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责任会计的量化与可比性问题研究

  导师简介:

  姜凌,博士,副教授,会计学专业硕士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企业成长与资本市场,创新与产业发展等。

  导师点评:

  本文从经济、环境和人本三方面,创新性编制了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报表,构造了收入科目与成本科目基本配比、损失科目抵减利润的量化机理,给社会责任会计的量化与可比性问题提供了较新的解答思路。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食品安全、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劳工安全等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企业片面追求利润的缺陷暴露出来,人们对企业担负更多社会责任的要求也日益增长。社会责任会计正是对企业所负社会责任进行反映和监督的一种有效方式。

  一、相关理论与实践背景

  会计学当前的发展趋势是评价外延的扩大,以全方位反映和监督企业行为。社会责任会计将财务会计对企业反映和监督的内容从狭义的经济责任扩展到广义的社会责任,其理论渊源可追溯至西方福利经济学派。福利经济学认为每个人福利的最大化就是整个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个人选择的自由应当得到保护。然而,真实的市场运行并不完美,表现在外部效应上。由于企业的产权界限不清影响到市场的资源配置,外部效应使得市场主体不需要承担其行为的所有后果,或者不能获得其行为产生的全部收益。

  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的观点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能提高声誉,间接给其带来经济利益。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可视作企业为追求自身利益的一种让步。结合现在的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在运作中将受到各利益相关方的影响,应协调各方的权益,而不仅是维护某个群体的利益(张娟,郑晓旭,2007)。可以这样说,社会责任会计是会计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有机结合,体现了追求财务绩效以外的人文关怀。

  伴随着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日益重视,英、法、德、美等发达国家先后鼓励或要求企业公布社会责任报表,披露社会责任信息。国际上不少社会责任制定标准也相继出台。

  1997年,经济优先权委员会发表了SA8000标准第一个修订版。作为全球首个用于第三方认证的社会责任国际标准,SA8000主要包括童工、强迫性劳动、健康与安全、歧视、工作时间、工资报酬等以人为本的内容,未涉及与自然环境相关的社会责任。

  2006年,全球报告倡议组织发布G3可持续发展指南。该指南以战略分析、利益相关者参与等内容作为报告纲要,将可持续发展绩效指标划分为经济、环境及社会3个方面,在国际上产生广泛影响。最新的G4已于2013年发布。

  2010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了ISO26000《社会责任指南》。该指南将企业社会责任分为组织治理、人权、劳工实践、环境、公平运行实践、消费者问题、社区参与和发展七大主题,并详细描述了各主题的相关行动与期望。不过,该指南着重于指导企业行为,并未提出衡量指标。

  “社会责任会计”的观念和理论在引进我国后,在“科学发展观”的带动下形成研究高潮。国内研究从起初集中于概念的探讨、重要性的分析以及国外成果的介绍,发展到探究适合中国的社会责任会计的确认,计量,报告和披露,至今已有不少成果。在规范分析方面,发展社会责任会计报告可以循序渐进,从提供非货币性信息的简单模式发展到主要以货币形式反映的高级模式(孟庆若,1996)。社会责任的计量有会计方法、内容分析指数法、声誉指数法3种方法,前两者较为常用。可以在社会责任事项发生后登记账户,期末编制社会责任三大报表,也可以建立一套指标分析体系进行综合评价(阳秋林,2005)。但编制报表的会计结果会受到经济周期影响(郭岚,2014)。

  在实证分析方面,负面的定量信息、审计过的信息是对利益相关方决策以及公共关系来说含金量最高的信息(宋献中,龚明晓,2006)。企业社会责任与当期财务绩效的正相关关系不明显,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的积极影响在以后时期才能体现出来(温素彬,方苑,2008)。随着市场的发展,利益相关方影响越来越大。上市公司的社会总贡献率与企业价值开始呈正相关关系,上市公司对员工、股东、债权人以及政府的贡献率会影响企业价值,而供应商和社会公益贡献率与企业价值关系却仍然不明显(阳秋林,黎勇平,2012)。供应商贡献率为适度指标,并非越高越好(郭岚,2014)。社会公益贡献率与企业价值的弱相关性则说明这方面的诉求缺乏机制进行反映。

  我国至今尚未出台社会责任的会计准则,只有深交所发布《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和上交所发布《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承担工作的通知》鼓励上市公司建立社会责任制度,定期评估公司履行责任的情况,自愿将社会责任报告与年度报告同时披露。后来,上交所发布上证社会责任指数,简称“责任指数”,以反映在沪市中履行社会责任较好的公司股票的价值。深市“深证100”成份股公司、沪市“公司治理板块”、金融类公司以及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被深交所、上交所要求强制发布社会责任报告。

  统计显示,在2013年中国发布的近两千份社会责任报告大部分以电子版形式呈现,内容涵盖了环境、社会和经济可持续3个方面。国务院国资委对央企的指导意见、全球报告倡议组织的标准以及证券交易所相关规定是主要参考依据(《WTO经济导刊》,2013)。

  这些报告普遍能够中立、客观表达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问题在于信息披露深度参差不齐,缺乏层次,而且主观性强,即正面信息多,负面信息少,定性信息多,定量信息少。同行业内企业间的可比性差,不同行业由于行业性质不同,更难于比较。部分报告能够披露利益相关方的评价,较少报告经独立的第三方审计机构的审验或提供反馈渠道。部分企业存在套用指引框架对号入座的情况,将应该履行的事项表述为所尽责任,例如某企业将核实养老保险的漏缴表述为员工福利。普遍来说,大型国企和部分外资企业的报告体系相对完善,能在已有框架上注入自己企业的理念,有所发挥。央企由于政治的强干预与高管的政治寻租动机,编好社会责任报告的动力最强。因此,应逐步从政府主导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转变为信息使用者主导(黎文靖,2012)。

  我国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尚存改善和提升的空间。将社会责任报告财务化,重点是要量化社会责任指标,提高报告之间的可比性,加强第三方审验机制,让利益相关者能够根据报告对企业作出客观比较,起到监督与鞭策的作用。本文重点探讨量化与可比性问题。

  二、探讨量化与可比性问题

  (一)建立社会责任报告体系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形式大致有货币计量的定量披露和非货币计量的定性披露两种。报表形式的定量披露又分传统报表型和以企业信息使用人为基础编制两种(胡承德,2009)。

  传统报表型基本上列示了企业社会责任能用货币计量的资产负债项目和收益项目,缺陷在于非货币项目无法包含进来。例如,社会责任资产主要以形成实物的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为内容,忽视了无形的声誉等更重要资产。而社会责任的财务收益往往具有滞后性,这类资产正是企业发展的后劲所在,是在未来能给企业带来收益的资源。再例如,环境相关的社会责任收益只有环境贡献奖励、利用“三废”生产产品的收入以及相关机会收益,而环境成本费用则包括各种治理成本、改良费用、保护费用。由于外部性的原因,只用货币计量,环境收益相较环境成本费用一般要少,得出的利润效益可能为负数,反而引导企业减少用于环境治理的成本费用,打击企业治理环境的积极性。

  以企业信息使用人为基础编制的社会责任报表针对各利益相关方,调查确定没有市场价格的社会利益和社会成本,并用货币衡量出来,最后得出企业社会责任贡献为社会资产减去社会负债的值。该方法的资产负债表并非真正意义的平衡报表,其特色在于衡量了社会责任非货币计量的部分,划分出相当于外部经济的社会效益与相当于外部经济的社会成本。

  本文结合以企业信息使用人为基础编制报表的非货币因素衡量的特点,创新性编制了第二报告体系的报表即社会责任绩效表,其特色有以下5点:

  1.编制了报告期间内的社会责任绩效表,借鉴G4的社会责任分类方法,从经济可持续,环境可持续,社会可持续3个主要方面设置科目。为避免与社会责任这一总称混淆,将社会可持续方面以人本责任的名称列示。

  2.经济、环境和人本3个方面分别由收入科目、成本科目、损失科目组成。由于增加了非货币性指标,收入科目与成本科目基本上是配比的,有相当的环境责任履行成本,就会带来相当的社会责任履行收入。社会责任支出有相应的收入进行弥补,企业的社会责任绩效就不会随着履行责任支出的增加而大幅降低其绩效。社会责任损失的内容则要尽量避免与减少,或者支付相应补偿。

  3.经济方面的指标包括收入、运营成本、职工薪酬、股东红利、税收等内容,基本上已经在财务报告体系中进行了披露。在此处按照利益相关方的权益进行归类。

  4.为量化环境方面的非货币指标,本文提出一种单位环境收益和单位环境损失的定额乘数,以便将废渣、废气、废水排放量等非货币指标转化成货币价格计量的社会收益额或损失额。由于经济外部性原因,企业难以计量这种无形的收益和成本,该定额乘数由权威环境部门结合环境污染治理成本与环境退化成本研究得出,在社会上统一公布。

  5.人本责任履行的收入衡量涉及利益相关者的评价,本文建议建立一种股票机制,让企业员工、消费者、社区居民可以用脚投票,将定性的人本责任履行绩效评价货币化。

  (二)解决可比性问题

  根据企业性质,会计核算方法的不同,社会责任报表可以区分制造业、服务业、政府机关和非营利组织4类,有所侧重。制造业对资源环境直接发生作用,对环境方面的影响较大。服务业虽然也使用环境资源,但在员工福利、社会贡献方面的要求会高一些。政府机关指进行具体的行政活动的实务性政府机关,如税局、法院等。非盈利组织,指不以盈利为目的、主动承担社会公共事务和公共福利事业的社区中介机构,包括行业组织、医疗卫生机构、教育机构等。

  对制造业、服务业、政府机关和非营利组织分别建立的社会责任报表体系,能使得相同性质组织间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得以清晰比较与判断。这4类里面还可以进一步细分,如制造业细分为采掘行业、电力行业、汽车制造行业等。不同的行业设置、不同指标的合格标准,给企业及利益相关方以指引。

  三、相关制度完善

  (一)完善相关法律,建立社会责任会计规范

  建立社会责任会计的规范与准则,在起步阶段可以将重点放在企业上。针对社会责任要求较高的某些行业,如采掘业、石油化工业、房地产行业等,可以设置专门的社会责任科目或指标。

  在社会责任财务报表化的框架下,若采用传统报表型,其会计核算系统里还包括社会资产与社会负债。相关法律法规也应当跟进这方面的规定,当社会负债高于其社会资产净额时,即便未达到法律的破产清算条件,也责令其停业整改甚至清算(胡承德,2009)。

  (二)建立对社会责任的监督与奖惩制度

  由于社会责任履行收益的回报延后性与非货币性,需要加强对企业该方面的现金与荣誉奖励才能给企业动力,明确企业责任与惩罚机制才能引导企业行为,同时能提供确定社会责任收入与损失的衡量基础。另一方面,应建立员工、消费者、社区居民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评价制度,充分反映这些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增加能够量化的社会责任指标。

  (三)完善第三方审计制度

  社会责任报告存在对企业负面信息、非货币信息披露的要求,相关数据需要第三方审计才能保证其相当的可信性。

  (四)相关机构评估宏观的社会责任情况

  社会责任会计的主体既包括经济个体,也应包括整个地区或国家,由公共管理机构进行统计研究和披露,使公众可以将信息丰富而较主观的企业报告与信息精炼而较公允的公共报告进行对照。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娟,郑晓旭.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社会责任会计[J].中国管理信息化(会计版),2007,3:44-46.

  [2]孟庆若.试论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模式[J].四川会计,1996.12:18-21.

  [3]阳秋林.架构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指标分析体系[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2:59-62.

  [4]郭岚.内容分析方法与社会责任会计计量方法差异比较[J].统计与决策,2014.9:185-188.

  [5]宋献中,龚明晓.公司会计年报中社会责任信息的价值研究——基于内容的专家问卷分析[J].管理世界,2006,4:4-10.

  [6]温素彬,方苑.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利益相关者视角的面板数据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10:150-160.

  [7]阳秋林,黎勇平.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与企业市场价值的相关性研究[J].财会月刊,2012,5:21-23.

  [8]黎文靖.所有权类型、政治寻租与公司社会责任报告:一个分析性框架[J].会计研究,2012,1:81-88.

  [9]胡承德.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76-85.

  江蕴玉(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会计学院) 责编:梦超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