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發展應該強調中國特色

  • 来源:中国怡居
  • 关键字:大學,科研
  • 发布时间:2014-11-04 14:06

  《泰晤士報高等教育》二〇一四年十月二日公佈二〇一四到二〇一五年世界大學的名次,美國加州理工學院連續四年蟬聯榜首,而中國內地也有大學進入前五十名。

  這則新聞被中國許多新聞媒體轉載,並且在中國的學術界引起廣泛討論。部分學者認為中國大學應當擺脫排行榜思維,因為大學排行榜不能準確反映學校的校園文化、管理制度。

  這種觀點是正確的。不過在筆者看來,西方新聞媒體和研究機構發佈的排行榜,存在的最大問題不在於考核標準,因為評價任何一所大學,都必須考核其科研狀況和師生規模,《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公佈的排行榜考核評價標準具有國際通用性,因此,也具有一定的科學性。

  不過,所謂國際標準,通常都是數量標準,無論是發表論文的數量還是科研經費,都只重視統計的數量,而很難對質量做出準確的判斷。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大學學科門類複雜,非專業人士無法對每個大學的具體學科進行仔細的考核。

  換句話說,目前大學的排行榜,更多的是數量上的統計排名而不是品質水準的實績考核。這一點和大學的職稱評定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中國大學評定職稱主要考察發表論文的刊物,而不是評判發表論文的實際內容。這樣的考核標準存在的潛在風險是,如果被納入考核的學術刊物主要是西方刊物,那麼,這些刊物就會有意無意地忽略他們不熟悉的內容。當然,語言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坦率地說,由於絕大多數西方國家對於中國正在發生的事情缺乏足夠的瞭解,因此,他們在遴選學術論文的時候,可能會忽略那些他們感到陌生的內容。

  西方教育科研機構不僅可以通過輸出教學模式牢牢地把握大學發展的方向,而且可以通過創辦學術刊物掌握世界科研發展的話語權。從這個角度來說,西方國家發佈大學排行榜,實際上是為了強化西方國家教育科研機構的主導權,是為了在西方主導的教育科研體系中,建立適合他們自己的教育科研發展的秩序。

  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既要關注西方國家的教育科研評價體系,但同時又要考慮到中國自己教育科研發展的需要。不能花費大量的精力使用西方國家通用的語言,來研究它們長期關注的科研問題。當然,在自然科學領域,語言通常不是主要問題,自然科學研究應該關注自然發展的規律。但是,在社會科學領域,如果沒有看到當前西方國家主導的教育科研評價體系存在的問題,而一味地效仿或者盲目地追隨西方國家的教育科研體系,那麼,最終可能出現的結果是中國的教育科研機構亦步亦趨,永遠東施效顰。

  中國是世界上少有的轉型國家,中國在教育科研發展過程中面臨許多獨具中國特色的問題。深入研究這些問題不僅可以促進中國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健康發展,而且有利於逐步地創建屬於中國自己的教育科研評價體系。但多少令人感到遺憾的是,無論是中國的科學研究評價體系,還是中國大學的教育培養體系,都越來越照抄照搬西方國家的經驗,試圖用西方國家的教育科研評價體系來評價中國的教育科研體系。結果導致中國最好的高等教育機構變成了西方國家大學研究生的培養基地。

  當前中國大學所面臨的最大問題就在於,缺乏特色學科。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實行的教育評估制度,非但不利於中國的高等教育機構「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而且不利於中國的科研工作者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中國的高等教育之所以死氣沉沉,缺乏獨創性,根本原因就在於,中國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正在有意識地把中國的教育評價體系與西方國家的教育評價體系等同起來,絲毫沒有考慮到中國教育發展自身的規律,沒有考慮到中國教育科研機構所面臨的中國問題。

  中國大學的教學科研評價體系應當具有中國特色。如果不能擺脫數量統計指標評價體系,不能從根本上建立以內容為核心的學術考核體系,那麼,中國的大學必定會成為西方大學的附屬物。中國大學應當痛定思痛,徹底摒棄目前這種根據發表刊物確定論文品質的做法,真正從學術論文自身的內容出發,尊重學者的基本勞動,發現學術研究的真諦。現在許多大學教師皓首窮經,撰寫具有獨創性的論文,可是,由於缺乏社會交際能力,不善於和學術刊物打交道,結果導致論文發表在地方刊物或者普通刊物上,在職稱的評定過程中失去競爭優勢。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那種只關注問題,從來不關注發表刊物的學術精神,在中國已經蕩然無存,中國的大學充滿著機會主義和實用主義。一些大學教師發表學術論文不是因為他們熱愛學術,而是因為他們需要職稱。一些大學教師之所以熱衷於擔任領導職務,不是因為他們願意為大學服務,而是因為只有這樣做他們才能把自己的論文發表在所謂核心權威期刊上。這是中國大學的悲哀,這又何嘗不是中國大學教師精神沉淪的表現呢?

  大學強調中國特色,不是要求中國的大學固步自封,孤芳自賞,而是要求中國的大學重新回到學術的本來含義,支持那些兢兢業業從事學術研究的學者,把自己的主要精力用於學術研究方面。只有改變目前大學的評價體系,才能讓更多的學者潛心做學問,只有改變目前這種刊物評價標準體系,才能讓更多具有真知灼見的學術研究成果脫穎而出。希望中國大學管理部門深刻意識到,自己的責任不在於錦上添花,而在於為那些踏踏實實做學問的大學教師雪中送炭。中國大學發展已經迷失了方向,這種現象再也不能持續下去了。

  喬新生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廉政研究院院長、教授。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