、联想、类比、归纳、猜想和证明”等一系列探究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体会到数学思想方法的作用。如在《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教学设计中,一般先复习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然后让学生自己研究。大多数同学类比指数函数性质的研究方法,观察图形特征,总结出对数函数的一般性质。教师为了启发学生突破思维定势,让学生探讨:不作图象能否得出对数函数的性质?这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纷纷投入到问题的研究,最后由学生提出运用函数与反函数的关系,根据指数函数的性质直接映射出对数函数的性质。这一方法展示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反映出更高层次的思维水平。发现学生思想的火花,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正是我们追求的教学目标。

  七、倡导“小组合作学习”,实现自主探索

  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有起点高、灵活性强、容量大、内容广、要求严等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模式上也要随之改变,现“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新课标理念下的一项重要教学组织形式,为达到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我认为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情景。创设情景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根据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设置与实际有关的问题情景展示给学生,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践及已有的数学知识,从直观的具体的问题中引发想象,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在解题的过程中再提出新的问题,再想新的解决方法。

  (2)明确任务。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也就是教师向学生说明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评价的标准等等。这些任务除了具有一定的合作价值外还可以分解,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共同参与,人人都有事可做! 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的任务,可以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3)自主探索。倡导让学生自主探索,亲自体验,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认识、质疑和思考。这样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自学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思维品质和数学学习习惯,另一方面,也将亲身体难,自然内化而稳固的纳入知识系统,从而灵活的运用。

  (4)合作交流。在合作的过程中,通过互相表达和倾听,不仅能使自己的想法和思路能更好的表达出来,而且还可以了解他人对问题的不同理解,有利于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使学生的理解逐步加深。

  (5)交流总结。解决问题是能力,提出问题更是能力。交流总结是课堂重要的环节,离开了这个环节,课堂的质量提不到一个新的高度,更会使学生无收获之感或充满问题的感觉。在这个环节中将是一个全班的交流过程,将显现组与组间的交流与合作,你来问我来答,你不全我补充,你不会还有我,形成的问题及解答的结果全班共同享用。

  (6)效果验收。最后十分钟,教师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设计2-3道题,检验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7)评价。评价最佳问题、最佳解法、最佳卷面,奖励。以鼓励那些具有创新和踏实作风的同学。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数学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提高素质修养,本着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发展的教育新思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综合实践能力。作为我个人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体会新的理念和思想,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加强业务自修,进行理论学习,不断积累、探索,不断反思,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与能力,更好地驾驭新课程。

  参考文献

  [1]章水云.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探究[j].中学数学研究,2006.

  [2]张奠宙《数学教育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3]李汉云.再谈高中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j]上海教育科研,2005.

  牛连刚

  (云南省师宗县第三中学 655700)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