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书画:产业如何聚合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青州,书画,产业,文化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1-27 09:00
作为中国最大的书画市场,青州的风向,甚至能左右中国当代书画的价格。青州的文化产业积累通常被总结为:画廊市场和聚合购买力
山东青州,可能是全国书画展最多的城市。2014年,这个潍坊市下辖的县级市一共举行了314场画展,均由画廊自发举办,最多的一个周末办了9场展览。
在这个只有90万人口的小城,有765家画廊、1.5万名从业人员。2013年,青州书画市场的交易额达到100亿元人民币。
作为中国最大的书画市场之一,青州的文化产业积累通常被总结为:画廊市场和聚合购买力。
“青州是书画市场的一个风向标,甚至能够左右中国当代书画的价格。”青州市文广局党委副书记高琳对《瞭望东方周刊》说,“以前讲‘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现在早已不提,文化就是主角。”
为什么要去青州办画展
《尚书》里说的古“九州”之一青州,在清代以前一度是北方文化中心,“家家写字,户户画竹”,民间藏家也不少。
“以前书画不值钱的时候,民间就有很多人收藏。有的人月工资才四五十元,就能一次拿出七八十元去买画。”高琳说,青州流传一个出租车司机求画的故事:他载了一位仰慕已久的画家,不仅免收车费,还拿出6000元追到画家家里买了一幅作品。
上世纪80年代末,艺术市场兴起,全国开始形成四个书画中心:山东青州、甘肃天水、河南周口、广东肇庆。
相比其他三地的区域中心角色,青州市场辐射全国。但它成为全国书画集散地还是因为上世纪90年代当地画廊业的兴起。
“当时的画廊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艺术品代理商,都是兼营书画。运作方式也很简单,以开笔会为主,邀请各大画家来青州写生,送一点土特产、画一些传统水墨作品。”青州宝灜斋画廊店主唐树良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交易大多在朋友之间进行,“那时中央美院教授的一幅画,最多也不过几百元。”唐树良说。
这位60岁的店主在上世纪80年代就涉足书画收藏,是青州较早的藏家和画廊主之一。
1998年,他开了一家“大众集邮社”,兼营书画,“刚开始大都在家里收藏,由少到多,由收藏到拿出来交易。后来就开了一家画廊,开始经营。”
唐树良选中几名画家,“做十年八年,这叫以画养画”,代表了早期入行者的普遍经营模式。“有的是快出快进;有的专门与书画家打交道,提前预订作品,等作品出来升值了再出售;还有的专门给书画家做展览,赚几幅作品或提成;也有的专门跑拍卖会,既送作品参拍也买入,以此营销周转。”
2002年,唐树良联合几家画廊办了一个网站,目前网络和实体店销量大约各半,“有的老顾客甚至把钱打来后,再给他寄画。因为青州市场几乎没有假货,在全国没有可比的。”唐树良认为,这与口碑有关,“我们的行规是,一个月内无条件退货。”
青州书画以当代水墨画为主,有人批评其内容过于单一。“90年代初期,许多知名书画家进入青州,留下了大量作品,奠定了货源基础。另一方面,近现代作品没法鉴定真假,而且鉴定家的权威没树立起来。”唐树良说,“现在也有一些人玩近现代作品,资金大了,品味也在转型。”
2005年,青州画廊井喷,从30家增加到60家。全国各地的画商也涌入青州。今天的一些大腕,如刘大为、史国良、陈平等,都是从青州走向全国的。后来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行规”:办书画展去青州。
借力金融
高潮过后却是沉寂。2006年,青州画廊界陷入低迷,高价买进的东西无法出手,造成了一定的恐慌。资金成了制约青州书画的一大难题。
青州画廊协会由此成立,出面担保、散户联保,获得青州农商银行近7000万元贷款。
2009年,潍坊银行率先在全国推出艺术品质押业务。其间比较慎重,走走停停,2013年开始真正放量。青州画廊协会2010年开始与潍坊银行合作,尝试“艺术品抵押”的金融模式。
画廊协会先做市场调查,对各个画廊的需求量、偿还能力、业务能力、发展水平做综合考察,以平衡资金安全和画廊利益。
银行方面则采用“预收购人机制”——找行家定价,而且必须找好下家,签订预购合约,一旦借款人违约,合约自动生效。
据青州画廊协会统计,青州画廊每年贷款额度约2.5亿元,“从35万元到400万元不等。3家及3家以上画廊可以联合贷款,上限是400万元。”青州画廊协会会长左景岳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2013年,潍坊银行成立文化金融事业部。这年,潍坊银行向青州画廊贷款1.2亿元,单笔最大贷款有1500万元。
在金融助力下,青州书画市场再次迎来一个高潮。2010年,青州建成投资7亿元的“宋城”,它是个旅游综合体,也是青州最大的书画市场。
“宋城形成了一个更大的平台,吸引了江苏、浙江、辽宁等省份和淄博、烟台等省内地方的经营者,开始产生聚合效应。”高琳介绍,“全国书画看山东,山东书画看青州”的口号就是这时叫响的。
也有分析人士认为,山东近年来的艺术金融创新,可能发生金融风险。尤其是2005年以后,青州的画廊有一部分靠贷款经营,面临还贷压力。
青州艺泉堂画廊店主鲁清汶对此很乐观,“他们忽略了一个很大的问题,青州艺术品市场发展几十年了,很多画廊里的一线艺术家作品都是早期拿到的,价格很低。就算市场再低迷,也不会缩到当年的买入价。所以对银行的贷款负荷没有传说中的那么重。”
进入“调整期”
在画廊业兴起的同时,青州的情况是二级拍卖市场发展滞后。
2006年市场低迷时,很多画作急需出售。鲁清汶与拍卖公司曾组织了一场拍卖,征集过程非常艰难,“他们的作品都是辛辛苦苦得来的,一下子让签个合同交给拍卖公司,什么时间拍都不知道,他们都会问可靠吗?”
2006~2009年,通过拍卖青州画廊回笼了很大一部分资金。而现在,拍卖公司的触角也开始伸到画廊的地盘——直接与画家联系。
“按理,拍卖公司应从收藏家手里征集作品。现在相当于二级市场做了一级市场的事。在国外,画家是不会与拍卖公司联系的,觉得是一个耻辱。”唐树良说。
从2011年下半年起,几乎所有业内人士都在感叹,书画业的冬天再次来临。但鲁清汶认为,这是市场的正常调整,不是低迷。“作为投机或者雅贿的那些所谓‘好市场’,今后是不会再有了。”
在唐树良看来,这是好事,“收藏投资多了,才是朝着正常的方向发展。”
但是对于青州的700多家画廊,“可能有点过剩,也很正常,因为即使不开画廊,他也在家里玩画,青州很多人都这样。”唐树良说。
不过,青州作为一个县级市,没有央企,没有矿产和知名景点,做大、做强书画产业,是政府和民间都十分期盼的事情。相关规划的定位是: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
另一个稍近的目标已经达到:2014年青州被文化部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书画)之乡”。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助理刘结成告诉《瞭望东方周刊》,青州书画市场发展很快,但依然比较初级。“没有形成上下游完整的产业链,比如版权衍生品的开发,这一块大有可为,青州目前还没有涉及。”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郑秋轶/山东青州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