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联网和机器智能颠覆未来驾驶
- 来源:中国信息化周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设备,射线,扫描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4-11 14:13
车联网、大数据和移动应用重塑未来驾驶
现在,每个人都是通过手机与世界的网络相连的,但是开车的时候,我们就不能看手机了,那么如何才能让汽车驾驶者随时与互联网相连接呢?我们有一个人工交互的界面,这个界面可以让驾驶者在驾车的时候通过汽车来获取互联网上的信息,这是一种新的突破。
此外,大数据也是我们今天会议的重要主题。事实上,汽车行业在运用大数据方面还比较落后。如果车主能够回到定点的维修中心进行汽车维修,我们就可以获取汽车维修的相关数据,但是现在,很多汽车主都不会到官方的维修中心,而是到第三方的维修点去进行维修,所以我们就无法获取很多的数据。所以,如果发展了汽车联通性相关的技术,我们就可以随时与我们所产的汽车进行联系和数据交换,与客户联系。
除了车联网和大数据之外,智能手机也是人类生活方式巨变的一个主要中心。智能手机将如何改变我们的汽车用户体验呢?首先,在与苹果的合作过程中,我们提出了“Siri-非视觉交互”的概念。众所周知,苹果手机有Siri(语音交互界面)功能,这项功能会给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手机应用带来便利,但如果在开车的时候使用这项功能就显得不太方便,因为所有的信息都是在手机的屏幕上显示的。这时我们就想,为什么不能把Siri融入到汽车的体系里,然后只用语音来进行交互呢?为此,我们就研发制作了一个模型,并向苹果公司的相关方进行了展示,他们认为这个概念非常好。
Carplay技术又是更进一步了,那是将iPhone和汽车的显示屏进行更深层的一体化的融合,为驾驶者提供更多的信息。那么Googel也了解到了相关的概念,Google同意将一系列汽车公司联合在一起进行合作,推行安卓系统和汽车的一体化融合。去年一月,我们就宣布成立了这样的一个汽车公司联盟,其中包括四家汽车公司,本田、通用、现代和奥迪。到目前为止,已经有28家汽车公司加入了这一联盟。同时,我们和Google的安卓团队进行合作,将汽车的显示系统与安卓的技术相融合。
下面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看汽车与智能手机技术的融合。如果我们是从应用开发者的角度来看的话,我们可以看到在智能手机的市场中,安卓手机系统占了80%的份额,位居第二的是IOS系统,从应用开发者的角度来看,就是有很大一个市场可供他们开发应用。但是从汽车系统的开发应用来看,市场就非常碎片化了,即便是最大的一个公司,她所占的市场份额也不过是10%左右,所以对于应用开发者来说,这就很难开发。如果我们有了安卓、Carplay两种平台,70%~80%的汽车界面市场就将从碎片化变为整体化,汽车平台的市场发展将会得到加速。当然,已经开发的应用比较少,因为与安卓、Carplay相兼容的汽车,还没有广泛的发售。随着兼容的汽车越来越多,更多的应用开发者将会加入这个市场。现在,安卓已经推出了相关的软件开发包,我们也开设了应用开发者实验室,开发者可以到工作室来,在汽车上测试他们所开发的应用。所以我们很希望与硅谷的很多创新者都有不同方式的合作。
当汽车遇到机器智能自动驾驶不再是空想
机器智能怎么样与汽车融合?大家可能已经对谷歌汽车的自驾驶技术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事实上,在我们现有的汽车之中,已经运用了一些机器智能。
我想给大家举几个例子,第一个是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我们都知道巡航控制系统可以使汽车保持在一个速度上,不管道路情况怎么样,都是同一个速度。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就更加智能,汽车配有雷达,可以探测到前面的车辆,控制速度避免碰撞发生,这就比巡航系统更加智能了一步。还有就是车道保持辅助系统,汽车配有一个摄像头,它可以探测到路面上白色或者黄色的车道线,保持汽车位于车道的中心。这些是市面上已有的汽车中,有些已经配备的技术,但是有了这些就能被称为自驾驶技术的汽车了吗?我想应该不是,因为这些车还是必须要有人来驾驶,驾驶者不能睡觉或者是喝酒,驾驶者还要控制汽车。下一步,我们就要努力在基于这些感应技术上,真正达到自驾驶技术。
为了避免驾驶者疲劳驾驶带来的危险,尤其是在高速公路上的长时间驾驶,我们的自驾驶系统可以提供安全的路线计划,驾驶支持,以分担驾驶者的负担。我们的自驾驶体系可以计划从高速公路入口到出口的路线,探测高速公路的出入口和汇入口,保证在驾驶的过程之中,速度、水平的平稳,保证车辆在车道中间。
另外,自驾驶系统,有多样感应设备,即便是在没有GPS信号覆盖的区域,比如隧道,车辆也能够自动驾驶,我们的车辆可以评估周围的环境,安全的开上高速公路,在有GPS信号的环境下就可以更精准的进行自动驾驶,还可以保证汽车的速度不超过法定速度。
要使这种技术成为可能,最重要的是图像处理、数据处理和信号处理。如何处理摄像头获得的数据呢?比如说,我们用射线扫描的设备,扫描车周环境,这些数据都必须要进行处理,要在汽车中进行实时的处理,这是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个技术挑战。
我们的无人驾驶车辆要达到的目的,就是零事故、零碰撞。作为一个汽车企业,这是我们未来的重大目标。但是我们发展这个科技不是希望大家开车的时候上网、看信息、看网页,当然如果是自动驾驶,你是可以在开车时上网、看手机,不过这要建立在成熟的无人驾驶技术的基础上。
(本文系根据杉本博司在百度百家上的演讲内容整理而成)
相关链接
无人驾驶汽车发展简史
1939年,无人驾驶汽车的概念,在世界博览会通用汽车的展览中得到了广泛的曝光。其中对无人驾驶汽车的设想是--“日照充足,空气清新,平坦的绿色大路上,汽车将自动驾驶”。
第一辆智能汽车是由斯坦福大学在20世纪60、70年代制造的。那是一台简单的越野车,配备了摄像机和电缆进行远程线控。
20世纪80年代,德国航空航天工程师ErnstDickmanns在慕尼黑联邦国防军大学开创了一系列项目,最终使他赢得了“无人驾驶汽车的先驱”的绰号。
1995年,卡内基·梅隆大学机器人专家驾驶1990年款的Pontiac Trans Sport,从匹兹堡到洛杉矶完成“不动手”穿越全美的旅行。这辆无人驾驶汽车配备有便携式计算机、摄像头、GPS接收器以及其它的一些辅助设备。其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最长行驶了70公里。
进入新世纪以来,谷歌的无人驾驶汽车引领了行业的潮流。
下一个潮流会不会是中国企业所引领的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本田硅谷实验室高级项目总监 尼克·杉本博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