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之魂
- 来源:中国品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迪士尼,狮子王,冰雪奇缘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2-07 12:53
他不仅缔造了皮克斯,还改变了迪士尼
时隔18年,华特迪士尼与皮克斯的首席创意官约翰·拉塞特(John Lasseter)身着一件米奇的夏威夷衬衫,再一次出现在上海影城。上一次来到中国,还是1996年的夏天,由他执导的世界上第一部电脑制作的动画长片《玩具总动员》曾在这里首映。因为这部电影,他一举成名,因此而获得奥斯卡特殊成就奖。
拉塞特注定是改变动画历史的人物。早在1986年,拉塞特设计并制作了首部有人物角色的3D计算机动画短片《安德鲁和威利冒险记》。此时,拉塞特任职于卢卡斯影业计算机绘图部。随后,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以1000万美元收购了卢卡斯的电脑动画部,成立了皮克斯动画工作室,负责技术的埃德·卡特穆尔(Ed Catmull)、负责动画创意的拉塞特以及乔布斯共同成为皮克斯的三大核心人物。拉塞特正是皮克斯创造力的驱动者。
对于拉塞特而言,做动画是世界上最棒的工作。在制作《玩具总动员》这部电影时,乔布斯曾经问拉塞特:“在苹果,我是做电脑的,电脑的寿命可能大约只有三年,然后就要更新换代了。那么你觉得你所做的工作可以永恒地延续下去吗?”那个时候,拉塞特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不过,动画的确具备这个潜力,比其他的任何媒体都更能创造出这种永恒,”拉塞特说,“它能一代又一代地延续下去。你小时候看过的动画,然后你的小孩可能又会看。”动画可以制造出这种超越地域与年限的奇迹,比如1937年的《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就成为了一部被年复一年反复观看的全球经典。
这种成就感令拉塞特愈发热爱自己的工作,并且硕果累累。从2001年的《怪兽电力公司》开始,拉塞特监制了其后所有皮克斯动画长片,包括《海底总动员》、《超人总动员》、《飞屋环游记》、《勇敢传说》等多部影片。2009年,在第66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拉塞特从乔治·卢卡斯手中接过终身成就金狮奖杯。除此以外,拉塞特还是华特迪士尼幻想工程的首席创意顾问。他认为人生中最棒的一刻是把《赛车总动员》搬进了迪士尼加州探险乐园,主题园区于2012年正式对外开放,占地12英亩。
更重要的是自2006年起,拉塞特同时监管迪士尼与皮克斯两个动画工作室的创意工作,彻底改变了此前举步维艰的迪士尼动画工作室。
两个工作室
如果梳理一下动画历史,就能了解迪士尼与皮克斯在这个行业的巨星地位。1902年,《月球旅行记》创造出了动画片这种艺术形式,1928年迪士尼工作室创作出了第一部有声动画片—《蒸汽船威利号》,随后迪士尼继续在1938年制作了《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让动画从黑白变成彩色,并进入长片时代。皮克斯在1995年创造的《玩具总动员》则开启了动画的3D时代,用电脑技术带给了动画第四次生命。
拉塞特从小就梦想在迪士尼工作。他出生在洛杉矶的惠蒂尔,这里离迪士尼的总部伯班克并不遥远。他的母亲是一位艺术老师,擅长水彩画,拉塞特从小就在这样的艺术氛围里深受熏陶。在学校,他最喜欢的一门课程是中国艺术,并且对于中国书法也十分精通。他如愿以偿进入了加州艺术学院的动画专业,而这所学校正是由迪士尼投资创建。
毕业后,他顺利加入了迪士尼。不过,现实似乎并不及想象那样美好。他提出在“3D电脑动画的背景下创造手绘动画形象”的想法还有些超前,并没有得到当时管理层的认可,他很快对那里的工作失去兴趣。不过,在迪士尼工作以及在加州艺术学院学习的日子,却让他学到了最重要的一课:角色以及故事才是真正打动观众的东西,而并非科技。“当我们创立了皮克斯,开始做长片动画时,这一点我总是向大家反复强调。”拉塞特说。
离开迪士尼,拉塞特去了卢卡斯做电脑动画。“那里的同事几乎都是博士,非常聪明,我当时被吓坏了。我有点害怕要学习编程。”拉塞特说。不过很快,他通过自己的方式解决了“技术”的问题,可是他发现其他人反而无法学会他所掌握的技巧—比如通过一个动作赋予角色某种情绪或是人物性格。
迪士尼著名动画师弗兰克·托马斯(FrankThomas)便是拉塞特的导师之一。他曾经这样对拉塞特说:在做动画的时候,你没有任何东西,完全是凭空创造,需要从无到有去创造角色和构建世界。目的是让观众去信服这样一个虚拟世界的存在。虽然它不是真的,但是却要让观众觉得可信。
拉塞特把这一切带去了皮克斯。他也的确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可信的“动画世界”,比如《玩具总动员》和《海底总动员》。
拉塞特在制作《玩具总动员》时,正值迪士尼经历第二轮的黄金时代,这个阶段的《小美人鱼》、《美女与野兽》以及《狮子王》将迪士尼推向巅峰。不过,拉塞特为皮克斯动画选择了截然不同的方向。“我们不想做那样的电影,因为这是他们的方式。我们要选择一种更加现代的故事,讲述的是伙伴、友情这类的主题。”拉塞特说。
重建
2006年迪士尼收购了皮克斯,这成为迪士尼动画的重要转折。在那一年,卡特穆尔与拉塞特接管了迪士尼动画工作室。事实上,的确有人提议关掉这间多年来没有一部大片卖座的工作室。不过,两人并没有这样做。他们各自怀有深厚的迪士尼情结,希望能够拯救它。他们部署了一系列的重建计划,将皮克斯那些好的方法移植过来,同时保留了迪士尼自身的传统,使其焕然一新。
拉塞特回到迪士尼,他发现这里与他离开时存在的问题如出一辙—由行政管理层去推动的工作室缺乏创意。事实上,这也是在好莱坞普遍存在的一种机制:工作室等级分明,往往有三四个行政层级,每个行政层级都会下达指令,然后各个发展部门的行政主管监管一部电影。在这种体制下,导演并没有权利将自己的想法放入电影,而是不得不听从行政人员的指令。“当我们到了迪士尼,发现在这种方式下工作的导演失去了航向。他们并没有花精力专注去制作一部最棒的电影,而是花很多的时间在沟通协调,处理一系列行政人员的意见。”拉塞特表示。
这套制度很快被拉塞特废除了。他找来所有的导演,对他们说:“这是你们的工作室,我们需要来自于你们的想法。”不过,帮助导演重拾信心并改变一种工作方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们习惯在一种不允许诚实对待内心的环境里成长,因而很难真正说出实话。拉塞特和卡特穆尔花了两年的时间让导演们学会忠于内心。
真正改变迪士尼动画工作室的是一套被称作“故事小组”(Story Trust)的机制。这其实是源自于皮克斯的“智囊团”(BrainTrust),它由一群导演、编剧组成,导演一旦有了自己的想法,要与小组的人沟通,大家共同看片,然后讨论故事的走向。“这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导演不能抗拒别人的意见,然后要想想哪些意见可以采纳。如果没有这个评估的过程,《冰雪奇缘》不会那么成功。”《冰雪奇缘》制片人彼得·戴尔·维克(PeterDelVecho)说。
重生
《冰雪奇缘》便是这样一部“治愈”大片。它不仅令迪士尼首次在奥斯卡上斩获最佳动画长片(注:该奖项2002年开始设立),同时创造了电影史上票房最高的动画电影纪录——全球12.73亿美元的票房纪录超越了皮克斯此前《玩具总动员3》的10.63亿美元。拉塞特正是该影片的执行制作人。
这部电影源自于安徒生童话《冰雪皇后》。如同迪士尼若干年以来偏爱的素材,冰雪皇后成了工作室里一个不断进化的角色。可是多年来却没有一个人能够真正重塑故事,将其调整到一种更好的方式。拉塞特曾经看过早期迪士尼动画师尝试做这个故事,那些栩栩如生的绘图总是令他激动万分,这对他来说是一种启发。“不过他们没有成功,因为这是《玩具总动员》的时代,而不是挂在墙壁上的那些手绘图。”
拉塞特回忆道。2006年他接管迪士尼动画工作室后,想把这种真挚的童话故事找回来。
此时,他们也做过一些其他的尝试,譬如《公主与青蛙》。不过拉塞特认为这部电影算不上成功。随后《魔法奇缘》诞生了,它成为了第一部用电脑动画制作的童话故事,结果大受欢迎。于是他与克里斯重新讨论《冰雪皇后》的故事,决心将这部束之高阁的童话搬上大银幕。
对于拉塞特而言,《冰雪奇缘》是一部特别的影片。按照原著,童话中的角色艾莎(Elsa)是一个坏人,天生具有冻结事物的魔法。如果依照迪士尼固有的套路,电影将成为好人战胜坏人的俗套结局。拉塞特将整个心思都花在艾莎这个角色身上,他开始思考为什么艾莎是坏人。拉塞特有五个孩子,其中一个孩子叫山姆(Sam),在他10岁时就被诊断出患了一种糖尿病。“我们在医院花了一周的时间去了解如何应对这种病。山姆不断地被针扎,他过去是一个开朗的孩子,可是自此以后变得非常忧伤,”拉塞特回忆起这段经历,变得十分感性,眼眶中泛着泪光,“然后他问我们,为什么偏偏是他得了这种病。我对他说因为有人认为你足够坚强,可以去面对。”
在创造艾莎这个角色的时候,拉塞特不断地想起山姆,他突然间恍然大悟—艾莎其实也像山姆一样,她的魔法是天生就拥有的,她自身也是受害者,生活在这样的恐惧中,她也会问,“为什么是我?”
此时,主题曲《Letit Go》诞生了。它彻底改变了艾莎这个角色以及故事的走向。“正在我们纠结这个角色时,这首歌来了。这首歌显然不是为坏人写的歌,它讲的是释放自己和重新找到自己,人们能够通过这首歌对艾莎感同身受。”克里斯说。
在技术层面,《冰雪奇缘》也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如何去呈现出影片中雪的厚度与质感成为了一大技术难题。起初雪花看起来像是一颗紧紧包裹的花生的样子,效果并不理想。《冰雪奇缘》的团队为此开发了一款软件专门用于造雪。所有的电影工作者都知道拉塞特为了让艾莎的头发变得更美丽付出了多少努力——可能做了20遍才达到他想要的样子。为了确保足够美观,影片中的服装、艾莎的城堡都是经过反复修改,克服了重重的技术障碍。“所以这个故事对我来说是非常个人化的,艾莎对我来说也是。我为她感到骄傲,为这部电影的成功骄傲。”拉塞特说。
侯佳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