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语境的自主创新

  • 来源:计算机世界
  • 关键字:语境,自主,创新
  • 发布时间:2010-04-30 17:06
  关于自主创新,两会代表们讨论的重点虽然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毫无争议:企业应当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朱小兵

  两会IT界代表热议自主创新不是头一回。在中国经济从追求GDP增长“速度”转向“质量”的背景下,科学家、企业家们不约而同地追问自主创新,意义深远。关于自主创新的理解,来自外企、民企和国有这三种典型体制的代表,显然有着不同的侧重,好在他们有着惊人的一致:企业应当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龙芯走到今天,离不开国家重大专项的大力支持。”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龙芯课题组负责人胡伟武提议,应借实施重大专项之机,强化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和产学研用结合的良好机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总裁王建宙说:“如果要为TD―SCDMA发展做一个总结,那么创新无疑是最好的概括。”因为TD―SCDMA建设运营毫无国际经验可参考,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浪潮集团董事长兼CEO孙丕恕自2003年当选人大代表至今。他参会的提案始终围绕企业自主创新。今年两会,孙丕恕提出了《关于完善我国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若干建议》,同时,对于如何加快自主创新,实现我国IT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进而在全球产业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成为孙丕恕建言的重点。

  让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这是人大代表、中星微公司董事局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邓中翰则的一贯主张。他在今年的提案中再次大声疾呼,应该进行科技体制与教育体制的改革,同时创新应该以企业为主体,调整科技创新评价体系,促进中国企业进行自主创新。来自民营企业的全国政协委员、爱国者总裁冯军则呼吁建立一批“中国创新企业服务中心”,帮助中小企业走向海外市场。

  问题来了,自主创新是否将外资在华的企业创新排斥在外?

  近年来,外资企业纷纷加大在华研发的投资力度,并吸引了大量中国本土工程师的加入。外资在中国研发的成果,将成为世界范围内有影响的科技成果。

  全国政协委员、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张亚勤在博客中写道:我对“自主创新”的定义是这样理解的,它应该是在开放的、合作的和包容的(inclusive)原则下建立的创新体系,博采众长。而绝不是封闭的、自我的和排他的。更不应该是少数企业以“自主创新”的名义,滥用国家财政拨付的研发经费——这些经费都来自纳税人的辛勤积累。因此我建议政府对“自主创新”作出更明确有力的说明和规范。

  事实上,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鼓励外资投向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地区总部、研发基地及各类功能性机构,鼓励中外企业加强研发合作,促进‘引资’与‘引智’相结合。”

  对于中国本土企业来说,他们所关心的重点,依然是得到更多政策保护和资金支持;对于外资在华企业来说,则期待更为开放包容的合作环境。这些不同的语境和主张,将会推动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创新吗?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