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歌后,也是“香港的女儿”
- 来源:新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梅艳芳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1-05 12:41
梅艳芳,这个被称为“香港的女儿”的女子,无论是她童年的经历,之后事业的如日中天,还是她的感情生活,最终在舞台上落寞的谢幕,都让人唏嘘和感叹……或许她的一生本身就已经是个传奇,一本值得书写的传奇。
还原一个真实的梅艳芳
梅艳芳的名字,估计没有几个人没有听过。
不少人指出,梅艳芳的形象、音乐与电影的代表性,标志了香港一个不可再现的精彩时代,是港式流行文化及香港人身份认同不可或缺的部分。这对于内地读者了解香港文化大有裨益。十年以来,从坊间、传媒到学术界对梅艳芳的讨论,早已超出对一个已故巨星的纯粹怀念。本书在怀念之余重新审视梅艳芳,试图还原一个真实的梅艳芳。
这本《最后的蔓珠沙华》访问了曾跟梅艳芳合作的代表性导演及演员,包括黎小田、伦永亮、关锦鹏、许鞍华、杜琪峰、许冠文、许志安、郑裕玲等,谈论梅艳芳的演技、角色、专业精神,他们跟梅艳芳的合作经验,及其在香港电影中的代表性等。另外,本书邀请不同领域的学者及评论人撰稿:由不同作者从不同角度讨论梅艳芳,例如从性别政治、流行文化、明星研究、身份认同及香港电影发展等不同议题切入。随书收录梅艳芳逝世当年,各届人士纷纷撰文悼念,道出她对整个影坛、歌坛及社会的影响与价值,此书重新收录当中部份文章,当中包括张五常、李碧华、陶杰、张敏仪、吴霭仪、黄霑等人的文章。
编者李展鹏这样说
香港曾经出过不少巨星,但不是所有巨星都留下一种精神。细读梅艳芳的故事,你会发现“梅艳芳精神”是怎样一回事。这种精神,是专业态度,是对公义的执著,是对朋友的爱护,是对世界的慈悲。她的故事展示了香港这城市的某些良好特质:兼容并蓄、大胆创新、精益求精、热心公益、是非分明。
我从她身上看到那个曾经精彩的香港,那个迸发过许多火花的香港。一个人,反映了一座城市。在今天这个浮光掠影的互联网时代,社会讲求“潮”与“In”(流行),资讯更新的速度史无前例地快,我们遗忘的速度也是如此。
种种原因,造成了她跟内地观众的既近且远,以致有所误解。曾有电影界人士表示很佩服梅艳芳,因为她当年为了表演而肯穿上奇怪服饰。这位朋友应该没受过八十年代从美国的麦当娜到英国的David Bowie(戴维·鲍伊)的文化潮流洗礼,不知道梅艳芳当年的形象是一种潮流表征,而不是什么为事业牺牲。这本书的面世,希望可以填补内地朋友对于梅艳芳以至她所代表的香港文化的不了解或一知半解。每种文化背后都有它的脉络,而影响力曾经遍及世界的香港流行文化,亦不可能单凭一首歌一张照片去判断,而要了解其背后的故事。
各方推荐:
她作为女性的主动、对生命的执着,以及她善于表现自己的特性,都被视为可以代表香港。的确,如果香港有更多梅艳芳的特质,香港故事会更多元,而世界亦会更加好。重拾她的故事,就是了解香港流行文化世界,亦是了解香港故事。
——港大社会系教授 吴俊雄
梅艳芳是一个传奇,一定要流传下去。不过,她成长于六十年代的香港,现在的年轻人或许很难明白那代人的价值观。如果我们再讲阿梅如何刻苦,对现在的人是没意义的,这些事是要有经历过艰苦的一代人才会明白。所以,换一个角度,梅艳芳被传颂的应该是她的魅力。如果把梅艳芳的人生分开走红前后两个阶段,前面刻苦的部分要讲,走红后的阶段亦很重要。我们要强调,她是当年的Lady GaGa,香港有个梅艳芳在八九十年代已经做了Lady GaGa的事情,当时已经那么前卫了。
——关锦鹏
文|本报记者 罗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