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来征战几人回 祁连山的故事

  • 来源:中国旅游
  • 关键字:征战,匈奴,霍去病
  • 发布时间:2014-12-08 14:10

  黄河以西,一条狭长地带,人们称它为河西走廊,一座山将它分隔,南面为青藏高原,北面是大漠戈壁。这座大山叫祁连山,而伴随着它蜿蜒西行的除了断断续续的万里长城,就是鼎鼎大名的丝绸之路了,当然还有今天的兰(州)新(疆)铁路和公路。

  祁连山横亘长天,雄奇、冷峻、苍凉、深邃,像似一位饱经风霜又卓然不群的隐忍智者,漠然而冷傲,默默承受着发生在它身上的一切或悲怆难述或气贯长虹的故事,无视天荒地老,静静地看着山下的人们或世间的一切,舔舐着不断流血的伤口……

  1,000多公里长的河西走廊,傍着同样长度的祁连山,由东向西,祁连山流出的每一条雪水河,都浸润出一片片绿洲,串出一张张村网,然后扩张为城市,使得丝绸之路得以贯通,中西文化得以交流。直到今天,它仍然是中国内地通往西北边陲的唯一通道。

  匈奴与张骞

  晨曦的第一缕霞光照射在河西大地上时,呼吸着王瀚曾经呼吸过的空气,我走上了王瀚曾经走过的河西走廊。

  可以说整个河西走廊是世界上最大的古战场之一,破落古城的残垣断壁紧依黄土夯筑的长城与烽火台,兀立在白雪覆盖的山坡上,旷野上的芨芨草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神奇的海市,飘渺的蜃楼,彷佛一种无言的诉说。

  「祁连」是匈奴语「天」的意思,说到祁连山,就不得不说到匈奴。「亡我祁连山,令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自西汉始,祁连山一直为匈奴所掌控,这首匈奴哀歌所描述的就是祁连山冷龙岭下的大马营草原和焉支山。2千多年来,这里一直是盛产宝马良驹的地方,从冷兵器时代至近代,一直是中国最大的军马基地。直到今天,2千多平方公里的马场,仍然算得上世界级的良马基地。

  博大的山野、无际的草场、祁连的长云,曾在这里俯视千秋,遥想两千年前的大马营草原,狼烟四起,旌旗猎猎,战马排山倒海,旷野烟尘万丈。

  从西汉至现代,就在这祁连山下,汉明长城边上,西域的游牧民族如匈奴、小月氏、骊靬、突厥、吐蕃、鲜卑、回鹘、柔然、党项人等与历朝历代的汉人发生了无数次的战争,硝烟一直延续到近代,在河西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印记。

  飘忽的烟云,流向遥远的天边……

  匈奴的强大,动摇大汉的基业,寝食难安的汉武帝派出了张骞,意欲联合西域诸国来打击匈奴。然而,张骞出师不利,刚到祁连山就被匈奴捕获,一押就是十几年,后虽辗转逃脱,也是无功而返,去时随从过百,归时孑然一身。

  万物兴衰,秦时明月汉时关,都是无奈的,一座祁连山,上下连接中原与西域,左右紧握羌塘与漠北,这里有最美的草原,这里有精壮的马匹,兵强马壮的匈奴人,成为汉王朝的眼中钉肉中刺。

  霍去病西征

  张骞出使虽无战果,却带来了详实的情报。

  公元前123年,张骞又作为向导,随卫青、霍去病来到河西走廊,与匈奴数次交战,率800骑兵,灭匈奴2,000人,大胜而归。

  汉朝真正收复河西是在公元前121年,年仅19岁的骠骑将军霍去病,率精骑1万人,第二次来到祁连山攻打匈奴。

  年少气盛的霍去病,「励五国,转战六日,过焉支山(又名胭脂山,今大黄山,山中盛产红蓝花,其汁液可当胭脂描眉涂唇用)千余里,合短兵,鏖皋兰山,杀折兰王、斩卢侯王……」势如破竹。

  霍去病第二次出征,平定了长城西北,共歼敌十余万,斩断了匈奴的右臂,消除了中原王朝的心头之患。遂设立了酒泉、张掖、敦煌、武威四郡,统称河西四郡,加强了对西北的统治。

  如果说张骞初使西域毫无建树,那么二使西域,应该说开通了早期的丝绸之路,使祁连山一带成为中西文化、经贸、军事交流的重地。

  千百年来的历次战争,忠魂与冤鬼都留在了这里,每到了傍晚时分,山野间磷火闪闪,一团团的淡兰色的火苗,倏忽飘来,倏忽飘去,当地人说,那是万千冤魂在游荡。月黑风高仍能听到战马的嘶鸣,剑戟的撞击,还说那是汉军与匈奴仍在撕杀……

  隋炀帝西行

  汉代平定河西走廊后,丝绸之路逐渐兴盛,中西经贸、文化交流日渐繁盛发达。三国两晋南北朝,都在河西走廊上演了无数悲喜剧,历史的车轮进入隋代后,遇到了一个好大喜功的皇帝隋炀帝。

  隋大业五年(609年),隋炀帝西巡青海与河西,穿越整个祁连山,历时半年之久,他也是中国古代史上唯一到过西北的皇帝。汉唐以来,十数个王朝建都长安,西北边陲的安定,不但危及大汉疆业,更危及京都的安危。清代史地学家顾祖禹云:「欲保秦陇,必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自南北朝以来,由于突三厥、吐谷浑等部的骚扰,令西北边陲很不安定,尤其是吐谷浑在青海大部、南疆、甘南等地「东西三千里,南北千余里」,「西方多被其害」。隋炀帝的老子文帝早就对吐谷浑恨之入骨,曾命凉州刺史发兵,深入其境「杀男女万余口」。但吐谷浑仍骚扰不断。于是隋炀帝决定御驾亲征吐谷浑。

  609年,隋炀帝率大军数万,浩浩荡荡从长安(今西安)出发,经陇西到青海,大败吐谷浑于雪山脚下,一举降服男女10万余口,得畜30万头,然后横穿祁连山,经大斗拔谷(今称扁都口)到河西走廊的张掖。此行的目的并非游山玩水,但隋炀帝不知西北有谚语:六月天冻死不防之人。在海拔3,000多米的扁都口,竟然遭遇夏日暴风雪,「士卒冻死者大半,后宫妃主狼狈相失」。想那连绵不断的大队人马、辎重车辆、嫔妃宫女,行走在崎岖的山野高原,该是多么狼狈,但这仍未挡住隋炀帝西巡的脚步。

  隋炀帝到达张掖后,西域27国君主使臣纷纷朝见,表示顺服,隋炀帝为炫耀国富民强,命凉州(武威)、甘州(张掖)的官员商贾、男女百姓皆盛装前往扁都口迎驾,焉支山下旌旗招展,歌舞喧噪。「千人帐」大宴群臣,外商皆可免费食宿。此次盛会史称:「万国博览会」。

  玄奘西行与西游记

  就在隋炀帝西巡的前九年(600年),在长安以东的洛阳陈河村,一县令人家喜得贵子,他就是后来的玄奘。618年,玄奘得知印度有个叫「那烂陀」(Nalanda)的地方,是研究佛法的最高学府,很想前往。然而,彼时的大唐王朝禁止百姓出境,只因北方突厥人南下,威胁到长安,玄奘出行被拒。直到627年,玄奘混杂于难民中离开长安,一路向西,沿古丝绸之路,一个月后来到了位于祁连山东端的凉州(今武威),此时大唐和突厥的战争一触即发,凉州城戒备森严,任何人不得西行。幸好有佛教领袖的协助,玄奘悄悄离开凉州,沿祁连山西行好不容易到达瓜州(原安西县)。

  踽踽独行的玄奘,根本不似小说《西游记》所描述的那样,所到之处,但凡报上大名:贫僧乃东土大唐法师是也,皆会受到夹道欢迎乃至官府接待。

  谁知瓜州的气氛比凉州更为紧张,这是大唐西域边疆最后的一个军事重镇。多年以来,除了法显,前往印度的僧人大多死在路上。危难之际,玄奘来到当地的塔尔寺礼拜佛祖,一个叫石盘陀的胡人表示,愿意受戒当他的徒弟,并协助他逃出瓜州。这是玄奘的第一个徒弟。500年后,在榆林窟的壁画上出现了玄奘西天取经路上,后面有个猢狲模样者牵马。

  又过了300年,《西游记》问世,小说中描写玄奘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很多故事与场景都与祁连山和河西走廊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人说,《西游记》中的通天河,就是祁连山中的大通河。西凉国就是今天的武威一带,就连描写妖怪出现的天昏地暗、飞沙走石,也极似河西走廊的沙尘暴。

  看来作者吴承恩,是到过祁连山和河西走廊的。许多气候、地理、民俗、民族的特征,都有祁连山的印记。吴承恩虽然无法去印度考察玄奘的取经之路,但走遍祁连山却是有可能的,沿途所见所闻所遇,也就成了小说中的场景。

  西路军北上

  祁连山下矗立的一座座长城烽火台和古城池,意味这条古丝绸之路上,曾经有过的金声玉振和金戈铁马。然而,在吴承恩走后的300多年里。祁连山下再度燃起烽火狼烟。

  距今78年前的那个冬天,一支由3个军团组成的红军队伍西渡黄河,组成西路军,在冰天雪地的河西走廊与西北军阀马步芳的军队展开了80多场殊死博斗,5个月后消失在祁连山。

  被俘者或被挖出心肝炒菜下酒,或被活埋抛尸荒野,老人们说,那时祁连山的狼吃人吃得眼睛都红了。这一段尘封已久且讳莫如深的历史,究竟有怎样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那落入虎口的千多名年轻的红军女战士遭遇了怎样的恶运?

  靖远黄河岸边,一块巨石上刻《虎豹口》三个字,1936年10月24日晚上,大概也是这样吧,据说那时的黄河水是现在的5倍,红军战士或驾船或乘门板制作的筏子,冒枪林弹雨居然冲向了对岸。

  西路军在进入河西走廊后,由最初的2万多人,到甘肃新疆交界的星星峡时只剩400余人。

  发生了这么多场激烈的战事,死伤了那么多年轻的生命,寂静的荒原上了无痕迹,惨痛的历史悲歌真的被这旷野上的西北风吹散了吗?

  距武威四十里的陈家烧坊,1936年11月22日西路军在此有艰苦的一战,死伤的西路军与马家军多达3,000多人。令人惊奇的是战斗遗址还在,从那墙壁上的无数的枪眼弹痕,能清晰地看出那场战斗的悲壮与激烈,那一眼眼弹孔像似一个个黑洞洞的眼睛望着你。

  陈家烧坊的战斗就是李先念指挥的,他当时是西路军的政委,住在四十里堡祖师宫的破庙里,李先念作过指挥部的大殿叫娘娘殿,有个供桌和小柜子,一位70岁的老奶奶,不停地念叨:李先念的桌子啊。

  河西的山水依旧,风沙依旧。断断续续的边墙愈显瘦削,一边的山头覆盖白雪,一边的荒山寸草不生。河西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河西,走廊到底承载了多少历史的沉淀,又上演过几多战乱的悲剧?

  那些被俘的年轻红军女战士不仅是士兵,她们还是女人,并且落在了以残害俘虏而臭名昭着的马家军手里,等待她们的将是甚么?

  1994年,有7个幸存的西路军女兵在逃离开河西60年之后,为甚么一看到那山口,那战场,便齐刷刷地扑倒在小石碑前,撕心裂肺地痛哭起来。李文英更是抱石碑颤栗无言,一排枪声划过梨园口寂静的天空,向死者致哀……

  1937年1月,红九军、三十军及高台血战后幸存下来的部分西路军战士,撤离到临泽倪家营子一带,西路军就以40多个土围子墩台为掩体,来阻截马家军。13,000西路军每人仅有几发子弹,面对的是7万多劲敌,并有战斗力极强的骑兵。他们以马的颜色划分出白马队、黑马队、花马队和红马队,波浪式的一批接一批向倪家营子发起进攻。如今,这里的红土山被称作丹霞地貌,红色山峦疑似血染。

  石窝山最后一次会议后,失去组织的西路军残余力量,在天寒地冻的祁连山四散逃命,在经历了安西等战役后,西路军军政委员会主席陈昌浩等人在星星峡,见到了由新疆来接应他们的陈云,而此时的西路军只剩下400多人。

  祁连山银装素裹,依然横亘长天,彷佛甚么也没发生过一样。

  然而,战争毕竟是残酷的,而在这场战争中,红军称歼灭敌军两万余人,马家军亦称歼灭敌军两万余人。战争的双方都认为自己是胜利者,而被双方歼灭的那近五万生灵,却都是中国人。

  2013年9月27日,96岁的李文英与世长辞,至此,河西走廊的最后一位女红军也走了。

  祁连山究竟掩藏了多少神秘故事?

  附文:

  西路军Vs马家军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完成长征后在会宁会师,一支由四方面军三个军团组成的红军队伍根据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命令,西渡黄河,打通国际通道,获取苏联的援助,并组成了西路军,在河西走廊与盘踞于此的西北回族军阀马步芳、马步青的军队(马家军)展开了80多场殊死博斗。

  祁连山下的河西走廊是通往新疆的唯一通道,而这里和青海的大部分地区很早就被马家军占据,西路军进入这里,原本是借道通过,后来接到上级指示,要他们在河西建立根据地,这一改变让马家军感到严重威胁,遂调动甘、青两省的数十万精壮骑步兵,向饥寒交迫的西路军发起围剿。

  马步芳认为,如果回回不能抱成一团,就会被其他民族消灭。而此时红军西路军,却要占领他们先祖争斗了半个多世纪,死了无数人才建立的一个远离中原的穆斯林统治区域,所以死战难免。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