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正学霸的天平

  文科前20名、理科前60名的同学,才能去清华、北大秋游……大兴某中学的学生们,近日对学校的这一秋游安排甚是不满,表示不能理解,“凭什么只有学霸才能秋游!”“为什么剥夺我们差生的出游权利”……对于这样的安排,学校表示,这仅是对学习成绩突出学生的奖励,而学校前天组织了全体高一高二同学去慕田峪长城秋游。

  “学霸秋游事件”一出,立即引起人们的广泛热议。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曾说:“漂亮的孩子人人都爱,而爱不漂亮的孩子才是老师真正的爱。”但在当下的教育模式下,教师爱优等生容易,爱后进生比较难。成绩优异的学生往往是老师眼中的香饽饽,从而促使成绩优异的学生具有无可争议的心理优势,秋游、考试也会得到各方面的支持,但这不禁让人反思,如今,“学霸”是否已经被捧得越来越高了,而生活中拥有过多像秋游这样的“福利”,对他们的成长发展是否有利呢?

  学霸外号影响人际交往

  学霸有多重涵义,原指把持学术话语的人,现专指专注于学习,很少参加社会活动,分数很高的学生。有时也特指在期末测试或者重大考试中,考前进行突击学习的人群。在许多学校,以学霸领衔的成绩“上层”学生,往往是全班的膜拜对象,“成绩从来不出全年级前十”,但其中也有很微妙的差异。例如学霸的学习刻苦程度往往超出普通人能够承受的范围,北京某中学高二文科班的一位学霸为了节省时间,中午经常不吃饭,以饼干代替,只为比别人多出十几分钟的复习时间。

  有调查发现,“学习外号”不但字眼上有着微妙的差异,其实已经深刻地影响着学生们的人际交往。以学霸领衔的“上层”学生,虽然光环四照,被许多普通学生膜拜,但他们却也倍感压力。实验中学的一位学霸因为一次失手,从年级前10名跌到第30名,难过了许久。

  学习好不代表一切,学生有差异,是不争的事实,但如果每一位学生无论成绩好坏、能力高下,都能得到公正对待,那么,也许,校园内同学的关系也会好一些。反之,如果差异对待,则很容易引起部分学生对学霸的不满,学霸与其他同学的关系也因而受影响,甚至有的会引起同学纠纷。在福建某中学就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一男生遭同学轮番殴打,被泼可乐,被马桶刷扫脸,被水桶罩头。据悉,被打的同学因为平时成绩比较好,就惹来一些同学看不顺眼……

  学霸的烦恼

  今年,浙大5800余名大一新生都收到了学校“大学生成长状况调研”的调查问卷表,其中涵盖了学生的学习、智力、沟通及家庭情况。现在,这些调研数据出来了,学霸们的成长烦恼在哪儿呢?数据把学霸们“出卖”了:欠缺良好的沟通能力、对自己的发展方向缺乏思考、容易被情绪所左右、受挫折能力较弱等。

  调查显示,有30.69%的学生“遇到自己正确的意见不被接受时会很生气”,有22.19%的学生“宁可做回报不高但风险小的事,对高风险高回报的事没有太大兴趣”。有11.7%的学生“听到别人批评自己会很生气”,有21.14%的学生“遇到不如意的事会沮丧好长时间,甚至会变得不太自信”。

  浙大老师认为,尽管受问卷篇幅限制,而不能对学生各种情绪反应进行详细调查,但上述结果意味着,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的情绪调适能力有待提高。提高学生的情绪调适能力,成为教育者必须关注的问题。

  学霸的烦恼不只在学习中,因为过于顺利的成长过程,造成他们遇到挫折时缺乏心理弹性,走入社会后,面对学校和社会这两个不同的圈子,有时很不习惯,甚至遭遇人生的滑铁卢。因为有些人善于考试,却不一定善于工作,或者说不善于适应工作。工作和学习是截然不同的,学习有考试成绩来检验学霸的付出,而工作却不具备这样明确的标准,有些学霸新人还像在学校一样,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工作成绩上,而忽略了其他重要的部分,比如人际关系的建立、工作经验的积累、工作技能的学习等。这种急于求成的心态,对他们职场的适应很不利。

  学霸需要也挫折教育与公平对待

  记得《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中,沈佳怡在高考失利后痛哭流涕时说:“我真的很没用,除了学习,什么都不会!”现实中有很多学霸正如沈佳怡那样,平时成绩总是遥遥领先,但高考中却因意外而发挥失常,精神崩溃,甚至走上绝路,所以家长和老师要特别引起重视,学习并不是孩子们生活的唯一和全部。

  作为家长,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在各方面都是最优秀的,也常常以孩子聪明,学分高,升个好学校,考个好专业而自豪,却很少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更缺乏挫折教育,许多学霸就是在“孩子,你是最棒的”这样的氛围中,一路走过,从小就背上了“完美”的压力,过度地追求完美。这往往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种群体表现为始终坚持完美,在为人处事中和人际交往中,给自己和他人都提出难以达到的高标准,于是便会时常遭遇挫折;另一种群体则表现为一旦失败,容易自暴自弃,甚至产生轻生等消极的生活态度。因此,对于学习好的同学家长,在孩子的幼年和青少年时期,一定要给孩子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并适当给予一些挫折和压力教育,让他们承受一些本该承受的失败,要知道,过分追求完美,最终一定会害了孩子,让他们最终输在终点。

  对于学校及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比如,帮老师搬了一次作业,就真诚地感谢他(她)的帮忙;如他(她)主动和父母聊天,父母可以强化他(她)这方面的优点,并说,“这样的聊天比知道你考了第一名还开心”等等。要让孩子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值得学习的地方,每个人获得他人的好评都是各个方面的,自己也可以做到。对于教书育人的学校、教师来说,除了将素质教育摆在学校教育改革的案头上之外,以学生为本,真正去关注每一位学生成长的教育观念树立才是根本之道,莫让“学霸”成为教育不公的“代名词”,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所有学生享受到公平的权利。

  文/金金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