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泰山(上篇)

  • 来源:中国怡居
  • 关键字:秦始皇,泰山,道教,方士
  • 发布时间:2014-11-04 16:20

  漫談中華道教宮觀文化(十一)

  五嶽唯独尊 天庭合地府

  在中华著名的道教聖地「三山五嶽」之中,泰山為「五嶽独尊」,素有「天下名山第一」的美譽。「泰山」一詞出於《詩經.魯頌》:「泰山岩岩,魯邦所瞻」。《爾雅》日:「泰者,太也,謂天地太和之氣發舒」;《說苑》日:「山者,宣也,言宣氣生萬物也」。在《虞典》、《周禮》中,泰山又稱為「岱宗」、「岱山」。據《岱史》云:「《虞典》凡嶽皆以方位言,惟泰山不言方位而言岱,不言岳而言宗,固謂夫出震配乾萬物始代,儲坤蟠亙五嶽惟宗」。

  古人稱泰山吞西華,壓南衡,駕中嵩,軼北恒,為五嶽之長。其實,泰山主峰玉皇頂海拔只有一千五百四十五米,在五嶽中,其高度僅占第三位。它之所以能「五嶽獨尊」,與其地理環境和原始宗教直接有關。巍然屹立在齊魯大地的泰山,橫亙濟南、長清、歷城、泰安等縣市。方圓四百多平方公里,在遼闊的華北大平原上,其氣勢雄偉磅礴,猶如「天之東柱」。

  古人認為,東方是太陽升起的地方,是萬物交替初春發生之地,能主天地生氣。按五行,東方屬木,「木」與「桑」字通,古有日出扶桑之說;按五常,東方為仁,仁是天地大德;按四時,東方為春,春天萬物更生;在八卦中屬震,在二十八宿中為蒼龍,震與蒼龍則是帝王出生的飛騰之地。於是,位於東方的泰山便成了吉祥之山,神靈之宅,紫氣之源,這裡的一草一木一石,都靈應昭昭。

  道教是源於中华文明的宗教,古人對山嶽的崇拜和對泰山的祭禮、封禪,為道教在泰山周圍地區的傳播和發展創造了積極條件。因此,泰山在道教的洞天福地中被稱作第二小洞天——蓬玄洞天,系仙人成仙得道處。

  泰山及周邊地區是中华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的發祥地。幾千年來,夏初,禹分九州,冀、豫、青、兗、徐五州在此。戰國七雄,這裡有六國之都。這裡一直是東方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於是,泰山便成了東方文明的代表,偉大莊重的象徵。

  「泰山安則四海安」。在古人的心目中,泰山上通神於天,下轄地府,神靈顯赫。《福地記》謂:「泰山洞天,周圍三千里,鬼神之府」。在上古時代產生的鬼神觀念影響下,西漢末年,人們不僅用「泰山君」、「泰山府君」來稱呼泰山神靈,並且已有「泰山治鬼說」。其時,人們認為泰山是鬼魂聚集之處,泰山前的蒿里山,便是幽冥靈地。漢《樂府歌辭.蒿里曲》就說:「蒿里誰家地,聚斂魂魄無賢愚。」晉陸機的《泰山吟》亦稱:「幽途延萬鬼,神房集百靈」。

  道教的鬼神信仰吸收並發展了「泰山治鬼說」,稱「東嶽太靈蒼光司命真君」的職責之一即「定生死之期,兼注貴賤之分,長短之事」(《五嶽真形圖》)。為了宣揚道教構築的陰曹地府說,過去在泰山前曾建有蘺里神祠。祠內設森羅大殿、七十五司。俗謂人死魂歸蒿里後,將根據其在世的行為善惡,受鬼司審判。行善者過銀橋,得善報;行惡者受鋸頂、炮烙、下油鍋等酷刑,並被打入十八層地獄。元徐世隆《蒿里神祠》詩云:「世傳蒿里攝靈魂,廟宇燒殘弊複新。七十五司陰斷事,數千餘里遠祠人。天神志似張華博,地獄圖如道子真。積少成多能事畢,泰山元不讓微塵。」除蒿里神祠外,在岱宗坊還有酆都廟,祀地府最高神酆都大帝和十殿閻羅。

  今天,雖然這些廟祠已蕩然無存,但是由鬼神信仰演化而來的民俗依然存在。到過泰山的遊客隨處可以看到盤山道兩邊的樹枝上系滿紅繩、壓滿石塊,「壓枝」的諧音是「壓子」,泰山主魂靈,壓子即壓住子孫之「魂」,不讓他為非作歹,以求得神佑長命百歲。

  秦皇漢武續 帝王封神禪

  泰山有「七十二君封禪壇」。玉皇頂西北側有一塊刻有「古登封台」的高大石碑,據說它就是昔日從無懷氏到周代的七十二代君王在泰山燔柴祭天,舉行封禪大典的「封祀台」。所謂「封」,就是在接近天的泰山極頂聚土築圓壇祭天帝,增泰山之高以表功歸於天;所謂「禪」,就是到泰山前的社首、梁父、云云、亭亭等小山上積土築方壇祭後土皇地板,增大地之厚以報福廣恩厚之情。古人認為:「天以高為尊,地以厚為德」、「天高不可及于泰山」,於是泰山就成了天的象徵。在封建社會中,帝王登封泰山,被視為天下太平、國家興旺的標誌。《岱史.歷代儒臣封禪論》言:「封禪者,王者開務之大禮也」。因此,在從前,封禪被視為國家性的極其隆重的曠世大典。秦始皇統一华夏後,就在公元前二一九年仿效古代帝王祭泰山、梁父,行封禪典禮。

  雄心勃勃的秦始皇吞併六國,一統天下。廢井田、開阡陌,獎勵軍功,推行郡縣,統一度量衡、貨幣、文字,即帝位三年(公元前二一九年)、東巡郡縣,效古帝王祭泰山,梁父,行封禪典禮。刻石立碑,歌功頌德,表示其「天命以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於天,報群神之功」。秦始皇封禪之禮「採太祝之祀雍上帝所用,而封藏皆秘之」(《史記·封禪書》)。泰山有「五大夫松」,傳說始皇帝登泰山遇雨休于樹下,松樹因護駕有功,被封為「五大夫」(秦代第九品爵位),(清人將其列為泰安八景之一——秦松挺秀)。秦始皇稱帝十二年中五度東巡,始皇三十六年,泰山前墜落一塊大隕石,上刻「始皇帝死而地分」,後來果然應讖。公元前二一〇年,秦二世即帝位之初就「巡行郡縣,以示強,威服海內」。東巡歷泰山「禮祠之,而刻勒始皇所立石書旁,以彰始皇之功德」(《史記·封禪書》)。秦始皇和秦二世所刻立的石碑,即著名的秦李斯小篆碑。其碑原立于岱頂玉女池邊,現珍藏於岱廟,可惜僅餘十個字,秦始皇所刻碑文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有載。

  到了漢代,封禪制進一步發展。漢初推行黃老無為政治,至武帝時文功武治,天下大定,麒麟現,寶鼎出,經過幾年準備,于元封元年(公元前一一〇年),率封禪大軍「行自雲陽,北歷上郡、西河、五原,出長城,北登單天台,至朔方,臨北河。勒兵十八萬騎,旌旗經千餘里,威震匈奴」(《漢書·武帝本紀》)。先祭華山、嵩山,又東巡,夏四月封泰山。南朝詩人謝靈運《泰山吟》中「登封瘞崇壇,降禪藏肅然;石閭何噸藹、明堂秘靈篇。」就是說漢武帝封禪的事。

  漢武帝還在泰山東南側的汶上與周明堂相鄰重建明堂,其後,武帝多次祭泰山在明堂中朝見諸侯。祭祀時天神太一、五帝供奉於明堂上座,開國君主牌位相對,地神祭于下房,以牛、羊、豬三牲祭禮。泰山玉皇頂有無字碑,傳為漢武帝封禪所立,武帝自謂功高莫名,故不著一字。武帝封祥,改年號為「元封」,且詔制五年一修祀。漢武帝曾六次親臨泰山奉祀,據《漢武內傳》云:武帝登封岱頂,西王母與上元夫人自天而降,傳給他驅邪護身的《五嶽真形圖》。武帝視為珍寶,帶回長安秘藏于柏梁台。又據《泰安縣誌》引梁虞荔《鼎錄》云:太始四年(公元前九十三年)武帝封泰山鑄一鼎,號日「神鼎」,高四發,銅銀為之,其形如甕,有三足。上鑄銘文「登于泰山,萬壽無疆,四海寧謐,神鼎傳芳」。可見,武帝封禪泰山還有追求長生的目的。

  戰國至秦漢時代,神仙傳說和方士方術盛行、漢武帝崇信方仙道,方士李少君謂之「祠灶則致物,致物而丹砂可化為黃金,黃金成以為飲食器則益壽,益壽而海中蓬萊仙者乃可見,見之以封禪則不死」。這樣,國家性的封禪典禮又和個人追求長生不死聯繫起來。

  漢武帝頻繁的封禪活動對後世產生重大影響,東漢光武帝、章帝、安帝都曾柴告岱宗。光武中興,三十餘年「黎庶得居爾田,安爾宅。書同文,車同軌,人同倫,舟輿所通,人跡所至,靡不貢職,建明堂,立群雍,起靈台,設庠序,同律度量衡,修五禮,五玉三帛二牲一死贄。吏各修職,複於舊典」。建武三十二年(公元五十六年)二月封泰山禪梁父,刻石記事。四月,敕改建武三十二年為建武中元元年。《光武刻石文》《岱史·狩典紀》有載。之後,漢章帝於元和二年(公元八十五年)二月東巡至泰山,柴望祀山川,告祭明堂;漢安帝於延光三年(公元一二四年)二月東至泰山,柴告岱宗,祀五帝於汶上明堂。

  隋文帝一統南北,百官請封禪。文帝兩次都以「德薄」「事體大」而禁絕,僅「東巡因祭泰山」。唐初太宗貞觀年間,群臣請封禪。太宗認為「但使天下太平,家給人足,雖闕封禪之禮亦可比德於堯舜;若有百姓不足;夷狄入侵,縱修封禪之儀亦何異桀紂」,而不允封禪。

  唐代一朝,有高宗、玄宗兩個皇帝封禪泰山。乾封元年(公元六六六年)高宗偕同武后、燕妃封泰山禪社首,立「登封」、「降禪」、「朝覲」之碑,以「告成東嶽,歸功上玄,大寶克隆,鴻基永固,凝薰萬姓,陶化八絨」。高宗封禪還有外國使節和諸番奠長陪祭,據《舊唐書》載:「高宗封禪,車鼻可汗、葛邏祿叱利等三十餘人皆從至泰山下,勒名于封禪碣。」「有儋羅者,麟德中奠長來朝,從封泰山。」

  歷武周革命和韋黨之亂後,玄宗皇帝平定天下,勵精圖治,大興生產,治蝗滅災,改革舊弊,經濟文化達到高峰,出現「開元盛世」局面。開元十三年(公元七二五年)玄宗率百官封泰山,封禪儀典和內容均改革一新。前世天子請求天帝保佑長生不老,帝座永存的玉牒秘而不傳,玄宗皇帝日:「朕今為民祈福,無一秘請」,將玉牒書示眾。其玉牒文日:「有唐嗣天子臣某,敢昭告天吳天上帝:天啟李氏,運興土德。高祖太宗,受命立極。高宗升中,六合殷盛。中宗紹複,繼體不定。上帝眷祜,錫臣忠武。底綏內艱,推戴聖父。恭承大寶。十有三年。敬若天意,四海晏然。封祀岱岳,謝成於天。子孫百祿、蒼生受福。」玄宗在岱頂築壇,祀吳天上帝,高祖配祀,封泰山神為「天齊王」,御製《紀泰山銘》勒于大觀峰。翌日、禪於社首祀皇袱。玄宗「取牧馬數萬匹,每色一隊,相間望之如雲錦」(《唐六典》),封禪隊伍浩浩蕩蕩延綿數百里,邊疆少數民族首領也來助祭,聲勢極其浩大。李唐以道祖老子(道教尊神太上老君)為遠祖,以道教為國教。玄宗以「高祖」之神配祀上帝,把祭祖與祭天緊密結起來,是其封禪泰山的一大特點。

  歷代帝王封禪泰山,規模最龐大的數宋真宗趙恒。真宗皇帝崇道,大中祥符九年(公元一〇〇八年)「天書降于泰山」,當時正值澶淵之盟後不久,遼和西夏仍對宋構成嚴重威脅。真宗「厭兵」,「因封禪以鎮服四海,誇示夷狄」。正由於這種特殊的目的,封禪大典極其隆重,規模空前絕後。十月,天子法駕自汴京(今河南開封)出發,由玉輅車載天書前導,僅「天書」儀仗就有一千六百人。自山麓至山頂兩步一人,手持彩帶繡球相間而立。山項高築圓壇,中祀吳天上帝、左列「天書」,太祖、太宗二帝神位配於右,真宗袞冕首祭,禮畢飲福酒。封禪大禮使王旦跪稱:「天賜皇帝太一神策,周而復始,永綏兆人。」皇族大臣亞獻、終獻。三獻禮畢,祝文玉冊裝入玉匣,封入封內。之後,在燎台上生火燔柴,把三牲、帛壁等祭品拋置火中焚燒,酬謝天帝降「天書」之恩。同時山下舉火以示晌應,歡呼雷動。繼而禪地社首山,其儀與登封之禮相同。封禪禮畢,大赦天下:改「乾封」縣為「奉符」縣,泰山頂為「太平頂」;晉加「天齊王」「天齊仁聖帝」;封泰山老母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定降「天書」之日——六月六日為「天貺節」;並大興土木、刻石紀功,在山頂唐摩崖東側刻「功德銘」,詔王旦撰《封祀壇頌》、王欽若撰《社首壇頌》、陳堯叟撰《朝覲壇頌》。王欽若賦《登泰山》頌日:「四顧無雲道路開,黃麾迎從六龍來。三神合祀光千古,萬旅傳呼動九垓。幽鳥似通昆閬信,貞松深隱棟樑材。已知身世非常事,曾到天門十二回。」

  自宋真宗封禪泰山以後,金、元、明、清幾代均未曾封禪,封禪制宣告結束。昔日帝王舉行封禪活動,目的在於維護和鞏固其統治。但在客觀方面,作為國家性宗教活動的封禪,對鞏固泰山作為「天下名山第一」的神山地位,以及促進道教在泰山的傳播,都有深遠的影響。

  東嶽岱廟殿 主宰泰山神

  清人沈德潛朝祀秦山岱廟後賦詩稱讚,云:「悶殿崇東國,唯神配極聞」。詩中的「殿」是指岱廟宋天貺殿,「神」是指泰山神,俗稱東嶽大帝。

  與封禪相比,歷代帝王祭祀泰山神的時間則更長。《五嶽真形圖》云:「乾坤之內五嶽者謂之神」,古人認為它「能出雲為風雨」,又日「民所取財用,故祭之。」唐虞三代以前為壇而祭,周代形成嚴格的祭禮,規定「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嶽視三公……天子日明堂、辟雍」。唐虞、夏后氏五年一巡狩,周十二年一巡狩。

  秦漢以降歷代都曾祭祀泰山,唐玄宗開元十三年(七二六年),封泰山神為「天齊王」,禮秩加三公一等。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一〇〇八年),加號泰山天齊王為「天齊仁聖王」,大中祥符五年,再次加封,號「天齊仁聖帝」。金、元、明、清諸朝皇帝,雖未曾到泰山封禪,但對泰山神的祭祀則一直未間斷。元至元二十八年(一二九一年),元世祖泰山神加封為「泰山天齊大生仁聖帝」,每年一次遣官祭嶽祠,並形成定制。明代立國之初,朱元璋檢束道教,以「神與穹同始,靈鎮一方,其來不知歲月幾何。神之所以靈,人莫能測其職,受命於上天后土,人君何敢預焉,懼不敢加號」為由,去其歷代封號,「特以『東嶽之神』名其山,依時祭神。」清康熙三年(一六八四年),康熙帝登祭泰山,中斷近三百年的帝王致祭泰山活動重新恢復。僅乾隆皇帝就十一次祭祀泰山,其中六次登上岱頂,至今岱頂碧霞祠仍保留著兩通乾隆詩碑。

  道教認為,泰山神是泰山之主宰,有上通天庭、下宰地府的神威。《東嶽大帝本紀》謂「泰山乃天帝之孫,群靈之府,主掌人間貴賤尊卑之數,管十八地獄六案簿笈七十六司,生死修短之權。」民間將他形象化,說泰山神名叫圓常龍,常服青袍,戴蒼碧冠,佩通陽印,統領百神,乘馭青龍。並說夏曆三月二十八日為東嶽大帝聖誕,常於這天舉行隆重的齋醮道場祭祀科儀,以攘災祈福。

  東嶽大帝(泰山神)在山川神中地位極尊,舊時東嶽廟遍及各地。歷代帝王對泰山神的祭禮規格極高。清康熙帝朝拜泰山神時,曾行三跪九叩大禮。乾隆十三年(一七四八年)春二月,乾隆皇帝東巡至泰山首謁泰山神時,曾在岱廟舉行三獻典禮。開始是「迎神」,樂奏「迎神祈豐曲」,乾隆上香三次,行二跪六叩之禮;接著是「初獻」,奏「初獻華豐之曲」,乾隆跪聽祝官宣祈請泰山神保佑帝祚永久、天下太平的祝文,再捧祝版跪放於帛匣內,行三叩頭禮;初獻禮畢,樂奏「亞獻興豐典」,獻爵官將盛有御酒的爵獻於神案上,乾隆再行叩禮;「亞獻」禮畢,樂奏「終獻儀豐曲」,禮官將御賜祭品均陳列於祭案上,乾隆再拜;「終獻」禮畢,樂奏「送神賜豐曲」,乾隆最後行二跪六叩禮,禮官各捧香、帛、饌等祝禮依次送入燎爐內焚燒,供泰山神享用。

  應毅軍 現為著名經濟學家論壇(北京)投融資專家、易學專家,曾任上海海外華人經濟研究會副會長、上海五緣文化研究所副所長、上海易經學會副會長,出過多部經濟類和易學類專著。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