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書治要》360(連載)

  • 来源:中国怡居
  • 关键字:孔子,諸侯,墨子
  • 发布时间:2014-11-05 09:28

  伍、敬慎

  四、鑒戒

  景公問晏子曰:「臨國蒞民,所患何也?」對曰:「所患者三:忠臣不信,一患也;信臣不忠,二患也;君臣異心,三患也。是以明君居上,無忠而不信,無信而不忠者,是故君臣無獄(無獄作同欲),而百姓無恐(恐作怨)也。」(卷三十三 晏子)

  【白話】景公問晏子說:「執掌國政管理人民,最憂慮的是什麼?」晏子回答說:「最憂慮的事有三件:忠於國君的臣子不被信任,這是一患;國君信任的臣子不忠誠於國君,這是二患;國君與臣子不同心,這是三患。所以賢明的國君身居上位,沒有對忠臣不信任的現象,也沒有國君信任的臣子不忠心耿耿的現象,所以國君和臣子同一條心,而百姓也無怨言。」

  子墨子曰:「國有七患。七患者何?城郭溝池不可守,而治宮室,一患也;邊國至境,四鄰莫救,二患也;先盡民力無用之功,賞賜無能之人,三患也;仕者持祿,遊者憂佼(佼作反),君修法討臣,臣懾而不敢咈,四患也;君自以為聖智,而不問事,自以為安強而無守備,五患也;所信者不忠,所忠者不信,六患也;蓄種菽粟,不足以食之,大臣不足以事之,賞賜不能喜,誅罰不能威,七患也。以七患居國,必無社稷;以七患守城,敵至國傾。七患之所當,國必有殃。」(卷三十四 墨子)

  【白話】墨子說:「國家有七種禍患。這七種禍患是什麼呢?內外城池壕溝不足守禦,而去修建宮室,這是第一種禍患;敵兵壓境,四面鄰國都不願來救援,這是第二種禍患;把民力耗盡在無用的事情上,賞賜沒有才能的人,這是第三種禍患;做官的人只求保住俸祿,遊學未仕的人只顧結交朋黨,國君修訂法律以懲治臣下,臣下畏懼君王的威勢卻不敢直言勸諫,這是第四種禍患;國君自以為神聖聰明,而不過問國事,不瞭解下情,自以為安穩而強盛,而不做防禦準備,這是第五種禍患;君主信任的人卻不忠誠,忠於君主的人卻不被信任,這是第六種禍患;積蓄、播種的糧食,不足以養活人民,大臣不足以承擔事務,賞賜不能使人們欣喜,誅罰不能使人們畏懼,這是第七種禍患。治國若存在這七種禍患,必定亡國;守城若存在這七種禍患,敵軍一到就必然會使城池淪陷。七種禍患存在於哪個國家,哪個國家必有災殃。」

  十過:一曰,行小忠,則大忠之賊也。二曰,顧小利,則大利之殘也。三曰,行僻自用,無禮諸侯,則亡身之至也。四曰,不務聽治,而好五音,則窮身之事也。五曰,貪愎喜利,則滅國殺身之本也。六曰,耽於女樂,不顧國政,則亡國之禍也。七曰,離內遠遊,忽於諫士,則危身之道也。八曰,過而不聽於忠臣,而獨行其意,則滅高名,為人笑之始也。九曰,內不量力,外恃諸侯,則削國之患也。十曰,國小無禮,不用諫臣,則絕世之勢也。(卷四十 韓子)

  【白話】十種過錯:一是奉行對私人的小忠,那是對大忠的危害。二是只顧眼前小利,那是對大利的破壞。三是行為乖僻固執己意,對待諸侯不按禮制,就會走向毀滅自己的道路。四是不致力於治理國事,卻沉溺於音樂,那是使自己陷入困窘的事。五是貪婪固執,財迷心竅,那是亡國喪身的禍根。六是沉迷於女色歌舞,不顧國家的政事,就會遭受亡國的災禍。七是離開朝廷到遠方遨遊,忽略臣下的勸諫,那是危害自身的做法。八是做錯了事,不聽從忠臣的忠言,卻一意孤行,那就是敗壞名譽受人譏笑的開端。九是不考量國內的力量,而依賴國外的諸侯,那就是國土被割削的禍患。十是國家弱小,卻顢頇無禮,不採納諫臣的意見,那就有斷絕後嗣的趨勢。

  亡國之主必(必下有自字)驕,必自智,必輕物。(卷三十九 呂氏春秋)

  【白話】亡國的君主,必定是自大驕傲,簡慢賢士;必定是自作聰明,專獨剛愎;必定是輕視事務,無有防範而招致禍患。

  【補充】商務印書館所印《群書治要》,有眉批「必下有自字」,而世界書局二○一一年三月出版的《群書治要》則無。

  故禮煩則不莊,業眾則無功,令苛則不聽,禁多則不行。(卷三十九 呂氏春秋)

  【白話】所以禮節繁瑣則不莊重,事業繁重則績效不彰,政令煩苛則群眾不聽從,禁令過於眾多,則會行不通。

  鳥窮則噣,獸窮則攫,人窮則詐,馬窮則逸。自古及今,未有窮其下而能無危者也。(卷十 孔子家語)

  【白話】鳥被逼到了極點就要啄,獸被逼到了極點就要用爪奪取,人被逼到了極點就要欺詐,馬被逼到了極點就要逃奔。從古至今,沒有見過一個君王逼迫臣民到走投無路,而自身還能沒有危險的。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卷九 論語)

  【白話】孔子說:「君子有三件應該警惕戒備的事:少年時,血氣尚未穩定,應該警戒,不要把精力放縱在色欲上;到壯年時,血氣正旺盛,應該警戒,不要爭強鬥勝,而應以此飽滿的體力精神用於正當的事業;到老年時,血氣已經衰退,應該警戒,不要貪得無厭。」

  古人闔棺之日,然後誄①行,不以前善沒後惡也。(卷二十九 晉書上)

  【白話】古人在蓋棺論定後才寫誄文來哀悼,不用以前的善行掩蓋後來的罪惡。

  【注解】①誄:哀祭文之一種;乃累列死者生時德行、功業,所為之文辭。

  君子有三鑒:鑒乎前,鑒乎人,鑒乎鏡。前惟訓,人惟賢,鏡惟明。(卷四十六 申鑒)

  【白話】君子用三種事物來自我明鑒:明鑒於前事,明鑒於他人,明鑒於銅鏡。以前事為明鑒,可吸取教訓;以他人為明鑒,可求得賢德;以銅鏡為明鑒,可看清自我。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