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皇城养生之旅

  • 来源:中国旅游
  • 关键字:北京,皇城,养生
  • 发布时间:2014-12-08 12:29

  天寒地冻、万物蛰伏的冬季,正是养生进补的大好时机,正所谓「秋收冬藏」、「冬令一进补,春天可打虎」。这个冬季,我们不妨藏身皇城根下的北京城,寻访那些流落在民间的御医传人、品尝皇家用过的药膳、茶饮、体验流传千年的中医养生方。最重要的是,将中医的「和」文化带回家,只要内外平和了,自能做个健康快乐人。

  走进中医名人堂

  与短短几百年历史的现代西方医学相比,中国传统中医从远古时期的「一根针,一柱灸,一碗汤」开始,至两千年前已形成严密的理论体系,并维持着世界上近四分之一人口的繁衍、生存、发展,成为世界上唯一几千年从未中断失传,一直传承至今的古代医学。在这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闪烁着这些响亮的名字和一部部恢弘巨着。

  远古 砭石、骨针

  华夏民族的祖先在进化中发现了火并用火来治病,成为灸法的起源;在使用石器的过程中发现了砭石并发展为石针、骨针,成为针法的起源;在进食动植物过程中发现其治病的功能,成为汤药的起源。

  尝百草 神农

  《史记·补三皇本纪》记载道:「神农氏作蜡祭,以赭鞭鞭草木,尝百草,始有医药。」西汉初年的《淮南子》也有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

  针灸之祖 黄帝

  传说为中原各族共同的祖先,曾和岐伯讨论医学。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就是假托黄帝之名所做。因内经中纪录了许多关于针灸的方法、理论,所以黄帝被后人尊为针灸之祖。

  春秋战国 《黄帝内经》

  大约成书于战国或西汉时期,是远古时代中国人在医学和养生方面的智慧结晶,堪称中国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第一部养生宝典和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与《伏羲八卦》、《神农本草经》并称为「上古三坟」。

  脉学创始人 扁鹊

  原名秦越人,约生活于公元前5世纪。他精于诊断,尤以望诊和切脉着称。他为齐桓公望诊、让昏死的虢国太子死而复生等故事最为中医人士津津乐道。《史记》有载:「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

  汉 外科之祖 华佗

  东汉著名医学家(约145-208年),精于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尤以外科着称,首创酒服「麻沸散」施行腹部手术,被称为外科之祖。他还模仿虎、鹿、猿、熊、鸟的活动姿态,编创一套「五禽戏」,开创了中国保健体操的先例。《三国演义》中,还有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的描述。

  汉 医圣 张仲景

  东汉杰出医学家(约150-219年),他目睹当时疾疫流行,死亡惨重的景象,「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着《伤寒杂病论》一书,确立了中医学辩证施治的医疗原则,被后世誉为「医圣」。

  汉 《神农本草经》

  大约成书于秦汉时期,假托神农氏所着,真实作者不详,为中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着。全书载药物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上、中、下三品,是中国中草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

  魏晋 预防医学的介导者 葛洪

  东晋人(261-341年),道教代表人物之一,也是著名的医药学家和炼丹家,他的养生着作《抱朴子》是唐朝很多追求长生不老皇帝们的枕边读物。他的另一本着作《肘后备急方》,有世界上关于天花症候和诊治的最早记载。

  唐 药王 孙思邈

  唐朝人(541或581-682年),崇尚养生,并身体力行,年过百岁而视听不衰。他医术精湛,边行医,边采药,被唐太宗李世民封为「药王」,着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

  宋 儿科之祖 钱乙

  北宋著名的儿科学家(1032-1113年),着有《小儿药证直诀》三卷。对小儿生理、病理、辩证施治和制方用药等颇有创见,比欧洲最早出版的儿科着作早300年,为中国现存第一本以原本形式保存下来的儿科学专书,被《四库全书》称为「幼科之鼻祖」。

  宋 法医之祖 宋慈

  南宋著名法医学家(1186-1249),他所着的《洗冤集录》,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专着,为元、明、清三朝刑、法官必读之书,更被译成法、英、荷等多种文字。该书比西方同类着作早350多年,堪称世界法医学鼻祖。

  明 药圣 李时珍

  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1518-1593年),他长期上山采药,深入民间,参考历代医书800余种,历经27年,着成有「东方药物巨典」之称的《本草纲目》,全书集录药物1,892种,李时珍因而被人们尊称为「药圣」。

  清 《医宗金鉴》总修官 吴谦

  清初三大医家之一(1689-1748年),乾隆时为太医院院判,作为御医,他经常随侍皇帝身边。后来受命编撰御制钦定的综合性医书《医宗金鉴》,全书共90卷,为宫廷医家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综合性中医医书最完善又最简要之作。

  破解术数养生密码

  中医传统养生理论认为,人生于天地之间,应顺天应时,与自然和谐统一,正所谓「人身小宇宙,天地大人身」,只有顺应了天地四时的变化,「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才能真正破解中医养生密码,与大自然对话,与自己的身体对话,拥抱一个健康、快乐的人生。

  天人合一,形神合一

  人与外界环境是一个整体、人体本身具有统一性。

  法于阴阳二

  医、易同源,中医将易经的阴阳学说应用到人体,以外部为阳,内部为阴;六腑为阳,五脏为阴;气为阳,血、津液为阴;强壮为阳、虚弱为阴;热为阳,寒为阴……以此来解释人体此消彼长、动态平衡的生理特征。

  四时春、夏、秋、冬

  五行五脏、五味、五色、五音

  中国古代哲学以木、火、土、金、水等五类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的规律来认识、解释自然,中医将其应用到人体,解释脏腑组织器官间的运动变化规律,每种物质对应一个脏器,并延伸到五味、五色、五音等各个方面

  木:肝;酸;绿;角,笛等竹木乐器;春(农历一至三月)

  火:心;苦;红;徵,二胡、马头琴等弦乐;夏(农历四至五月)

  土:脾;甘;黄;宫,鼓乐;长夏(农历六月)

  金:肺;辛;白;商,锣、钟之类金属乐;秋(农历七至九月)

  水:肾;咸;黑;羽,古琴、古筝之类乐器;冬(农历十至十二月)

  男八女七

  认识身体的生长周期,是养生的基础和前提。《黄帝内经》认为,男女成长周期不同,男性成长周期为八,每八年有一次生长变化;女性的成长周期则为七,每七年有一次大的变化

  女 :

  7 肾气开始充实

  14 肾气足,有了例假

  21 肾气平和、均衡生育最佳年龄

  28 筋骨强盛,面容衰,头发落

  35 肾气不足

  42 头发逐渐变白不能生育

  49 任脉虚

  56 衰老加快

  男

  8 肾气开始充实

  16 肾气足,可生殖

  24 肾气平和、均衡肌肉健壮

  32 筋骨强盛,头发脱落

  40 肾气开始衰落,三阳经气衰微

  48 头面部的精气不足

  56 乾气衰微,没有生殖能力

  64 牙齿、头发脱落

  人分九种

  亿万苍生,体质不同,养生的方法自然千差万别。中医将人分为9种不同的体质类型,包括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对于不同体质的人,养生的方法也各异,这正是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同病异治的最大特色。

  百岁人生不是梦 256岁的李庆元真有其人吗

  香港政府统计处资料显示,截至2013年,香港女性的平均寿命为86.7岁,男性的平均寿命是81.1岁,皆位居世界首位。不过,这两项世界冠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中国最古老的养生经典《黄帝内经》认为,人类的寿限为「百岁」。《尚书》中也提到:「一曰寿,一百二十岁也」。而且,人不仅可以活到一百二十岁,《黄帝内经》认为,这个最高上寿还可以突破,即所谓的「天寿过度」。

  维基百科资料表明,清朝时有位中草药专家及气功大师李庆远更活了256岁,据说他娶了23位妻子,养育了180位子女。1933年5月15日的美国《时代杂志》还有一篇名为《龟雀狗》(Tortoise-Pigeon-Dog)的文章专门报道了他的故事及长寿秘诀:「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坐如龟,行如雀,睡如狗」。李庆远是否真的活了256岁已然难以考证,不过,只要我们从现在做起,至少《黄帝内经》中所说的百岁的人生不是梦,近有刚刚仙游的六叔邵逸夫(107岁),远有唐代大医家孙思邈(102岁),都是现实版的百岁老人。

  医生

  【坐堂医】

  在北京,很多药店或中医馆都以「堂」相称。据考证,这个「堂」字,源自东汉末年的医圣张仲景。张仲景任长沙太守期间,正值疫病流行,许多贫苦百姓慕名前来求医。他完全没有官老爷作风,总是热情接待、细心诊治。刚开始处理完公务后,在后堂或自己家中给人治病,后来来的人多了,干脆把诊所搬到大堂,公开坐堂应诊,首创了名医坐大堂的先例,成为千年佳话。之后,人们便把坐在药店治病的医生统称为「坐堂医」。

  【走方郎中】

  指游走江湖的民间医生,亦称「铃医」、「走乡医」、「串医」或「走乡药郎」,主要以摇铃招徕病家,因而得名。在古代,铃医终年奔波行走于山野村庄之间,为最基层的医务工作者。扁鹊、华佗等名医都是铃医。铃医手中的铜环铃铛名叫「虎撑」或「虎衔」。此外,古代的行医标志还有扁鹊针和葫芦。扁鹊针是一个由喜鹊鸟和一根针组成的独特造型,预计为战国时期的行医标志;葫芦则由于其轻便,古代的医生常把它斜背在背上,用来装盛药物,是古代最早的「药箱」。

  【太医】

  太医是古代替皇家服务的医生,包括御医、吏目、院士、医生等(御医为第一等级),在西汉已有记载。太医为皇帝诊病时,需开列本方的药性和治疗大法,医官、太监署名后,进呈皇帝阅览。煎药时,太医院官与太医一同监视。煎好后,分别倒入两杯。一杯由主治医官先尝,再由院判、太监依次饮尝,另一杯请皇帝服用。汉唐以来,太医被杀的情况屡有记载,华佗即被曹操所杀。唐懿宗时,同昌公主患重病,皇帝急令太医医治,仍未能挽救其生命。两名太医随后被处死,两家的三百余口亲属,也被交京兆尹(首都的市长)治罪。

  中医别称

  【岐黄】

  岐黄可不是一味中草药,黄指黄帝,姓姬,号轩辕氏,传说为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岐指岐伯,传说中的医家,是黄帝的臣子。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假托为黄帝与岐伯所做,因此后世将中医学称为「岐黄」或「岐黄之术」。

  【杏林】

  三国时有位与华佗、张仲景齐名的医生叫董奉,他给人治病从不收钱,只要求治愈者在他的房前栽杏树作为纪念。几年后,种下的杏树蔚然成林,他又用成熟的杏换来稻谷救济贫民百姓,后世因而常用「杏林春满」、「誉满杏林」称颂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医生,用杏林指代中医界。

  【悬壶】

  传说汉代有个叫费长房的人,在街市上看到一个老翁(壶翁)在卖药,旁边的竹杖上挂着一只大葫芦。每到散市关门后,老翁就跳入葫芦里。后来,费长房就拜老翁为师,学习医术,从此能医百病。后世便用「悬壶」来代称行医,葫芦也成了中医的标志,也就有了后来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之说。

  不可不知的中医养生典故

  四美大誉

  【苍生大医】

  唐代药王孙思邈少时因病学医,不但对医学有较深的研究,而且医德高尚,堪称医界模范。他主张:「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怨亲善友,华夷智愚,普通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勿避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行迹之心,如此可成苍生大医。」后人便将医德高尚的医生尊称为「苍生大医」。

  【再世华佗】

  华佗是东汉著名医家,施针用药简而有效,行医各地,声名颇着。一次出诊的途中,华佗碰到有人家出殡,他看见棺材缝里流出来的血颜色鲜红,凭着医生的本能,他认为病人尚未死亡,决定立即开棺救人。经过抢救,终于救活了尚未死亡的休克产妇,遂被人们誉为「神医」。后人便用「再世华佗」来赞扬医生医术高明。

  【誉满杏林】

  见中医别称之杏林。

  【橘井泉香】

  传说西汉时湖南有位叫苏耽的道人,身怀绝技,他得道升仙前,嘱咐母亲,明年将有瘟疫流行,到时可用庭中井水与橘叶治疗。第二年果然发生瘟疫,他的母亲便遵照苏耽的嘱咐,用橘叶泡井水施救众人,救活百姓无数,一时传为佳话。后人便以「橘井泉香」称颂救人功绩,医者也常将其刻于匾上以明志。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