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活跃“E两会”

  • 来源:计算机世界
  • 关键字:百姓,活跃,两会
  • 发布时间:2010-04-30 17:16
  今年两会共有5000名人民代表出席。

  但这并不是全部。有数百名“E代表”、数千条“E提案”、数十万参与讨论的“E会员”活跃在网络上。

  这就是我们身边的“两会”,在这里,你可以发表观点、参与讨论——中国人全民皆可参与的“E两会”,虽然它很“草根”,但它很火、很民生,更重要的是底层民众获得了宝贵的话语权,“两会”离我们很近

  本报记者 李敬

  “看,就这么一会儿,新发的帖子又多了这么多。”在与记者交谈的过程中,人民网社区管理部主编、人民网强国论坛“E两会”栏的目版主杨鸿光还不忘时不时地进入“E两会”后台管理系统察看,而就在记者到到访人民网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里,参与“E提案”讨论的新帖就已增加了数十条。

  从杨鸿光微微泛黑的眼边和略显疲惫的面容可以看出,维护好时下如此流行的“E两会”确实要花费很大精力。“昨天加班发新闻稿忙到夜里1点多,今早8点就又赶过来,第一件事就是审帖、发稿。”杨鸿光说,2010年的E两会很火,虽然网站维护工作任务量很繁重,但他感到很快乐。

  激情洋溢的E两会 红红火火的开

  “去年人民网E两会共收到3564件‘E提案’。今年保守估计得超过3800吧。”杨鸿光告诉记者,据人民网统计截至3月5日,E提案已超过1000件,比去年同期增长了近50%。而据记者从E两会首页发布的排行数据分析,截至发稿(3月11日),人民网已经收到E提案3782件,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结果将远远超出杨鸿光的预期。

  2009年3月初,人民网强国论坛的新栏目“E两会”低调出炉,一开始,没有引起太多人的在意,杨鸿光担心网民能接受么?

  这个由杨鸿光这帮年轻编辑想出来的点子,起初是为了增加强国论坛的互动性。在这里,强国论坛的网友可以模拟两会代表,在线提交议案,供其他网友讨论。而这一论坛最具开创性的是,人民网编辑将挑选部分提案,让人民日报社的记者带到两会上交给相关代表和委员或有关部门。这意味着,在网络虚拟世界里的“E两会”,每个网民都是代表和委员,都可以说出自己的观点。

  但刚推出时,杨鸿光心里也打鼓,没有把握这个互动论坛能受到网民的认可。“头两天,帖子只有几条的情况,实在让我担心它受否进行下去。”杨鸿光回忆到,后来论坛里每天的发帖量直线攀升,才让他松了口气。如果让一个编辑审,按照平均每帖500字只用1分钟来算,一天的帖子审两三天也审不过来。

  “审帖子”是E两会编辑们除日常内容维护和新闻采编外的高负荷工作,而且必须保证有至少3个编辑在线。据杨鸿光介绍,今年两会开始后仅他个人每天审核的帖子就达150条左右,而经编辑再度筛选后推荐到中央各部委的提案已达到50多件,已经接近去年两会召开期间推荐的总量。“简直我们忙不过来,网民积极性真是太高了。”

  被点燃热情的不仅是网民,看到去年人民网E两会的成功经验,2010年各种类似“E两会”形式的网络问政平台在各地纷纷开花,并得到政府和群众的广泛欢迎。如今在深圳有奥一网问政频道,在广州有金羊网问政栏目,大河网、环球网等也做了相应的论坛。

  而从广东省省委书记汪洋邀网民“拍砖”建言,到安徽首次将“网络问政”写入该省政府工作报告,再到今年两会国家总理温家宝与网民交流和两会代表在人民网E两会晒提案、做回应,E两会的火越烧越旺。

  爱较真儿的E代表 草根聚过来

  随着E两会受到全社会的关注,“E代表”们也自然成了堪比“两会代表”的明星。而与两会代表不同的是,“E代表”们大多来自民间,几乎都是“草根”。

  “我是做小本生意的,每月收入也就2000多。”在E两会栏目中记者结识了这为网名叫“二次开发”的河北网友,他的《“两会”不是官员代表大会》E提案在人民网E两会栏目一度被顶到首页。

  “二次开发”认为,目前的“两会代表结构并不合理,官员代表比例还是太多,导致官员垄断话语权,不能充分代表广泛民意”。对此,他在E提案中建议,改革代表结构,增加平民代表名额,同时要求候选代表与选民沟通,在开会时还要专设民生议题的时间。

  他的这一E提案很快得到广泛的支持。截至发稿,《“两会”不是官员代表大会》E提案已获得联署签名352个、鼓掌4039个。而据了解,此E提案已经在E两会“立案”并经推荐上报到有关部门。

  提出这样严肃E提案的E代表“二次开发”,并不是什么社会精英人士,据他自己说,自己就是个“不安分”的平头百姓。这种不安分从他60年代当兵时就显露出来了。在十年动乱将近尾声的时候他就敢于挺身而出,为民请命给中央领导写信反映农村的土地问题。而走上“半专业”的“反应意见大户”,则是从他80年代退伍返乡后“看不惯地方上一些不合理的政策”算起。此后他对“为民请命”着了魔,甚至他还为此自学过法律。

  常年的“为民请命”并没有为“二次开发”带来什么切身利益。如今他依然在当地做着小本生意。反倒是他触犯别人利益的行为和乖张性格,让很多人说他是“神经病”、“二百五”,甚至还有人对他发出过生命威胁。“这些我都不在乎,我看不惯的,一定要付出行动。”

  自从成了强国论坛的会员,“二次开发”便为自己的激情找到了出口,对身边的大事小情、国家大计他这个平头百姓都很较真儿。“去年我就在E两会上提过关于改变代表结构的提案,今年我还提,只要对这个问题不满意,今后我还要提。”

  在E两会里,如“二次开发”这样爱较真儿的草根E代表还有很多。在拜访人民网时,记者就听到“电脑盲”给人民网的编辑打电话,一步步的让编辑教他们注册、发帖。截至发稿,记者从人民网得到的数据显示,E两会注册会员已达6452人,其中群众为3942人,占62%。

  老百姓的E提案 民意讲出来

  老百姓的E两会,民众会员们最关心的哪些事情呢?与全国两会有怎样的呼应呢?

  首先来看一组数据分析:据统计,在3782件E提案中,时政类E提案为2117件;紧随其后的就是民生类E提案和经济类E提案,分别达741件和385件。受关注的话题主要集中在房价、个税调整、教育资源分配、拆迁、娱乐产所管理、供暖、租房等等细枝末节的事情。而2010年全国两会的关键词主要是:低碳、房地产、产业结构调整、文化、教育、民族区域经济、电子商务等。相较而言,全国两会更加宏观,高屋建瓴。

  “网民的E提案都是很具体的,甚至专业程度、深入程度不亚于全国两会代表的提案。”做为E两会的“明星E代表”、去年十大E提案之首的作者,安徽省芜湖市地税局开发区分局的周蓬安认为,一些E代表受到网民追捧,不排除有发牢骚取悦大众的,但大部分E代表都是理性的、客观的、专业的,而且他们说出了百姓心里最想说的话,维护的是百姓最切身的利益。

  在去年十大E提案中,周蓬安就占了两个,其中“关于建议取消个体营业执照,以缓解就业压力”的E提案今年他又提了,而且再次成为网友关注的焦点。同时他今年提出的“尽快修订‘闲置土地’概念,以遏制房价飙升”、“建议废除住房公积金税前扣除制度”和“建议修改《公司法》”等得都很经过长期的调研。

  记者在他的提案中看到,“造成开发商大量囤积土地的原因,就在于国家有关部门对“闲置土地”的管理过于宽泛。”他建议,应该尽快修改《闲置土地处置办法》,按照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将那些“应该盖房子而没有盖的土地”一律定性为“闲置土地”,再按照过关规定去管理,中国的房地产调控一定会立见成效。

  除了这样专业的E提案外,更多的是暖气费、有线电视费、宠物扰民、民办教师养老、4050人员养老等E提案,甚至有希望国家鼓励“粪肥下乡”的建议。

  而这些直抒胸怀的民意也与全国两会尝试着呼应。一方面,代表和委员到E两会晒提案的人数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回应民意,甚至因此修改自己两会提案的代表和委员也在增加。杨鸿光告诉记者,前不久一位高官造访人民网后感慨道,这么好的沟通平台他们过去不知道,很可惜,以后要让同事们多上E两会与民众交流。

  评论:

  网络问政冷思考

  有政府的支持、媒体的助力、群众的热情,E两会火起来了,但仅凝聚热情是不够的,在“网络问政”红红火火的背后,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冷静思考。

  无论是“E两会”、“围脖两会”,还是“手机两会”,都让中国的普通民众享受到了淋漓尽致表达意见的快感。然而,通过“网络问政”拥有了话语权的民众们,并不会仅满足于发发牢骚,或是当个看热闹的过客。他们问政的目的是要解决各自细枝末节的问题。虽然,“网络问政”拓宽了传达民意的通道,但把问题都杂乱无章的摆在通道上,而不能加以疏导和有效解决,建立通道也就失去了意义。

  目前看来,如何有效的利用“网络问政”的形式问政于民、提高政府效率、更好的解决实际问题,还要面对很多挑战。

  在各大论坛、围脖、博客上,很多网友都在问,全国两会结束了,政府还会不会关注“网络问政”,关心网民的意见?每年的“E两会”是否会成为全国两会的一项点缀?政府如何确保“网络问政”归集上来的民意,等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归结起来,“网络问政”接下来所要面临的就是:如何常态化,如何精细化,以及如何有效化的问题。对于常态化,如人民网E两会等很多问政平台都做了有益的尝试。比如人民网于去年5月份就在E两会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常态化的问政平台——E政广场。在这里网友们不必等到两会,随时可以就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发表意见、询问主管机关、提出建议。这些建议将被反映给相关的国家机关或各地省一级政府的办公厅。而在深圳等地的问政平台,网民甚至可以直接向地方领导发问。

  而精细化就不那么好解决了。如何划分、传达民意,如何保证各地、各级政府间,各职能部门间的有效配合,以及与不同问政平台得配合。这背后还有许多技术和政策层面的问题需要解决。

  其实,最难办的,也是最关键的应该是有效化的问题。要想做到有效化,至少需要解决两个问题:其一是确保网民建议的有效性;其二是确保问题能都到及时有效处理。

  对于这个问题,很多E代表也觉难办,网民素质参差不齐,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甄别有效意见,如何审核处理意见信息,确实不容易。人民网采取了考试的方法,作为第一道门槛,规避旁杂信息,并采用人工审核的方式处理区分信息,但单凭人民网几个编辑长期做审核并不是长久之计。对此很多网友建议,问政平台可以建立专家审核团,按领域细化审核流程。

  最后,要确保问题能都到及时有效处理,政府还需建立适应“E时代”的民意处理机制。以制度手段界定待问题属性、归类、处理时间等具体问题,并监督处理时效。

  本报记者:李敬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