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过热已是既成事实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经济,过热,事实
  • 发布时间:2010-05-24 15:14
  当前国内资产泡沫不断升级,经济过热已是事实,中国需当机立断,坚决地紧缩货币,抬升长期利率水平。

  采写|《小康·财智》记者 刘彦华

  >>刘煜辉: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

  中国今年第一季度GDP增长了11.9%,市场开始担心中国经济是否存在经济过热风险。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在接受《小康·财智》记者采访时表示:“经济过热已是既成事实,而非潜在风险。”

  过热迹象明显

  当前经济是否出现过热或偏热情况?按照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的说法,一季度GDP同比增长11.9%,看上去很高,但主要是因为基数较低,这个数字在去年一季度仅为6.2%,如果将这两个季度的增长率加起来再一平均,实际上今年一季度增长只有9%左右,并没有超过潜在经济增长率,国民经济回升的好势头进一步发展,开局良好。

  然而,这个解释并未说服刘煜辉,“11.9%GDP增长当然不能等同于经济过热,但是不只是同比增速过高,一季度经济增长环比年化后也很高,接近10%,这个速度也明显超出经济学界公认的中国经济潜在增长水平,经济已经出现明显的趋热迹象。”

  “不只是GDP指标,事实上,从多种迹象都可以判断出当前经济已经处于明显过热状态。”刘煜辉随即向记者一一列举。第一,经济增长速度明显超过潜在增长水平,产出缺口已经翻正,并且仍在不断扩大。据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同工业潜在产出相比,3月份工业增加值产出缺口为3.06%,为199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工业增加值产出缺口已连续7个月扩大。而据经验表明,产出缺口超过2%以上时,就可能出现经济过热。第二,企业的存货投资大幅增长,继2004年5月后我国对外贸易再次出现单月的逆差,而2004年4月份出现贸易逆差的时候正是中国经济过热的阶段,当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严厉的宏观调控措施,抑制经济过热增长。第三,官方公布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自去年10月份开始,除今年2月份略有波动外,基本上都保持在55%以上,其中购进价格指数升幅较大,也预示着企业生产成本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

  “另外,从个别行业高达30%的民间拆借利率和沿海内地同时出现用工紧张的情况上也能看出经济过热的迹象。”刘煜辉表示。

  通胀事实与数据严重脱节

  经济过热风险的上升是通货膨胀压力的主要来源。虽然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一季度CPI同比上涨2.2%,PPI同比上涨5.2%,低于市场预期,但是刘煜辉认为,这两个物价指标已经与实际中的通胀水平出现了很大的脱节。事实上,中国的通胀预期已经比较严重了。

  究其原因,刘煜辉分析认为,两者之间的误差与统计体系的缺陷有着很大关系。此次国家统计局通报的八大类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依然是四涨四跌,但刘煜辉指出,当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门槛后,中国家庭的需求重心早已不在吃饭、穿衣、汽车、手机,与中国家庭最紧密相关的需求变为了住房、医疗、教育,甚至还有更高层次要求。

  “当不少城市的房屋租售比离谱地达到1:500乃至1:600时,租金依然被生硬地当成房价的‘虚拟租金‘的影子在CPI中加以体现,是否还有意义?”

  在刘煜辉看来,与CPI、PPI两指标相比,GDP平减指数和央行公布的企业商品价格指数能够更真实地反映整体物价水平的变化。据了解,一季度GDP平减指数已达5.4%,而央行公布的3月份企业商品价格指数也达到了5.2%。

  “目前,我们还无法预判中国经济通胀预期是否会灵验。但最近十年,中国滞后6个月的M1(狭义货币供应量)增速与当期CPI被发现具有高度的同步性。2009年11月末,M1增速为34.6%,M2(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为29.7%,未来6个月的物价会怎样?2009年M2超过名义GDP增长近20个百分点的所谓过剩流动性,总得找个地方拱出来。我们看得真切的是,中国资产泡沫已经升了级。”刘煜辉称。

  “我不知道资产泡沫会否向物价传导。我所受的经济学训练告诉我,服务性价格最大的成本是地价。‘货币超发-房价上涨-物价上涨‘的逻辑在中国从来就是通的。土地和房产涨起来,城镇的生活成本、商务成本就上去了,工资就开始被倒逼着涨。而务工成本上涨意味着务农的机会成本上涨,反过来又会牵引农产品上涨。这可能是政府最担心的货币向CPI传递的通道。”

  中国CPI的高度过去一直处于产出缺口和过量货币的PK之中,一旦产出缺口被抹平,对通胀再无牵制作用,过度的货币供应将导致通胀率快速上升。刘煜辉表示,实证研究表明,一旦“产出缺口”转正并超出潜在产出的1%至2%,中国的通胀率将可能达到4%至5%,处于央行“容忍区间”的上限。而现实是,现在产出缺口已经翻正,而当前中国金融系统内存在的过量货币也已经达到了历史的峰值,这有可能导致通胀在未来的几个季度内难以控制。

  加息迫在眉睫

  “现在已没有别的办法可想,就是应该坚决地收紧货币,抬升长期利率水平。”刘煜辉说。

  今年年初以来,货币政策一直在逐步收紧,尤其是近期央行为收紧过剩的流动性动作频频,不仅每周发行一期1年期央票,还重启了3年期央票的发行,近日更是宣布第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央行的这些措施当然是为了收紧流动性,但是目前的货币政策还是松。”刘煜辉分析指出,央行的数据显示,一季度新增信贷规模为2.6万亿,再加上通过信托、理财、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方式放出的资金规模应该在3万亿以上。“而且这与2009年的情况还不一样,这次放出的都是‘干货‘,中长期贷款占比高达80%~90%,而2009年同期一半以上是‘虚‘的票据融资。”

  对于人们对加息可能导致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热钱流入的担忧,刘煜辉表示无法理解。在他看来,紧缩货币与人民币升值的关系逻辑上并不构成同向,事实恰恰相反,两者逻辑反向,越紧缩,越是减轻升值压力。而且也没有数据证明,中国的紧缩政策导致热钱涌入,分析自2005年以来不可解释的外汇储备的部分变动情况,中国明确的热钱涌入只有2007年四季度到2008年上半年那一段。而那是由于2007年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明确提出要以升值来作为抑制通货膨胀的主要工具,等于向全球资金发出了“快快向中国搬钱”的邀请函。

  “现在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将存款利率迅速恢复到危机前甚至更高的(4%~4.5%)水平,可惜这样的可能性太小了。央行除了数量控制外,价格也就是加息的问题却始终按兵不动,这与我们的经济体制有很大关系。”刘煜辉感叹道。

  对此,刘煜辉做了进一步阐述,现在人们都很坚信这样一个假设,即未来中国如果仍将以过去的速度继续增长,一切都不会出问题。这一假设让更多的投资变得合理,从而刺激增长,进而带来更多的投资。经济学上的“路径依赖”于是发生。投资规模越大,我们就越是不敢从经济增长的高速列车上下车。因为如果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低于8%,灾难可能就会发生。大部分新建的基础设施将会毫无用处。过剩的产能将在很多行业存在很多年。房地产泡沫将会破裂,而银行系统将面临大规模坏账。

  “我不知道中国有没有可能主动将经济增速减到8%以下,我只能说,现在还不晚。我们可以先把速度减下来,再行结构性改革来收拾残局。代价肯定是要付出的,没有天上掉馅饼的事情。”刘煜辉说。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