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中国特色的智能城市?

  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2010年中国的城镇人口已接近50%,目前中国的城市化率进程每年提高超过1.1%,年均增加城镇人口1400万以上。

  智能城市恰好处于中国面临的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五化交集上。它将推动城市化、工业化和信息化之间的融合,对市场化和全球化进程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智能城市的建设尤为重要。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潘云鹤在近期举办的第三届中德(欧)智能城市与大数据研讨会上表示,智能城市同时与中国的管理结构相吻合。对于中国强大的市政组织力量,智能城市是个极妙的“抓手”,在推动城市又好又快的发展期间,它大有用武之地。

  目前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工信部、科技部等,以及各市政府都非常重视“智能城市”的建设,我国已有超过300个城市在“十二五”规划或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建设智能城市,合计计划投资将超过2万亿元。

  一、“智能城市”更适合中国

  2008年,IBM在美国纽约发布《智慧地球:下一代领导人议程》主题报告,首次提出的“智慧地球”概念,既把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IBM本意是想将其公司的计算机系统运用到城市的管理过程中,如智能医疗系统、智慧交通系统等,使其形成的物联网与互联网相联,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而后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将物联网整合起来,最终实现城市“智慧化”。此后这一理念逐渐被世界各国所接纳。

  2009年初,美国总统奥巴马公开肯定“智慧地球”理念,并提出了美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几个重点。随后,发展智慧城市被认为有助于促进城市经济、社会与环境、资源协调可持续发展,缓解“大城市病”,提高城镇化的质量,是面向2030年的一个重要的发展领域。“智慧城市”概念在各国的关注度开始升温。

  中国工程院在2010年就对智慧城市进行研究,至2012年,中国工程院启动了“中国智能城市建设与推进战略研究”这一重大咨询项目,从“智慧城市”转变为“智能城市”,潘云鹤院士分析道,智慧城市的概念,英文为“Smart city”。“smart”一词,本意是机灵的、聪明的,而对应“智慧”一词的英文应该是“wisdom”。要处理好一个城市的发展规划则要理解“Smart city”的内涵,对于带有农村的中国广大城市而言,建设“智能城市”就是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有机融合发展。大家认为,“智能城市”的中国内涵,已经完全不同于最初的“Smart city”,“智能城市”更适合表述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智能化发展。

  潘云鹤还提到,经过与中央部委、地方政府以及参与课题研究的专家学者大量的交流和座谈,我国的“智能城市(iCity,Intelligent City)”也有自身的定义:即是巧妙地汇聚城市的上下智慧,深入调动和高效配置城市内外的综合资源,优化发展城市的经济、建设和管理,更好地为市民当前与未来的生产和生活服务。如果从这个理念出发,智能城市最简单的定义是运筹好CPH三元空间,提高城市发展和市民的生活水平。

  何为CPH,潘云鹤解说道:“世界正在进行一次大变化,从两元空间进入到了三元空间。这个世界原来是由人类社会(C)和物理世界(P)构成的,但是近三十年来,信息空间迅速的壮大,已经成为一极(C)三元世界,一元是人类社会H,一元是物理世界P,一元是信息世界C,我们把它叫做CPH。”

  所以说,我们现在提出的建设“智能城市”,不仅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集成运用,城市的智能化发展,实质是让一个城市又好又快地巧妙发展的过程。用通俗的话来讲,所谓的智能城市建设便是使城市能够集约、绿色、宜人、可持续地巧妙发展。

  二、智能城市的推进策略:用、通、深

  眼下我国智能城市发展地如火如荼。潘云鹤透露,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工信部、科技部等,以及各市政府都非常重视“智能城市”的建设。据统计,已有超过300个城市在“十二五”规划或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建设智能城市,合计计划投资将超过2万亿元。这意味着在我国的“智慧城市”迈入规模发展阶段。从全国各地来看,智能城市试点项目比较多,试点的领域也是多样化的,各地试点项目已经陆续启动。那么,如何有效的推进智能城市建设,除了认识目标外,策略就尤为重要。

  众所周知,为了推进中国城市的智能化建设,近年来一些国内外知名的IT企业为中国地方政府提供了大量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然而,在实践过程中,这些“智慧”的方案也暴露出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比如,IT公司研发的智能系统,缺乏“市长视野”。虽然项目落地了,产品应用了,但结果成为了“信息孤岛”,或出现了偏差,城市、政府与企业没有实现共赢。对此,潘云鹤指出,“如果智能城市建设缺失“市长视野”,建设目标没有解决城市的主要问题,和迫切的问题,那么城市的智能化等于丢失了持续发展的动力。”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发展的迫切的问题,如经济怎样增长?城市如何建设?环境如何保护?

  居民谈何幸福?因此,就要针对的求破解之道对此,潘云鹤院士用一句话总结了智能城市的推进战略:“中间着手,向上下拓展”。

  在他看来,我们智能城市的整体内容就是五层次模型,智能城市现在进行的实际上是第三层次,既是各种智能应用系统,如智能医疗、智能电网和智能交通等等,该层里面有十几、二十项的智能系统,一个城市应选择最迫切的系统建设之。与此同时,它最重要的基础要建设好上层的网络,包括城市的传感器网络和城市的执行机构;更重要的应用建设好上面的云平台和大数据,其中,云平台必须要保证数据不受侵犯,云提供商不能使用别人的数据。而大数据的应用是要打通孤岛,使彼此的数据可以互通互联,然后才能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预测、决策、规划,从而推进智能城市建设。所以第二阶段要做的事情是不但要把智能系统的内容做好,还必须往下拓展,往上面进行提升,最终做好智能城市五个层次的信息化建设。综合上面的分析,潘云鹤院士对智能城市的推进策略总结了三个重点:用、通、深。用,便是在做第三层次的应用系统的时候,必须注意的是不要全面推进,而要抓住核心问题和主要矛盾去解决它,一个一个的推进,由主到次的推进,智能城市才能做得比较有效率;通,则要把城市数据的孤岛打通,加强三元世界的彼此连结;深,既是深入挖掘分析大数据,推进推进高水平的决策和高水平的应用。”故而中国工程院今年完成第一期项目之后,将会进行第二期项目《中国智能城市建设与大数据战略研究》。

  三、用好城市大数据是智能城市的关键

  从2005年开始,全球大数据呈爆炸式增长,在庞大的数据中城市大数据是主题,这些数据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今年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也提到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统筹城市发展的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利用,推动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实现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美国信息技术与创新基金会2013年11月报告中更也指出,如果说石油是20世纪经济发展的“助推剂”,那么数据将成为21世纪经济发展的“助推剂”。可见大数据在智能城市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实际上,城市中还有更多的大数据是现在没办法查到的,比如说城市建设的建筑、街道、交通、照明、环境、人口、经济,网上只可以查到很浅的数据,深入的数据没有打通。”潘云鹤院士举了一个例子,某市给数百万市民做了健康数字档案,初衷为便于各个医院分享。得知这个消息后,国外有信息公司提出花十几亿来买这数百万数据,考虑到数据安全,该市政府最终没有同意。潘云鹤认为,这件事至少可以看出城市数据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创造巨大的财富,进而可以推动经济巨大的变化。而数据信息要实现共享,首先需要把立法做好。而这单靠企业、政府、公共机构其中之一是无法做到的。潘云鹤表示,城市大数据是要靠政府、企业、公共机构和市民共同进行合作,才能够互相实现打通和安全有效地使用。而政府在城市大数据的管理和开发中间,实际上起到了主导作用,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可以确保个人的信息隐私不受侵犯,公共信息的安全,能够用它来提高城市的宏观管理水平和决策水平,更好的为市民服务。

  尽管大数据概念是美国人提起的,但是在潘云鹤看来,城市大数据在中国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他说:中国的‘四化’建设的环境和政府结构十分有利于城市大数据的建设与应用,发展得好的话,我们在智能城市的建设方面有希望领跑全球。”

  文/蒋丽萍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