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抗体水平为何上不来?

  自2008年农业部实施猪瘟强制免疫以来,猪场猪瘟疫苗免疫率基本达到90%以上。但近年来亚临床感染、母猪繁殖障碍和新生仔猪先天性感染等案例增多,临床表现出非典型症状,免疫疫苗后抗体水平不合格等问题困扰着很多猪场。

  我国最早的猪瘟疫苗诞生于上个世纪50年代,猪瘟兔化弱毒C株能同时诱导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对不同毒株均能起到有效的交叉保护,因此被广泛应用并起到了很好防控效果,猪瘟流行趋势逐步转变为地区性流行。

  │招标苗价低,猪场担心质量打折

  目前市场上猪瘟疫苗主要有组织苗(脾淋苗和乳兔苗)和细胞苗(原代细胞苗和ST传代细胞苗)两种。由于生产工艺本身的特点也决定了不同猪瘟苗的免疫效果会有所差异。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仇华吉研究员介绍,脾淋苗受家兔个体差异影响,成本高,产量有限,批次间稳定性差,合格兔源少,难以规模化生产,因此近年来可规模化生产的细胞苗日渐普及。但原代细胞苗采用犊牛睾丸细胞培养,可能被细胞或培养基中牛血清携带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污染,并受到BVDV抗体的干扰,效价不稳定,受生产原材料质量影响较大。同样,虽然传代细胞苗使用了ST传代细胞系,但培养过程也会添加牛血清,依然存在效价不稳定的风险,并且支原体污染风险大。由此可见,BVDV污染是猪瘟疫苗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哈兽研维科公司猪病技术专家夏伟老师表示,如何消除BVDV污染问题这主要取决于生产厂家的工艺标准和质量控制,从采购源头抓起,并在生产环节严格检测,确保成品质量。

  据行业人士透露,猪瘟脾淋疫苗还存在掺假现象。有调查显示,猪瘟脾淋苗曾出现过检测不到病毒和混有牛染色体现象。由于招标苗价格低,厂家生产成本压力大,疫苗质量和抗原含量是不是会打折扣,也是猪场普遍担心的问题。

  除了疫苗本身的问题,保存和使用环节也经常容易忽视。据仇华吉介绍,疫苗在运输和猪场保管时,应始终处于冷链系统中。脾淋苗稀释后15℃条件下应在6小时内用完,12-15℃条件下3小时内用完,细胞苗稀释后在2小时内用完。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内的疫苗冷链运输尚不完善,尽管实行兽药GMP认证之后经销商环节的疫苗储存得到有效的保证,但运输和保存原因导致的疫苗失效问题仍屡有发生。夏伟建议,猪场在免疫过程中应提前做好统筹规划,科学合理的使用疫苗,避免疫苗过期失效也避免造成浪费。

  │免疫应答易受母源抗体、野毒、蓝耳感染等影响

  有研究证实,过高水平的母源抗体会影响仔猪主动免疫应答,因此首免时间直接决定了疫苗的免疫效果。研究表明,仔猪30日龄时的平均母源抗体水平依然可以提供有效保护,因此过去常用的20日龄首免时间应该适当推迟。夏伟建议,最好通过血清抗体监测来调整首免日龄。同时也要注意,为了反映猪群的真实抗体水平,必须考虑检测试剂盒或检测机构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据了解,仔猪超前免疫是近年来猪瘟疫苗普遍采用的一种免疫方式。超前免疫又称为零时免疫或乳前免疫,是在仔猪出生后立即注射猪瘟疫苗,免疫后1.5小时再吃初乳。仇华吉介绍,这是解决母源抗体干扰、迅速提高仔猪抗体水平的有效方法,但如果操作不准确也可能导致免疫失败,不要过于迷信超前免疫的效果。

  虽然仔猪母源抗体水平与母猪抗体水平呈正相关,但专家不建议母猪在妊娠期免疫猪瘟疫苗。夏伟介绍,妊娠母猪免疫高抗原含量猪瘟疫苗,会导致母猪应激,仔猪免疫耐受及异常反应,猪瘟疫情威胁不大的话,没有必要在妊娠期间接种猪瘟疫苗。仇华吉也表示,尽管我国生产的猪瘟疫苗是最安全的,但为了降低对怀孕母猪的刺激,还是以空怀阶段免疫为好。

  另外,病毒感染或其他疫苗免疫也可能影响猪瘟疫苗的免疫效果。

  据夏伟介绍,母猪感染猪瘟野毒也可能造成仔猪先天性免疫耐受,对疫苗无反应。据了解,目前普通方法还不能区分猪瘟疫苗抗体和野毒抗体,有时猪只感染野毒并康复后的抗体水平还要高于疫苗免疫。这样就可能在监测时造成母猪抗体水平好的假象,实际上仔猪可能已经感染。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动物疫病诊断与技术服务中心一直在研究鉴别猪瘟野毒与猪瘟疫苗的方法,目前已经建立了RT-PCR方法,可鉴别的新型疫苗和相应的检测试剂盒也在开发中。

  蓝耳病病毒、圆环病毒2型、伪狂犬病毒感染也会影响猪瘟疫苗免疫应答和抗体滴度。尤其是蓝耳病和圆环病毒病这类免疫抑制性疾病,会影响其他疫苗的免疫效果。而且活疫苗免疫产生抗体期间也会感染猪瘟的免疫应答。夏伟建议,猪瘟疫苗与蓝耳病活疫苗免疫间隔应至少7天。

  │母猪空怀免疫,仔猪选好首免日龄

  夏伟建议猪瘟的综合防控还是要从源头把关。慎重引种,严格把好引种关,严禁从疫区、疫场引猪。从健康猪场引购猪前应对猪群进行观察和检疫,新引进猪回场后应隔离观察饲养至少60天,坚持测温和临床检查,及时补注相关疫苗,确认无病后方可混群。坚持自繁自养,全进全出。对不同饲养阶段的猪要实行全进全出,至少要做到产房和保育舍的全进全出。圈舍空出后先清理污物,彻底冲洗、干燥后进行2-3次消毒再空圈7-10天后才可进猪。严格控制传染源,病死猪及产出的死胎、胎衣等,应深埋做无害化处理。粪尿等要及时清除并经发酵处理,杀灭蚊蝇,定期灭鼠。

  应定期监测猪瘟抗体水平,及时调整免疫程序。母源抗体血清中和试验(保护性中和抗体滴度,≥1:50)或采用阻断ELISA(阳性:阻断率≥40%)时免疫较佳,母源抗体偏高时免疫,易造成免疫失败。一般地区可在猪25-35日龄及65日龄左右各免疫1次,每次注射疫苗1-2头份。繁殖母猪在配种前15天或断奶时注射疫苗2头份,配种或怀孕期不要注射猪瘟疫苗。种猪每半年注射1次疫苗,每次2头份。免疫后猪群应定期检测抗体消长情况。

  正确使用超前免疫。在仔猪出生后立即注射2头份猪瘟疫苗,免疫后1.5小时后再吃初乳。乳前免疫后应在猪35日龄和70日龄时各注射1-2头份猪瘟疫苗1次。

  逐步实施猪瘟净化。用阻断ELISA方法查清带毒种猪,结合产仔情况,采取淘汰、净化方法,连续坚持三年,可达到猪瘟净化目标。选择合适的猪瘟疫苗是净化猪瘟的关键。

  由于猪瘟免疫抗体水平上不来现象普遍存在,一些猪场盲目的加大免疫剂量并增加免疫次数,实际上作用并不大。仇华吉建议有必要不留死角的全群免疫,但两次免疫的间隔时间最好不要低于3周。

  《农财宝典》记者 孟轩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