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子的“自杀干预”传奇

  • 来源:职业
  • 关键字:兼职,传奇,心灵医生
  • 发布时间:2014-10-13 07:58

  放弃高薪,做“心灵医生”

  梅子毕业于复旦大学,29岁就成为一家公司的部门经理,年薪超过50万。然而,朋友妹妹的突然自杀,却使她毅然辞职改行,成了上海“24小时自杀干预热线”的一名“接线员”,没有任何报酬,她的工作是把那些即将踏入死亡之地的人,从生死边缘拉回到正常生活。

  2011年初,梅子参加了一个心理咨询师远程培训,并于次年顺利通过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资格考试。从此,她当上了网络心理咨询师,义务在网上为来信求助的人释疑解惑。

  据权威部门透露,我国每年自杀身亡者在28万人左右,其中不乏明星和成功人士。其实当时他们大多徘徊在悬崖边缘,如果有专业人士及时指点迷津,给予纾解安慰,也许悲剧就可以避免。

  2012年,听说上海“24小时自杀干预热线”招聘接线员,梅子正好符合条件,于是她便报了名。梅子最佩服的人是林昆辉。作为台湾自杀防治协会的秘书长,他不但在上海发起并成立了这条24小时自杀干预热线,还亲自为每一位志愿者授课,进行自杀危机干预的培训。他的很多理念在梅子听来是全新的,甚至是颠覆性的。

  在经过林昆辉“魔鬼式”的培训和严格的考试后,梅子从普通心理咨询师变成一名合格的自杀干预热线接线员。

  “求生是人的本能,这个热线的开通是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提供一条应急解决问题的渠道,为他们打开一扇窗。”梅子介绍说。

  不能说责备的话,劝善的话也不能说

  “叮铃铃……”电话铃声响起。“你好,我是‘希望24’。”梅子接起了电话,电话那头是一位外企女白领悲情的诉说:新加坡老板因求爱不成故意刁难,她想辞职又很难找到待遇如此好的公司。被矛盾包围的她产生了轻生的念头。梅子先听她倾诉,之后用柔和的声音安抚、开导、劝慰她,并给予专业性的心理辅导。有一段时间,她的工作时间被安排在晚上10点至上午8点。对于想要自杀的人来说,这是最危险的一个时段。万籁俱静的夜晚,大多数人正在酣睡,却有那么一些人,内心正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与煎熬。在经过一番心理冲突后,他们决定实施酝酿已久的轻生计划。而其中的一些人,在计划实施前或实施中,会拨打自杀干预热线。

  “一晚上少的时候会接到三四个电话,多的时候要接十几个电话,有时候接完电话后真是筋疲力尽。”作为一名自杀干预热线的接线员,什么是最难的“技术点”?梅子说:“就是要以最快的速度对拨打电话的求助者进行危机干预等级分析,判断其是轻度、中度还是重度想自杀,然后采用相应的专业手法,降低其危机等级。”

  生命危机等级一共分为七个等级。第一、二危机等级属于轻度想自杀者,第三、四危机等级属于中度自杀危险者,第五、六级是严重的自杀企图者,第七级则是已进入自杀程序的急迫危机者,这时就要做抢救生命地处理了。

  梅子说,每一个等级做什么都有规范标准,都有后台人员的协助。“希望24”的咨询员都具备良好的降低危机的治疗性会谈技术,知道怎么讲、讲什么。“如果到了第七等级,我们就要联系当地公安部门,并马上查询其住所,联系家属、居委会等。”

  一次,梅子接到一个求助电话,对方向她叙述了自己最近辞职的经过:“我好烦啊,活得好没意思!为什么同事们这么对我?人际关系好难处啊!”梅子判断,这种因为一件具体的事情而引发的人际困扰,属于第二危机等级,这种轻度危机还不会威胁到生命。如果求助者并没有针对性的具体事件,而是一味地说“上班没劲,心情不好,见谁都很烦,活着没意思”,那就属于比较高的危机等级了,需要进行专业的心理干预。

  梅子接到过的最紧急的一次求助,危机等级达到了最高的第七级。电话那一头,一个声音告诉她:“我已经站在了楼顶上,准备好了,要告别这个世界!”梅子甚至能清晰地听见话筒里传来呼呼的风声。她告诉自己要镇定,尽量用温和的语气说道:“你能坐下来和我谈谈吗?”那位先生同意了,坐下来开始和她聊天。他们在电话里聊了1个多小时,最后对方放弃了跳楼的想法。

  梅子分析说,一般而言,那些非常绝望、决意要自杀的人是会毫不犹豫地跳下去;但凡那些在高楼上徘徊、等待的人,内心并不想跳下去。这些企图自杀的人,就像行走在黑暗中,其实他们在寻找一束光,带他们走出黑暗。梅子说:“我非常理解那种感受,我就想成为那束光。只要帮他们细细地想,找到活下去的理由就好。只要有一个理由他听得进去,他们就会放弃自杀。”

  做“希望24”的接线员,和一般的心理咨询有何不同呢?梅子说,这毕竟关系到一个人的生死,所以里面有很多技巧性的东西。比如,对要自杀的人不能说“责备式”的话。因为想自杀的人通常心理很脆弱,自尊心很强,敏感、自卑,经受不住进一步的责备。质疑、为难、低估的话也很容易让自杀者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

  在自杀危机干预的培训中,梅子学会了一种叫“同步同理”的自杀干预技巧。即一个人在生气的时候,只有同步理解,对方的气才会消掉;一个人悲伤的时候,跟他一起悲伤,他的悲伤才会消失。接线员要作“他证”,而不要把自己的价值观放进去“互证”。跟对方谈自己的人生经验,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做个挽救生命的“天使”

  2013年6月的一个午夜,危机干预热线另一端,传来一个80后女性冷冷的声音:“我辛苦多年建起来的公司破产了,活着太痛苦。死了可以一了百了,再也不用伤心难过……”

  这位女老板还说,她打算用吃安眠药的方法结束自己的生命。“现在我手里拿着整整1瓶,100片,足够了!”

  “真的足够了吗?你不是医生吧?你愿意听听我给你讲讲安眠药的知识吗?”“……你说吧。”梅子告诉她,“过去,100片安眠药确实足够自杀用了。可是现在,这类药物的安全性已经越来越高了,安眠药的致死药量越来越大。再加上人的个体差异,有的人吃几十瓶安眠药才能死去。你上网查查,吃了几百片最后照样被救过来的大有人在,有的人被抢救过来以后还留下了各种严重的后遗症,肝脏和肾脏功能损伤还不算最坏的,有的人大脑功能受损,变得痴痴呆呆的,多惨啊。”

  这时女老板开口了:“我自杀的决心已定,我会再想别的办法。”梅子说:“你的生命掌握在自己手里,没有人能够留住一个决心要离开的人。不过,在你离开之前,就没考虑过爸妈的感受和痛苦吗?你爱他们吗?”

  不料听了这话,对方开始哭泣:“我好想他们,可是我不愿父母看到自己已经成了这个样子,我是个失败者,爸妈会很失望的!”

  “假如你的父母得了重病,你是宁愿看到他们在病床上和疾病抗争,还是更希望看到他们放弃了努力、自杀死去呢?”梅子问。对方说“当然是继续抗争了……” “你会因为他们不再是你强大的父母而嫌弃他们吗?” “不会。你的意思是……我会再好好想想的。”

  “你看,你其实是一个非常有头脑,又懂得听取别人建议的成熟女子。如果你以后取得很大的成就,我是不会惊讶的。”梅子趁热打铁地劝她说,现在公司虽然垮了,你名下还有自己的房子和车子。就算从头再来又有什么了不起?“我明白了。你说得对!”就这样,一场危机烟消云散。

  2014年2月的一天,一个急促的电话打进上海“希望24”热线办公室。电话里的年轻女性更多的时候是保持沉默,讲话也是一个字一个字地蹦着说。梅子凭经验感到这是一个高危案例,她迅速在微博上找到这位女性,看到她的留言中亦流露出轻生的念头。

  于是,梅子轻声地问:“你在哪里,是哪儿的人啊?别急,慢慢说,我就是你的朋友。”梅子从口音上辨别出对方来自东北,了解到她在上海工作3年多,生活中遇到了情感挫折等易出现心理危机的情况。在接下来的交谈中,梅子使对方精神慢慢放松,并说出她所在的位置。梅子说服她放弃自杀的念头,之后又跟其亲友联系,让他们给予更多的关注。

  如何伸出关爱援救之手,如何让更多的人及时化解情感中的痛苦,认识到生命的价值,而不至于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梅子解释说,首先有两个名词要介绍,即“拉力”和“推力”。看着或想着自己拥有美好的人、事与感情,产生的幸福感与价值感就是“拉力”,拉着人们活着。看着或想着自己遭遇恶劣的人、事与感情,产生的痛苦感与无价值感,就是“推力”。“希望24”热线的宗旨正是为了增加这种拉力。

  现在她还兼职在白天做一份工,主要是赚生活费。对梅子来说,做“接线员”才是自己真正的事业!

  文/新同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