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产业,服务学生

  • 来源:职业
  • 关键字:人才资源,服务,建设改革
  • 发布时间:2014-10-13 08:29

  ——记衢州中等专业学校空气动力机械专业教师团队

  日前,教育部公示2014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拟获奖项目名单,衢州中等专业学校的《风动机械特色产业教学资源的建设(教材)》获二等奖。

  在大家欢呼雀跃的时候,项目建设的主创教师杨宗斌真诚地表示:“只要这套教材学生用得好,企业用得上,就是最好的嘉奖。”

  服务产业,服务学生。这是衢州中等专业学校空气动力机械专业教师团队一以贯之的宗旨。他们认为,办好职业教育,有两个立场不能丢:一是站在产业的立场,紧贴区域经济发展;二是站在学生的立场,围绕学生终身发展。

  大刀阔斧改革,提升专业张力

  专业建设改革,要有产业背景和行业基础。风动机械产业是衢州市特色产业,其相关产品覆盖9大系列18大类800多个品种,整机企业有10余家,配套企业有200余家,在全市年产值近1000亿。雄厚的产业基础、稀缺的人才资源,让有多年企业经历的全国优秀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杨宗斌“嗅”到了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我们要培养适宜风动机械行业的高技能人才,必须重构课程体系,重新编写教材。”杨宗斌介绍,在此之前,学校使用的教材与专业教学不配套,如数控加工机械基础一书的内容皆以数控车床为主,与风动产品操作人员的要求差距甚大,如果继续沿用这些教材培养学生,向企业输送不对口的人才,区域企业就有可能走上“断头路”。

  那么,教材内容从哪里来?杨宗斌的答案是去企业一线“搬”过来。在校长张玉琴的支持下,从2010年开始,以杨宗斌为首的空气动力机械专业的十几位专业课教师分成三个市场调研分队,分别奔赴企业,搜集最新最实用的教学素材。从此,杨宗斌和他的同事开始了定期下企业的寻“宝”之路。从产业背景到岗位标准,从识图能力到加工编程工艺流程,几个月时间,这群教师就把衢州的企业“走”了一遍。他们把第一手资料汇集起来,编成了《走进风动机械》《风动机械基础》《风动机械识图》《风动机械加工与编程》《风动机械操作与维护》五本主教材和两本辅助教材,开发了大量多媒体教学资源和课件。

  为了使教材更加完善更加专业,在杨宗斌带动下,空气动力机械专业成立了协同创新团队,共同开发风动机械教学资源库。该团队不仅有“学院派”,如本校毕业的技能实训能手祝齐祁老师和2013年全国教学竞赛一等奖获得者、硕士研究生王善讨老师;也有“企业派”,如曾担任企业厂长的技术骨干郑松清老师和全国技术能手徐建雄老师。双师全能团队,激活学术和实干之间的衔接,从而保证教材内容理论知识和实训内容的和谐均衡,也为课堂的产教融合、理实一体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为了配套教材改革,空气动力机械专业的教师们启动了教具改革,尤以实训教师为主力,一方面复制生产一线的设备、材料,一方面从机器上拆下相关组件,“再现”生产现场。这让原本沉闷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学生们既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看”到实物,又能在教学场地“摸”到真材实料。“从隐性到显性,风动机械教学以项目为章,以任务为节,打造了立体式的课堂。”祝齐祁一谈及教材、教具改革带来的改变,就满脸喜色:“我们第一批使用这套教材、教具的学生已经去企业顶岗实习了,他们到了企业后不需要岗前培训就能迅速进入岗位角色,而且操作起来非常熟练,磨合期的缩短,在一定程度上也为企业创造了利益。”

  事实上,五本教材引起的“化学反应”不止于此。真正让这支空气动力机械专业教师团队骄傲的是,教材除了应用于课堂,还成为了企业的“宝贝”。据悉,这套教材已经替代产品说明书,成为红五环集团、开山集团等风动机械企业推向市场、赠送用户的工具书,并作为企业员工培训的主要教材。教材的延伸作用,让学校和企业看到了教材的潜在价值,也增进了校企的互动。如今,“空气动力机械产学研联合体”已落户学校。这个由衢州中等专业学校、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和衢州学院机械工程学院3所院校,还有浙江山海机械有限公司、巨山机械有限公司、红五环有限公司和开拓机械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共同组成的合作平台,为创建地区性职教专业集团树立了衢州蓝本。

  别出心裁创新,开发学生潜力

  “安全第一,学好技能!”8点10分,上课铃声刚刚响起,空气动力机械专业一个准备进行实操的班级就迅速在教室走廊前排好了队伍。统一工整的校服,整齐划一的步伐,清脆响亮的口号声,堪比军队,这与记者想象中的清一色男生班级大相径庭。

  其实,这些学生的变化就在这几年之间。班主任王善讨坦言,空气动力机械专业创办之初,他的班级管理面临过重重困难:大多数学生还没有从中考的失利中走出来,男生一个个如同好胜的“小公鸡”,个性张扬又敏感,同学间摩擦不断,顶撞教师的情况时有发生……

  学生的改变源自于王善讨老师的管理之道——发掘学生的闪光点,把坏习惯引导为好习惯。班级方队跑管理员赖余豪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刚到王善讨班上时,赖余豪常常打架惹事,不服管教。经过一番观察,王善讨发现赖余豪有两个极为明显的特点:一是非常好动,精力旺盛,二是特别爱说话,课堂上总要跟上课老师争“发言权”。基于此,王善讨公开推举他为班级方队跑的管理员,让他负责领喊口号,规范跑步纪律。事实证明,王善讨“摸准”了学生管理的门道。当了“管理者”的赖余豪,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以身作则喊口号,而且对违反纪律的同学严加要求,使得整个班的跑步风气大有改善,在全校的方队跑中脱颖而出。

  “青春期的男生还有一个普遍的特性,就是不服输,讲义气,只要老师能做到的,他们也会做到,这就是我们说的身教重于言传。”出于对学生的了解,王善讨习惯“曲线”管理,无论是着装,还是文明用语,无论是卫生打扫,还是规范操作,都要与学生“比一比”, 借助“比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正是如此,执教十年来,王善讨的班级没有发生过一次实训事故。

  在空气动力机械专业教师团队,像王善讨这样精于管理、勤于创新的教师不在少数。周涛老师说:“审视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了一个等级森严的‘金字塔’制度,教师处于塔顶,受教师青睐的班委和成绩优异的学生紧随其后,其他大部分成绩平平的学生堆砌成了塔的主体,那些成绩差、爱调皮捣蛋的学生便沦为塔的最底层。但在我们专业,我们建立的是‘平行民主’机制,因此在我们专业的学生干部中,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是那些所谓的‘问题学生’。”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作用,空气动力机械专业颠覆性的班级管理,实现了“人人参与,人人精彩,人人受益”的管理局面。

  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空气动力机械专业的教师团队把工作重心放在了课堂组织上。从2012年开始,郑松清老师参照德国的教学方法,在班级中推行综合小组学习模式,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学习。“由于每个教学项目都会涉及多个工种,因此,每个小组的成员都要轮流进行岗位分工,如钳工、装配工、数控车工、铣床工等,这就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掌握全部的工种。”郑松清认为,这样的综合小组,有助于学生在合作中成长,在实操中提升,在拓宽技能基础的同时开发学生在组织协调、团队管理、自我学习等多方面的潜能,这才是学生职业发展的“无形财富”。

  在改革中探索教育和产业融合共通的可能性,在创新中寻求学生全方位成长的管理途径,用“心”埋头职教,已经成为衢州中等专业学校空气动力机械专业教师团队的一种文化。正如校长张玉琴的评价:“只有一支淡泊名利、挚爱讲台、充满生命力的教师团队,才能培育出德技双馨的魅力中职生。”

  本刊记者 吴家宏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