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业ERP是宝马还是牛车?

  • 来源:计算机世界
  • 关键字:零售业,ERP,宝马,牛车
  • 发布时间:2010-05-04 09:12
  零售业实施信息系统已经10多年了。但通过实际考察发现,零售业的信息化程度仍旧很低,处于与业务分离的状态中。假如信息化不能充分发挥作用,那就毫无意义。

  本报特约撰稿: 林菁

  从10年前的MIS到现在的ERP,零售业应用软件的概念升级换代了,系统中 “菜单森林”也加倍膨胀,当然售价也翻番了。但用户有没有从这些软件中获得比10年前更为丰富的实用价值?

  “保持账物相符、分析交易流量、调整商品陈列”,是门店营运管理必须及格的三门基础课。某超市去年六月刚切换上线新ERP系统一个多月后,笔者在用户门店现场体验新系统中这三个功能模块的实用价值。

  盘点管理

  10年前,MIS系统中同时提供“导入/导出盘点机”和“手工输入盘点表”这两个盘点管理模块。当时条形码识别技术的应用还未普及,条形码识别设备的价格还很昂贵,所以每件商品上不管有没有条形码,都要用打码机再打上一个商品编码的小标签,因此“手工输入盘点表”就成为盘点操作的主要方法。并且由于商品编码只有6到8位,一眼就可以看得清、记得牢、抄得准,所以盘点操作的难度还是可以接受的。

  现在零售业的商品识别已经完全实现条码化了,手持激光条码盘点机的价格也已经降到了当年的五分之一左右。商品上早就看不到商品编码的小标签了,“手工输入盘点表”也像人类的盲肠那样,成为了可以切除的“进化的遗迹”。所以,当笔者看到门店系统的菜单比10年前更“原始”得只有“手工输入盘点表”,而没有导入/导出盘点机的时候,感到非常震惊。

  把“手工输入盘点表”当作“唯一通道”来使用的后果是:

  1.要把13位的条形码从商品上抄入到盘点表,经过几个步骤:看清条码,记牢条码,抄准条码(任何一个数字的错漏,都会使这三个步骤成为无效操作),然后还要抄下商品名称、商品价格和盘点数量。

  2.要把盘点表中的一条记录输入电脑,还要经过几个步骤:看清条码,记牢条码,敲准数字键盘,校验盘点表上的商品名称是否与电脑中显示的相符,校验商品价格是否一致,然后输入盘点数量。

  要完成一条盘点记录在“手工输入盘点表”中定位,需要进行这么多繁琐的操作,这使得盘点质量、盘点效率和盘点数据的可信度都难以控制。如果是使用盘点枪,只要扫一下商品的条码就一切OK了。识别与记录定位的准确率百分之百,效率比手工输入盘点表提高了几十倍。由于专业盘点队本身就是“执法者”,把盘点数量输入盘点枪即时就可以得到损溢数据。传统“背靠背”盘点的“复盘、监盘、抽盘”等一系列监控步骤都可以免除了,可以实现不影响营业的动态盘点,成本大幅度降低。

  为什么重庆一家大型超市的促销员能在一年内从商场盗出2757袋(罐)奶粉,却没有在系统中留下巨额的不相符账物的数据?唯一可能的解释就是:这家商场至少在一年内没有进行过有效的盘点了。如果成立专业盘点队使用盘点枪进行高效率低成本的动态盘点,这样惨痛的案例有机会发生吗?

  沃尔玛创始人山姆 沃尔顿曾经说过:“如果看不到每一件商品进出的财务记录和分析数据,就不是做零售”。如果我们的盘点管理模块不能帮助用户实现“账物相符”,那数据分析、细化管理、奖惩考核、营销策划都失去了依据。使用这样的系统,门店管理人员除了在行政事务上虚应之外,在营销业务上还能有什么作为?

  时段分析

  笔者问店面的用户:“门店系统中有时段销售额分析模块吗?”用户说:“有”。点开一看,是当天实时的时段销售额柱形图。“能看到昨天或指定日期的时段分析图吗?”“不能,但系统的模块很多,不知道是不是能从其他模块中看到。”

  10年前,笔者曾经使用过可以指定日期的时段销售分析图。而现在,门店系统的这个模块没有进化反而是退化了。

  除了用来让用户看看当天时段销售柱形图、以证明系统中存在【时段分析】功能(“概念占位”)之外,这个模块对商场营运业务的实用价值一点都没有开发出来!这是为增加软件卖点而设计的“演示道具”,并不是为用户需求设计的“实用工具”。

  如果软件商与用户对IT应用的理解都停留在这种“皮相”层面,如果“菜单森林”是用这种“概念占位”方法打造出来的,那用户的营运管理必定陷于粗放困境!

  对用户营销管理有实用价值的时段分析模块应该是这样设计的:

  1.提供“日期跨度”选项(日/周/月)。单日时段图观察到的是“现象”,多日平均时段图观察到的才是“规律”;用户进行时段分析,目的是掌握各时段客流和销售额变化的规律。

  2.想了解一周中每天的时段销售曲线有多大的差别?可以选择“按星期分组”,这样就可以在一张图中用七种颜色展示七条时段销售曲线(在安排动态盘点、时段促销、排班调整、库存调整时用得到)。

  3.想了解各部组在时段销售曲线上有何差别?可以选择“按部组分组”,这样就可以在一张图中用不同颜色展示各部组的时段销售曲线(在安排动态盘点、时段促销、排班调整时用得到)。

  4.想了解指定商品在各时段的销售表现?可以把“分析对象”选择为指定的单品,也可以是类别、品牌、供应商等等(在安排动态盘点、时段促销时用得到)。

  5.掌握了生鲜部组的时段销售曲线后,想了解生鲜销售高峰时段时带动了哪些商品的销售?可以。

  6.想了解各部组或各类别在各时段的销售占比?可以。

  7.想对某个时段进行价格带、客单价分析,看看商品的价格结构是否合理?有没有进一步提升销售额的可能?可以。

  通过各对象、各选项、各维度的合理组合,时段分析模块能够为用户的营销业务提供丰富的数据分析手段——所以外资零售企业会专设“业务分析师”部门。

  货架管理

  10年前,国外天价的图形化货架管理(或称商品陈列管理)软件让行业中人都惊羡不已,本土零售业软件厂商们也为货架管理模块的设计进行过大量的探索。行业中人对“货架管理”这个概念的理解是:“以实现对货架的有效管理为基础(请注意:管理的对象是‘货架’),用科学的分析方法确定商品在货架上的陈列位置和陈列面,从而优化空间分配,使有限的货架空间创造出最好的销售效益。”

  由于货架管理体系的构建难度很高,维护成本巨大(就是买得起软件,也养护不起),而且需要以严格、规范、细致、稳定、高素质的现场管理为平台(这足以让本土零售企业望而生畏),于是国外软件打不开本土应用市场,本土软件厂商也放弃了对这个模块的研发,所以“货架管理”模块从系统中消失了!

  笔者认为,行业中人对货架管理的理解与探索可能是形而上学和南辕北辙了,至少在本土零售业目前的商场管理环境中是无法实现的。其实“货架管理”的核心价值在于:“让商品得到与其销售表现相匹配的陈列资源。”管理的目标应该是“商品”而不是“货架”。完全没有必要为货架管理体系的构建与维护耗费庞大的成本与资源。如果悟透了这个真谛,要实现“优化空间分配,使有限的货架空间创造出最好的销售效益”就没有难度可言了,相应的软件设计也简单得没有必要描述——因为商品销售表现的分析数据在系统中是现成的,商品的陈列状态是一目了然的。这个模块能像打通任督二脉一样,给“ABC分析”等一系列商品分析模块创造出用武之地。

  观点:

  现代零售行业已经进入了“数字化生存”的高速路段。管理门店就如同驾驶汽车,“盘点管理”是校验油箱中的存油与仪表所显示的油量是否账物相符,如果仪表失灵不知油是漏了还是被盗了,那是很惨的事情;“时段分析”是观察路况和车速;“货架管理”是根据路况调整方向盘、油门和刹车。

  而这三个基本模块的两残一缺,导致用户三门必修课中的两门不及格、一门0分,门店的“开门三件事”处于这种状态将导致竞争力的丧失,而且这还仅仅是冰山浮在水面的部分!

  “亡羊补牢,时犹未晚”。此前的三点分析就是为了证明:将这三个模块化腐朽为神奇、转化为用户的营销利器,既不需要高深的软件设计技巧,也不需要动用高端数据仓库技术,更不需要高额的成本投入,需要的只是对“信息技术与业务需求深度融合”的解析能力。如果厂商能在这基础应用研发上投入一些资源,系统中可以点石成金、成为销售价值亮点的模块俯拾皆是。

  值得庆幸的是,来自软件提供商的反馈是积极的,这使我们对本土零售业信息化的明天又怀着憧憬!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