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国”的经济逻辑

  • 来源:英才
  • 关键字:治国,经济,逻辑
  • 发布时间:2014-11-07 09:27

  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为十八届四中全会的重大议题,潜藏着怎样的经济逻辑?

  三十多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最重要的一个保障就是法治建设。过往的法治建设不可谓不丰茂,但依法治国的方略仍是未来中国前行的基石。在改革进入深水区、社会全面转型、经济发展正在承受下行压力的当下,“法治”史无前例的成为四中全会的关键词,意味着政府对于国家的系统治理,对于经济的发展引导,并非要继续人格化,而是将法治基础作为进一步释放成长潜力的依据。

  改革开放初期,在解放生产力的过程中,“能人经济”一度成为驱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坚力量。然而,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的社会阶层也由分化正逐渐走向固化,尤其是权贵阶层的日益固化,正在挤压着中国社会长久发展的根基。

  一个突出的佐证便是中国富人的移民潮正愈演愈烈。究其根本原因,无非是对未来没有信心和不确定,对自身所处的环境缺乏安全感。

  为何要用“深水区”来形容当前改革所面临的困境?社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难题的难点又在哪?其实就是因为来自利益集团、权贵阶层所形成的错综复杂的利益格局,如同血管里积弊已久的血栓一样。若不能去除这层桎梏,很难相信中国经济会重新踏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依法治国”的经济逻辑正是在于还市场经济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环境,在厘清权力与利益边界的同时,将价值交换和资源配置的过程规范化、透明化,从而大大降低全社会的运营成本,提升发展效率。

  《英才》近两期所做的两篇封面报道,一个是处于改革风口浪尖的国有企业代表——中石化,另一个是正在努力挣脱发展瓶颈的民营企业代表——新奥集团。中石化敢于突围改革,抛出千亿资产向社会公开引资混改;新奥集团在传统业务上积累了大量财富后,敢于突围转型,掷下重注布局互联网能源。傅成玉和王玉锁们,无不是因为他们对大趋势的笃定和大环境的自信。

  其实,无论是对于民营经济的开拓创新还是国有经济的改革推进,“依法治国”会消弭制度层面的不确定,成为盘活社会经济资源和解决改革敏感问题的安全抓手。

  最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下调了中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速预期,但却特别强调,放缓也是“一种健康的发展”。虽然短期来看,中国经济的明显下行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但我们必须看到政府反腐制度化的决心并没有任何的动摇。因为,营造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要比刺激经济增长更为重要。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