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M最火,没有之一

  坐在咖啡馆里的何晓阳,在谈到自己公司近一年来的融资故事时,依旧难掩激动的心情:“目前APM(应用性能管理)在美国最火,没有之一。”这是他从业APM领域近十年来第一次感受到基础软件还能如此受到投资界的追捧。

  APM在美国到底有多火?以往,每年同一领域最多一家企业在美申请IPO,而今年,就有两家来自APM这一细分领域,且NewRelic和Appdynamics的估值都已经超过30亿美元。同时,不少软件企业也将APM作为转型重点,比如商业智能企业Splunk,其APM相关收入已经占到总营收的3/4。作为国内APM代表企业蓝海讯通的创始人和董事长,何晓阳等了多年终于在国内也看到了曙光,据悉公司数千万美元的B轮融资近期即将完成。

  直到去年,整个投资界还总是将资金砸向消费类、应用类的互联网企业,而企业级软件尤其是基础软件企业却一直默默无闻。那么,APM的“这把火”是如何烧起来的?

  OneAPM的人文“情怀”

  APM其实并不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早在2006年,CA就曾以3.75亿美元收购企业应用管理提供商Wily,确立了APM在业界的地位。那时的何晓阳正在一家外企从事应用服务器的技术工作,他发现运营商、金融、证券等行业的大型客户在业务量倍增时,总是深受应用性能问题的困扰,而这些问题又多与客户开发的应用软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几千万行代码,判断哪行出了问题无异于大海捞针。”在帮助客户诊断的过程中,他感触颇深。

  这是何晓阳第一次接触APM。

  当时的大型企业客户会花费动辄数十万美元去求助IBM、CA、BMC、Compuware的方案和服务,蓝海讯通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立的。虽然创办的最初几年只有十几家客户,但是何晓阳的公司已经可以养活自己,这在现在的创业者看来简直有些不可思议。但作为一项门槛很高的技术活儿,应用优化确实有着稳定的收入。“我们写出尽量不影响应用性能的探针,简陋到可能连界面都没有,再加上人工的经验,就可以去帮用户咨询优化。然后用赚来的钱继续优化探针,招聘研发人员。”何晓阳透露,蓝海讯通创办初期就是依靠这样的“苦活累活”艰难发展的。

  有意思的是,Wily的创始人刘易斯·西尔内(Lewis Cirne)后来又创建了NewRelic,并再次给了APM新的未来——SaaS商业模式,NewRelic的路径也给了蓝海讯通对于全新商业模式的思考。追随刘易斯·西尔内的脚步,得益于整个互联网的大潮,蓝海讯通全新的OneAPM SaaS业务近日上线,并引起投资界的关注。

  在何晓阳看来,OneAPM相比其他业务更加具有人文“情怀”。蓝海讯通原来是Wily的生意模式,即派几个工程师飞到客户现场,花费数日诊断、分析并优化客户的应用。但通过SaaS的交付方式,OneAPM就如同现在的NewRelic,可以方便地为更多用户提供服务,SaaS的“随时随地,想用就用”给了APM的市场发展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免费享受APM是关键。”何晓阳认为OneAPM的人文“情怀”就是,“把这种动辄数十万美元的软件以一个肉夹馍的价格卖给大家。如果肉夹馍也吃不起,我们还可以免费。”

  有梦想,就放马过来吧

  在互联网创业大潮下,创业的开发团队遇到的最大问题莫过于:第一,App火起来不容易。第二,万一火了,高并发量时后端服务能力跟不上,导致闪退、响应不及时等性能问题,从而因为不良的应用体验而失去商业前景。OneAPM不仅可以面对企业用户,还可以让创业者甚至开发者个人享受免费的APM服务。“尽管功能不如付费用户完善,但与没有APM服务是天壤之别。”何晓阳解释说,“就如黑暗的房间,你打开了一扇窗户,将原来黑箱的应用程序进行层层分解。”

  OneAPM的商业模式分明就是在向创业者召唤——“有梦想,就放马过来吧,我们免费开门欢迎。”这样,创业者无论写的是什么类型的代码都不再担心应用性能问题所导致的客户体验受损。这是一种服务,更是一种能力,为此,已经有一些孵化器的项目找到何晓阳,期望将OneAPM作为孵化器的标准服务,以帮助创业团队的成长。

  免费不意味着APM是低门槛的领域。随着计算机从集中式发展为分布式,一个普通的程序开发在后端将涉及更多层面,APP层、Web层、数据持久层、数据库……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平板、腕表、手环访问应用,因此程序开发在前端也要面对不同的浏览器和大小不一的屏幕,这些都意味着如今的APM要面临更为复杂的结构。在这个网状结构中任何一个节点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整个应用的失效,而且SOA、敏捷开发、DevOps等流行的软件开发模型还让性能问题更加突出。“无论是创业团队,还是中小企业,甚至是像新浪、人人、电信、银行等大中型公司,都将面临应用性能的问题。”何晓阳认为APM的空间非常广阔。

  创始人的代码情结

  作为一种基础软件,APM从原来小众群体才用得起的软件发展到免费的SaaS模式已经经历过数次蜕变,老牌企业的APM软件已经不能适应分布式架构的SaaS模式,此外,由于国内外软件应用环境的不同,国外APM企业也不易适应国内环境,这些都给了OneAPM独特的发展空间。

  据何晓阳介绍,APM经历了三代发展:1996年到2000年的互联网1.0的时代,网站没有任何的交互,这时的应用性能取决于网速;2000年到2005年,网站产生了实际的业务,应用程序在基础设施框架上运行,传统软件企业的专业软件负责监控数据库、应用服务器等基础组件的性能;2005年之后应用软件成为核心,尤其是随着虚拟化、云计算的兴起,以及SOA和DevOps的落地,更多的性能问题来自应用软件内部,仅仅监控基础组件已经不再适应新的环境,因此,第三代应用型APM诞生了。

  APM以应用为中心,注重用户体验,强调的是端到端的应用性能管理。传统的第二代APM软件只适合在专用的Java和.NET纵向扩展的服务器中,面向重型的企业级应用。但面对分布式的、横向扩展架构的应用,就需要第三代APM以基于分布式的云框架提供SaaS服务。

  对于国外第三代APM 企业是否会通过SaaS模式进入中国参与竞争的话题,何晓阳也并不担心。他表示,OneAPM更懂中国的应用环境,几乎支持所有商用的和开源的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软件,并拥有.NET、Java、PHP、Ruby、python、NodeJS、GO、Lisp等各种语言探针。这意味着无论是Borland BES、东方通TongWeb、金蝶的阿巴斯,OneAPM都可以适配,而国外企业并不支持中国本土品牌的基础框架。

  此外,中国“码农”们的特点就是写代码时天马行空,使用框架各异,用户的系统在各代的语言框架上运行。何晓阳表示:“多年来,我们与中国客户的这种复杂的应用环境做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解决了这个棘手的问题。”蓝海讯通多年的企业级APM经验,使得探针在各种生产系统和各种应用框架中经受住了真实环境的检验。

  由此可见,要想在APM领域立足,确实需要一个过硬的技术团队。“公司只有八个人不写代码。”何晓阳透露,“我现在还在写代码,而且很享受写代码的过程。”在他看来,作为一个技术驱动型企业的掌门人,写代码也是思考的一部分。他也非常钦佩刘易斯·西尔内,“NewRelic的Insight功能就是他法国度假时自己一个人完成的”。

  与大多数互联网企业不同,技术必须是如APM这种基础软件领域企业的立身之本,而蓝海讯通的未来也不仅仅停留在应用性能的优化上。何晓阳对于公司的未来设想颇为清晰:在资本市场上,他希望蓝海讯通成为在美国上市的第一家基础软件企业;在业务模式上,SaaS模式的应用性能服务只是起点,建立企业级SaaS生态环境是发展的下一步,而利用数据分析来提供业务服务管理(BSM)才是公司的发展目标。

  陈翔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