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过年叫“与猪相伴”

  对于一般人而言,过年意味着万家灯火、父慈子孝地围炉而坐,共度新春佳节;对于养猪人而言,过年却是另一番景象:穿着工服、拿着工具行走在嗷嗷叫的猪群间,只能在心里想象家里的欢乐祥和。对于不能回家过年的猪场员工或者没时间走亲戚的猪场老板而言,过年让人百感交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愫跟“5+2,白加黑”的猪场工作节奏交织在一起,煎熬自不必说。

  没办法,这就是猪场工作的现实,工厂还可以在年节少接订单,猪场里面的一张张嘴却不可消停,这就决定了相当部分的猪场人员不能在过年时候回家。因此,过年期间的工作分配、员工情绪管理就成了猪场老板们此时的头等大事,严重程度不亚于一次“攻关”。

  │大猪场

  有组织有纪律地过年

  中大型猪场的管理对象除了成百上千头种猪以外,还有几十上百员工,员工管理做不好,猪群就别想很好地生养。一般情况下,为了猪场运转正常,过年期间最多有20%的员工可以回家,其余80%的员工要承担原来的工作,意味着每个人要分摊多20%的工作,压力可想而知。为了照顾过年期间留守员工的情绪,不少猪场有着自己约定俗成的做法。

  惠州东进农牧股份有限公司(下面简称“东进农牧”)总经理助理黎少国认为,猪场首先要从员工的角度考虑,理解他们过年期间想回家的愿望,并尽力满足。东进农牧的做法是年前在一些农牧学校里招进几批实习生,以便在过年期间替代部分正式员工,这样,员工可以得到多一些名额轮流回家过年。

  “我们一条生产线有25名员工,留下足以维持正常运转的人员后,大约有3-5个人可以回家过年,剩下的员工实行多劳多得的原则,比如2个人要负责3个人的活的情况下,会给员工适当奖励。”黎少国介绍。

  中山白石猪场总经理余丽明介绍,该公司两个猪场总共300多名员工,过年期间最多可以让10%-20%的员工回家。对于留守猪场的员工,白石猪场实行了以集体温暖弥补家庭团聚的策略,在过年期间初一到初三双倍补贴,初一到初七期间免费加菜,以及年初一全体管理人员到猪场给员工拜年等等。

  东进农牧也有类似人性化调整,黎少国介绍,过年期间除了加餐以外,员工干完活之后可以提早放工拥有自己的时间,对于员工的家属愿意到猪场跟亲人相伴的也表示欢迎,并安排免费聚餐。因此每年都有一些子女过来陪猪场工作的父母,或者父母来猪场陪子女。

  │小猪场

  全天候“消防员”

  工人硬下心肠要走,就走了;大型猪场的老板话说走不开,也不过是处于监督的角色或者在联欢时出席一下;而有一种猪场角色却说什么也走不开,而且要伺候猪群的饮食和屎尿——那就是小猪场老板。他们就像消防员一样,随时处于待命状态,一有情况就飞赴现场。

  茂名高州养猪人何锡海接手父亲的猪场两三年,已经尝尽了各种滋味,前两年工人都回家了,除了他自己在过年期间工作量倍增以外,连他的爸妈也需要过来帮忙打理猪场。目前他家猪场有150头母猪,四个工人——两对夫妇,而且是一个家庭的两兄弟。平时各自尽责工作很少回老家,但过年期间就无论如何要允许至少一个人或者一对夫妇回去陪伴家里的老人了。

  “工人回去一两个,过年期间会更忙,估计今年没时间走亲戚了”,在年前一个月,何锡海已经断定春节状态了。

  大型猪场有着人员多的优势,生产线有风险都可以分摊,对于小猪场而言,也许意味着老板独扛。

  清远英德一家百来头母猪的猪场就遭遇过这种情况,该猪场康老板告诉农财宝典记者,猪场原本由他们夫妇与一个工人照管,年三十那天,工人(本地人)很早把活干完回家团圆去了,没想到年三十晚上不甘寂寞的猪拱开了猪舍门,几百头猪涌出来到处乱蹿。正在吃年夜饭的康老板只能放下饭碗,跟老婆一起把猪赶回去。

  “搞到半夜才把猪基本都赶回猪栏里,也没力气把他们分开了,大的小的公的母的全赶到一块去了。回去睡觉再说。”想起当时的狼狈,康老板一脸恼火。

  │员工心声

  “猪场再欢乐,毕竟不是家”

  猪场用工正在更新换代,80后90后开始站上舞台,对于60后70后的猪场管理者而言,人员管理也面临新的挑战——就算再怎么营造猪场的节庆气氛,员工也无法做到“以场为家”。

  余丽明就深有感慨:“猪场工作有自己的特性,我们几十年都过来了,但是也意识到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现在的80后90后需求不一样了,不仅要求收入还要求工作氛围、业余生活,一个很明显的新需求就是一定要配备网线。”

  对于曾执掌过罗牛山、海南农垦的王建新而言,过年期间的员工管理需求就是目前养猪业人才形势的一个缩影,“最近三五年开始,猪场人心开始变得不太稳定,想走就走了,他们知道猪场难找人,他们要换一份工作却容易。”

  对此,王建新并没有什么很好的对策,因此采取的措施是尽量聘用年纪大一些的员工,达到相对稳定。这位猪场经营能力闻名海南养猪业的养猪人语气里带着无奈:“能走多远就走多远吧。”

  回想起自己进入行业的时期,余丽明认为自己那代人对集体有着归属感和责任感,信奉“最早上班,最迟下班的就是好同志”这种信念,连续几年时间不能回家,更不用说回家过年,却也没有怨言,除了对父母有些愧疚。

  为了让新生代在过年期间有一些乐趣,白石猪场在春节前几天会进行全体聚餐,除此之外,还鼓励各个生产线、各个小组内部进行一些联欢,由小组负责人牵头灵活进行游园、打边炉、运动会等活动。通过这种比较密集、符合年轻人爱好的活动,冲淡不能回家过年的落寞感。“还是有一些员工宁愿不要工资也要走的。”余丽明介绍。

  尽管猪场做着调整照顾员工情绪,但毕竟这种苦闷的感受需要员工自己咀嚼。现在供职于贵州一大型猪场的员工小张生于91年,毕业至今连续三年在猪场过年,半个月前刚刚跳槽到目前这家公司,估计刚入职也没机会回家过年,因此很可能羊年春节又只能在猪场挂念家人了。“猪场的人30%回家过年了,工作量自然要增加的。过年期间搞几天免(费)餐,发点红包,搞点文艺晚会什么的,就这样过了。”对于小张而言,这些活动毕竟比不上跟家人团聚的温馨。

  小张回想起上一次在猪场过年的情形:吃饭时,一百多号人照旧穿着工服坐在饭堂里,就像一起过节的亲友一样围坐在八九张圆桌上,这一天饮食的质量明显有提高,而且每张桌子还配了白酒和一些饮料,一些爱热闹的工友开怀吃喝打闹,更多的人比往常更安静,很快吃完饭离开。

  一些工友吃完年夜饭马上就到猪场的球场打篮球去了,小张坐在场边看球,“突然就有种想哭的感觉。”他对农财宝典记者说道。

  《农财宝典》记者 林远康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