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离“创意之城”还有多远

  • 来源:支点
  • 关键字:形色动力,武汉,鲍建强,创意
  • 发布时间:2015-02-10 08:30

  核心提示:文化产业的核心是创造力,企业只有创造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作品,才有生存机会。

  八年前刚创办形色动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形色动力”)时,鲍建强希望,它能逐渐成长为像北京正邦那样的中国最大的品牌顾问服务集团,拥有众多出色的设计师,能生产出不同凡响的创意产品,并卖出好价钱。

  如今,“形色动力”拥有40多名员工,接过的最大订单仅是设计武汉市民之家环境导视系统,合约金额50多万元。此后,公司规模便“卡壳”了,难以突破。

  大多数武汉本土的创意设计公司和“形色动力”一样,规模普遍偏小,甚至没有一家称得上领军型的企业。

  作为传统文化雄厚和人才富集的重镇,武汉的文化产业始终“追着沿海跑”,而非“赶超”状态。如何让这些中小型文化企业“长大”,以撬动更大的产值,已经成为一个亟待探讨的问题。

  缺乏“大客户经验”

  文化产业,包括广播影视、动漫、传媒、广告、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工艺与设计、雕塑、环境艺术等细分行业。

  武汉文化企业数量众多,但许多本土大项目往往瞄准的是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更有经验和实力的文化公司,使得本土文化企业难以积累“大客户经验”。

  “我们去竞标武汉某个项目时,对方只问一句,你们做过类似的项目吗?就把我们PASS了。”鲍建强说。

  鲍建强没有太多机会参与知名企业的视觉设计,但对于创意设计这一行来说,过往的经典案例,是打开市场的一把重要钥匙,“比如,要是给像武烟集团旗下的产品做过设计,别人对我们的认可度就会大大增加。”

  本土大企业不买账,而本土设计公司又没有得到“锻炼机会”,形成一种“供需悖论”。

  “发达地区的大公司,花两三百万元买一套视觉系统是很正常的,但对湖北省的企业来说,花10万元买一套都很不容易。”鲍建强说。

  外有来自发达城市创意公司的竞争,内又是不够成熟的本土市场,很多本地创意设计公司、广告公司不到两三年就败下阵来,像鲍建强这样能坚持八年的人并不太多。

  久而久之,小型企业成为了武汉创意设计行业的主力军。鲍建强坦言,本土民营企业中,甚至还谈不上有领军型的企业,年产值上亿元的寥寥无几。

  武汉市广告协会有关人士透露,武汉本土企业只能拿到广告设计市场10%左右的业务订单,剩下90%的市场被来自北上广等地的公司拿走,本土广告设计公司大多依靠外地广告设计公司的分包生存。

  相较于广告创意行业,武汉市文化产业的另一个新生力量--动漫产业近年发展虽有颇多亮点,但仍难摆脱商业模式不成熟、企业规模偏小、具有市场影响力的原创作品偏少等问题。

  武汉浩翰动画有限公司创始人刘兵介绍,动漫行业是个投资大、风险高、回报周期长的行业。“从策划、研发、制作,到发行,再到与观众见面,一部动漫作品的生产,短则一两年,长则三五年。”

  在日韩等动漫产业发达国家,动漫公司的盈利方式,是对有市场影响力的原创作品进行衍生品的延伸开发。刘兵表示,这需要对市场需求的准确判断,有充足的资金,而且能沉下心。

  但对于大多数武汉的动漫企业来说,目前还停留在为外省企业代加工、接动漫广告、甚至是依赖政府补贴而生存的阶段,离延伸开发还很遥远。

  2013年,武汉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仅263亿元,占GDP比重2.9%。相形之下,同样是中西部城市,成都市2012年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即达到403.95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4.96%。

  “文化产业的核心是创造力,企业只有创造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作品,才有生存机会。遗憾的是,武汉这类企业很少。”武汉银都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关杭军说。

  特色园区缺位

  事实上,武汉从来都不乏文化产业的创业热情。

  2008年光谷创意产业基地刚刚落成时,武汉的动漫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在2008年前的10年间,武汉只有一部原创动画作品上了央视,即江通动画的《天上掉下个猪八戒》。”武汉动漫协会会长张敏介绍。

  迄今,该创意园区已有近100家企业进驻,虚拟孵化企业200家,聚集了全省过半的动漫企业,2014年上半年有6部作品在央视播放。

  园区内,银都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博润通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汉博润通”)、武汉超级玩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已登陆“新三板”。

  “我们的核心领域就是动漫和游戏。”武汉光谷创意产业基地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营销总监蒋非石介绍,光谷创意产业基地定位明确。

  武汉博润通董事长万君堂告诉记者,同类企业聚集在一起,可以实现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整合,抱团进行业务联合拓展。

  “园区的行业氛围很浓,经常为我们组织与玩具厂家、游戏开发、电影发行、图书公司等产业链上下游公司的对接,以及和投资公司、银行的对接活动,为我们做‘新三板’上市辅导、政策传达等等。”万君堂说。

  张敏认为,专业的文化产业园区所带来的产业聚集效应,能有效撬动行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记者了解到,武汉市目前已有大大小小30多个文化创意园区,但多数园区连企业聚集都做不到,更别谈产业聚集。真正能形成自己的业态特色和规模,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园区还很缺乏。

  张敏遗憾地表示:“‘181产业园’有传媒特色,‘汉阳造产业园’有视觉设计特色,光谷创意产业基地以动漫游戏为主打,其他的就很难说得上显著特色了。”

  这并非武汉一个城市的问题。因为产业基础比较薄弱,中国在探索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更大程度上通过土地、资金等要素投入加以扶持,直接表现在大小文化创意园区在各个城市的“无序增长”。

  这些园区的发展定位乃至发展动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地方政府的政策效应。譬如,武汉有很大一部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还停留在以地租房租、地产售卖为主的经营模式,开发商与入驻企业仅是租客与房客的关系。

  “差异化、专业化,是我们迫切需求的。文化产业的范围很广,需要对其进行细分。经营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不是造房子出租这么简单,需要了解产业形态、把握产业规律,对园区进行系统规划和布局。”张敏表示。

  蒋非石也认为,和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园区相比,武汉大部分文化园区缺乏精准定位。

  期待与资本共舞

  如果说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专业的产业园有力带动,那么文化与资本的结盟,则是文化产业爆发的推动力量。

  资本是逐利的。2014年上半年,武汉博润通在为登陆“新三板”做准备工作时,收到一家风投机构的邀约,完成了公司的A轮融资,融资额500万元。

  10月31日,武汉博润通在“新三板”正式挂牌之后,又获招商银行500万元授信,并与工商银行、民生银行达成合作意向。

  “有了第一笔启动资金,我们就能进行动画片《木奇灵》后续系列的开发,并加大对衍生产品的开发投入。”万君堂表示。

  自2014年9月问世至今,武汉博润通《木奇灵》的衍生品--超控小陀螺,2014年已拿到5000万元的销售订单,并进入本土超市中百仓储、武商量贩的销售渠道,成为这家动漫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

  不过,能登陆“新三板”的文化企业毕竟是少数,对于大多数本土漫画企业而言,缺钱仍然是困扰其发展的主要难题。

  当被问及当前公司最迫切的需求时,刘兵毫不迟疑地回答:资金。“虽然这一话题被业内反复提及,但毫无疑问,这是扼住我们发展咽喉的一个关键因素。”

  文化产业以高风险、轻资产著称,“嫌贫爱富”的金融机构对于这类产业一直兴趣不大。多家文化企业表示,目前武汉文化企业的融资环境较往年虽有好转,但融资额度和渠道仍然严重不足。

  “创意产业是以无形资产为支撑的产业。”张敏认为,要实现金融、风投机构与文化产业的密切对接,就得找到无形资产质押的金融支持新方式。

  但是,投融资机构对于诸如知识产权这样的“软性资产”评估存在不足,目前业内缺乏一个科学的文化产业知识产权评估体系。另外,担保、版权保护等机制的缺失,让银行在向文化企业放贷时,显得尤为谨慎。

  这需要担保机制的创新。在这方面杭州的经验值得借鉴。

  浙江中新力合股份有限公司独创出“投资式担保”模式:中新力合在传统“担保、银行、中小企业”三方关系之外导入第四方(风险投资机构或行业上下游企业)。由于多方共同担保,并承诺对企业的偿债风险实施购买股权、注入现金流等积极措施,有效规避了投资成长型小企业的破产清偿危机。

  如今,这一模式已在杭州市广告信贷、动漫产业、文化艺术品质押融资等中小企业融资的难点区域成功应用。

  “弯道超车”新机遇

  田涯原本是武汉一家出版社的编辑,最近,他和几个朋友一起,在鼓捣一个文创项目。

  “我们要做的,是一个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艺术新媒体,同时也是艺术交易、投资平台。”田涯以东方天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的身份接受采访。他表示,酝酿一年多后,他的“环球艺术家APP艺术商城”终于上线。

  在这个平台上,顾客可以浏览邮票、字画等艺术品,还可以在线交易、投资收藏。田涯介绍,作为文化科技产业融合的典型,他的公司将获得东湖高新区专项资金支持,并享有房租补贴等优惠政策。

  在张敏看来,田涯这类项目所代表的文化科技产业融合趋势,正是武汉文化产业未来的机会。“未来是文化科技融合的时代。如果说武汉的文化产业发展确实比别人慢了,那么在文化科技融合的大趋势下,全国各地都在一个新的起点上。”

  张敏表示,全国仅四个自主创新示范区,其中一个就是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武汉是全国在校大学生人数最多的城市,科教实力雄厚;以光谷为核心的科技产业发达,这些都是武汉的优势。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表示,文化科技融合的核心,是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有关的信息技术,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平台。

  陈少峰预计,到今年底,中国的数字文化产业将占到中国文化产业总产值的70%左右,而且比重还会越来越大。

  “动漫游戏、数字传媒、大数据、智慧城市,这些行业都蕴藏着巨大的机会。”张敏表示。

  武汉也试图抢抓先机。2014年9月,腾讯创业基地落户光谷;11月,阿里云计算和武汉光谷创意产业基地达成战略合作,共建“阿里云-光谷移动互联网孵化基地”。

  2014年9月,一份名为《关于推进文化科技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在汉出台:光谷每年将设立不低于500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创意设计、动漫游戏和影视、数字教育和出版、新媒体信息服务和光影互动体验等5大特色领域。

  “一个腾讯公司的估值,可以抵多少个知音集团?”陈少峰认为,与互联网相关的文化公司,市场价值要大得多。在这种趋势下,未来中国不同区域间的文化产业发展差距将进一步拉大,甚至出现两极分化。

  “全国各地都在抓紧转型,只有摆脱传统惯性,快速迎上新的趋势,才能在这一浪潮中抢占先机。”陈少峰表示。

  特约记者 卢奕诚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