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画像”的漫长之路
- 来源:金融理财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互联网,民营机构,数据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3-27 12:12
说了多年的征信数据,今年年初似乎终于迎来一点点亮光了。1月5日,央行印发《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允许民营机构加入征信行列。
相比其他国家,我国的互联网发展给了民营机构得天独厚的环境,所以关于大数据,将它们作为征信业起步的重要力量,似乎顺理成章,又有点特立独行。
“画像”的数据组合
其实,关于大数据,互联网企业基本上都已经有所建树了,只不过,作为销售行为的一种工具,并不能摆在台面上炫耀而已。
我曾私下与一个做P2P的朋友聊天,他们也有自己的贷款业务,而且这些贷款往往针对消费行为,金额不大,客户群体也很繁杂,但是审核手续却极为方便。这一切的运营都基于大数据的分析结果。
他们之所以能获得消费类的数据,得益于最早他们为银行提供pos机和ATM机的服务,可以收集到每一张卡的消费习惯,而这第一手的原始资料足以支撑小额的消费类贷款比较主要的分析。之后,他们与一些有实体店面的企业进行合作,当顾客需要购买大金额的商品时,就可以提供小额的贷款服务。这样形成一种低成本却非常有效的模式。
网上消费的数据则更为精细。首先是在网上注册的个人信息,包括名字、身份证号、电子邮箱、电话号码、地址之类的。然后通过网上支付平台,除了收集支付类活动数据,其实还有相当一部分非支付类活动数据。从这类的网上商城上还可以获得消费者反馈、商户信用评分、商户售卖物品统计、争议和投诉。这就是更为庞大的数据体系,基本上可以描绘一个人的网上消费习惯了。
如果再加上社交行为,比如一个人的在线时长、登录行为、虚拟财产、即时通信、SNS、电商交易、虚拟消费、关系链、游戏行为、媒体行为和基础画像等数据,这就是一个较为完整的线上数据了。
所以这次央行邀请了八家民营机构参加征信活动,他们都是在各领域上称霸一方的巨头,涉及的业务非常全面,同时还有一定的联系,意图似乎就是为了打通独立数据间的通道。
你愿意被“画像”吗?
健全数据当然是好的,但是更多的担忧指向了数据安全。虽然出于安全考虑,2013年1月出台的《征信管理条例》,对个人信息的采集做了明确的限制:比如禁止征信机构采集个人的宗教信仰、基因、指纹、血型、疾病和病史信息;不得采集个人的收入、存款、有价证券、商业保险、不动产的信息和纳税数额信息。但是我们的生活有越来越多双眼睛看着,我们的很多小习惯都被一些机构记录着,一个完整的数据画像真的是我们每个人的意愿吗?
而且我们怎么知道这些机构是否安全呢?远的不说,2014年就有几起事件让大家难以忘怀。1月,支付宝前技术员工涉嫌将多达20G的用户数据非法贩卖给他人;2月17日,乌云漏洞报告平台又爆出淘宝存在重大安全漏洞;紧接着,携程网又遭遇“安全门”事件,大量用户银行卡信息泄露,弄得大家人心惶惶。
还有,哪些因素能客观地反应出我们的信用等级呢?很多媒体担忧,未来我们是不是需要谨小慎微,因为滴滴打车的爽约记录、骗取保费时伪造的个人信息、网店贩卖假货的差评、预定饭馆却“放鸽子”都有可能影响我们的信用数据。
据说,美国主要从事个人征信的FICO,它采集的数据也包括日常的购物出行、水电费、地铁逃票等因素。但是因为不同数据纬度间的逻辑关系,也很有可能产生冲突,最终可能导致结果失真。美国ZestFinance公司曾经使用了社交网络上的7万多个变量估算个人征信,得出了“填表喜欢全部用大写字母的人违约率更高”等诸多有趣结论,但最后的征信评估也仅55%左右的准确度。所以我国未来的征信标准到底是什么呢?
这些数据最终需要被买卖,才能形成市场,但是将客户的资料进行买卖,本身就容易产生不小的分歧。没有严谨的法律来挟制,必定弄得“天下大乱”。最注重人权的美国,针对征信行业有17部相关法律,所以它的个人征信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从贷款、信用卡到租车买房,甚至购买枪支都有所做用。这么看来,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要走。
不可或缺的“画像”
但是个人征信是未来金融行业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尤其是在P2P蓬勃发展的今天。
目前,央行的征信系统覆盖的人群和信息完整性还非常低。一些学生群体、蓝领工人、个体户、农户、自由职业者等,因为数据较难采集,所以常常被信用体系忽略掉,但是他们并不是没有对金融业的需求。
同时现在我们的金融体系中又多了P2P和民营银行,一个准确的、得到公允的征信数据,不仅能降低这些机构的信贷成本,同时无形中也将其很多操作进行了规范,起码在风控方面,监管机构就有依据去规范越来越蓬勃的“非正规军”。
以后或许还有这样的场景。租房交易中,通过个人征信证明来进行相互的选择;求职时,也可以凭借信用报告获得单位的认可;甚至在相亲的过程中,相比身份证,一份漂亮的征信证明可能会起到更重要的作用。当然这些也只是一种遐想,但是往往一个新事物的诞生,都是从这些看似不切实际的遐想中开始的。
征信大事记
2013年8月15日,我国首部征信业法规《征信业管理条例》正式施行。
2013年10月28日,人们只要登录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个人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即可在网上查询个人征信记录。
2014年6月3日起,个人查询本人信用报告实施收费。
2015年1月5日,央行在官网上发布了《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
现行个人征信数据来源
银行征信采集:贷款数据、存款数据、信用卡数据等
行政征信采集:行政机关、行政事务执行机构、司法机关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形成个人信用记录
互联网征信采集:微信、手机QQ、财付通、腾讯游戏等互联网社交、门户、游戏、支付形成的个人信用记录
TIP:首批八家机构基本情况:
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阿里蚂蚁金服旗下的子品牌,通过在阿里旗下淘宝、天猫、支付宝等购物和理财平台来反映一个人的资产、信用状况等。目前还未正式上线。
腾讯征信有限公司:隶属于腾讯集团,征信业务目前由腾讯财付通团队在推进和负责。数据来自社交网络,比如在线、财产、消费、社交等情况。
拉卡拉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客户量极大的第三方支付公司拉卡拉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控股。目前正在筹备当中。
深圳前海征信中心股份有限公司:平安集团旗下的全牌照金融企业,数据来自集团中的保险、银行、信托、投资、P2P等各种业务条线。
鹏元征信有限公司:其“深圳市个人信用征信系统”从2002年8月开始运行,目前个人和企业征信服务已经覆盖全国。
中诚信征信有限公司:中国诚信信用管理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1992年开始做信用评级、金融证券咨询和信息服务、征信服务、市场调研等业务。
中智诚征信有限公司:民营第三方征信公司,由前华泰证券董事长盛希泰发起。
北京华道征信有限公司:由为银行提供支付结算和操作风险防控领域的软硬件产品和服务的银之杰、金融投资集团创恒鼎盛、专注于互联网金融领域投资的清控三联、有燃气运营项目新奥资本四家控股。
文_本刊记者 刘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