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调整战略应对“招工难”

  • 来源:职业
  • 关键字:企业,招工,员工
  • 发布时间:2014-10-13 08:13

  “招工难”,员工欢喜企业愁

  很多人哀叹中国人口红利终结,觉得企业发展的远大前程被“招工难”蒙上了阴影。有的企业HR指责新生代年轻人:“还没来上班呢,就考虑工作强度、薪资收入、工作环境、企业文化、生活配套设置等,稍不满意,就拂袖而去。”进而斥责年轻人的期待“不合实际地偏高”。劳动者“很挑剔”,仿佛成为了企业“招工难”的根源。

  “招工易”又是一种什么情形?企业一呼百应,工人工资不高、长年累月加班加点,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企业手中。另一方面,劳动者当牛做马,对企业没有任何谈判能力,工人之间也不能联合起来开展集体谈判。企业从中获得了市场竞争优势,并且赚到了大钱,但分给工人个人的工资,却少之又少。

  招工难,从企业的角度看,不是一件好事。但若从工人的视角来审视问题,实际上是一件大好事。年轻人很挑剔,这看起来虽然是一种态度和观念的问题,但这背后也反映了劳动者自我意识的增强。试想,如果中国的企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打工者还跟以前一样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企业依旧不重视劳动者的地位,致使经济发展无法推动社会的进步,那一味地发展经济还有多大意义?

  当然,企业招不到工人,不可掉以轻心,必须想办法予以解决。只有企业好,劳动者才有好日子过。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会对国家GDP产生深远的影响。但解决问题的办法绝不是把劳动者再次拽出来,谴责他们离开的行为,这样对于解决问题没有任何帮助。

  企业如何应对“招工难”

  企业昨日“招工易”、今日“招工难”,是劳动力市场供需现实的反映,它也会受到价格杠杆的反作用。如果劳动力供大于求,企业则会对人才挑三拣四,而如果劳动力求大于供,工人就可以反过来待价而沽,这是市场法则。

  当很多地方感受到企业“招工难”的势头时,政府便开始忙着“亲自”帮助企业招兵买马。据地方新闻报道,有的政府甚至派公务员暂补企业员工之缺。表面上看,这是“政府急企业所急”,其实是政府用有形之手干预市场,本质上不仅于事无补,而且很可能向市场发出错误信号。

  如何应对“招工难”问题?一味谴责企业无济于事,企业有两张牌可打:一是提高员工工资和其他待遇,二是减少用工量。前者是用价格杠杆调节供求关系,把待价而沽的劳动力高价买进来;后者可以通过产业升级,用技术密集生产方式替代劳动密集生产方式来解决。两张牌可以择其一张而打之,也可以兼而用之,充分运用市场机制。

  此外,其他国家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也可以借鉴。在德国,企业花大价钱把学徒送到职业学院培训数年,这种培养模式注定了员工与企业被绑定在一起;在日本,如果企业向员工许诺了丰厚的福利待遇,员工就会用忠诚回报企业。相比之下,国内企业与劳动者的关系更像“露水夫妻”,双方注定只有短暂的交集。

  正因为只有短期行为,打工者无意制造世界一流产品,而企业也只能停留在国际产业价值链的最低端。实际上,工人为企业赚钱,而企业也要给劳动者高工资,这是一种互惠互利一起面向未来的关系。企业需要调整心态,不能再以自我为中心来应对招工了。

  文/高峰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