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orn蝶变ARM 刺激英特尔加码移动互联网
- 来源:中国信息化周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HTC,苹果,芯片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4-13 10:13
“你可以让一头大象去节食,但它终究还是一头大象。”
2010年5月,ARM生态圈重要成员nVIDIA公司创始人黄仁勋对英特尔凌动第二代处理器如此评价,他暗示英特尔这款处理器能耗过高,不适用于智能手机。
英特尔副总裁阿南德·钱德拉塞卡尔回应:“这位著名的仁勋老兄……他需要搞清楚事实,还得检查一下自己的数学水平。”
对于竞争对手的“挑衅”,英特尔以往多采取不予理睬的做法,以显示自己的“王者风范”,但2010年之后,英特尔高层常常主动或被动地对ARM频频“置喙”。那么英特尔为什么对一个大众来说并不太熟悉的ARM这样在意呢?我们先从ARM的发展源头说起。
BBC主导下英国电脑问世
1982年,一部《强大的微处理》纪录片在英国由BBC播出后,产生了巨大的轰动。这部片子向英国观众介绍了电脑时代即将全面来临。
反过来,受到观众对此热烈欢迎的鼓舞,“不务正业”的BBC决定向英国电脑爱好者提供一款价格更为合理的国产设备,他们认为美国苹果公司的电脑太贵。而剑桥的Acorn电脑公司获得了BBC的合同,开始生产一种被称为英国版Apple II的Micro电脑。
随后,Micro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预计销售1.2万台,最终却卖出了150万台。1984年,这个苹果山寨机还获得了英国女王技术奖。这让人想起了西方那句谚语:“胜利者是不受谴责的。”
Acorn公司是克里斯·卡瑞、赫尔曼·豪斯尔、安迪·霍伯联合于1978年创办。赫尔曼是英国最成功的风险资本家之一,他的名言是“企业家必须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如果有人说自己的公司可以做两件事甚至是一件半,那么绝对不要相信此人。”
安迪教授是Acorn研究主管,但为了不影响自己剑桥大学的本职工作,他刻意保持低调,而将代表公司公开露面的机会留给了另外那两位创始人。
生产BBC Micro一段时间后,Acorn公司的规模发展到400多人。为了在计算机领域走得更远,Acorn认为公司乃至整个产业未来将需要一种性能更好的处理器,他们决定开发当时属于非主流的RISC结构的处理器。做出这个选择是因为Acorn实力有限,没有能力开发CISC结构的处理器,只能选择开发晶体管数较少的RISC处理器。
1985年,Acorn的ARM1处理器诞生了,随后改良版的ARM2也研发出来,并被用在BBC后续推出的电脑上。不过,此时IBM的电脑已经成为市场主流产品,销售渠道已覆盖英伦三岛。BBC电脑逐渐落伍。
《人类群星闪耀时刻》的作者斯蒂芬·茨威格曾写道:“历史一向如此,它从来不会顾虑任何人的感受,它用它的残酷告诉所有人:第一意味着胜利,第二则什么都不算。”
Acorn面临困境。随后,当时的IT巨头Olivetti收购了它,并将它演变为自己的一个独立的从事研究的公司,任务是继续进行“五花八门的应用研究”。
在与剑桥大学达成协议后,安迪教授成为了该公司的董事总经理。但安迪很快就给其雇主提出了一个难题。美国著名媒体人士杰西卡?萨维奇说过:“天才与管理层之间的关系至少不会平和。”
ARM再次破茧而出
“我们强迫他们表态。这是个非常具有挑衅性举动。在那种情况下,我很可能会被解雇。”安迪后来回忆说。原来,他直言不讳地告诉Olivetti,他打算从研究公司的实验室中分拆出一家商业性公司。
他甚至提出所谓的“安迪共同财富创造框架”。其主要内容是:无论什么时候,当一项新技术在实验室中出现时,母公司都有权首先得到它;然而,如果母公司无所作为,就会失去拥有它的权利,这项成果将与研究人员和支持部门一道,分拆成为一个商业化运作的公司。作为补偿,母公司可在分拆出来的公司拥有20%的股权。
开明的Olivetti管理层对此没有疑议,也不反对他的分拆建议,芯片公司Virata便起源于此,这家公司于1999年在纳斯达克上市。
此后,该实验室每两年左右就分拆出一家新公司,这使得安迪成为学术界人士连续创业的典型例子。英国剧作家萧伯纳曾说过:“在这个世界上成功的人总是在寻找他们想要的环境,如果没有的话,他们就自己创造环境。”
1990年11月27日,ARM公司也被分拆出来,正式成为一家独立的处理器公司。ARM的目标是满足市场不断增长的对低费用、低功耗、高性能的芯片的需求。ARM采用设计基础技术,然后将其知识产权授权给客户的商业模式。
ARM自诞生后,就引来了业界质疑的目光,人们认为这种模式难以取得成功。在公司成立初期,ARM面临着很严重的财务危机。为此,它的办公室不得不设在剑桥附近一个改建过的谷仓中。
ARM诞生初期,业界正热衷于设计相对较大的处理器,由于资源所限,ARM也像它的前身Acorn那样选择开发小规模处理器。
随后,ARM开始为苹果公司设计专用的处理器。其间,苹果成为了ARM公司的大股东。ARM处理器后来被用于苹果的牛顿掌上电脑,可是阴差阳错,这款产品最后失败,于1997年停产。不可否认的是,牛顿掌上电脑为苹果后来成功地推出iPhone打下了的基础。
作家威廉·吉布森说过:“未来(技术)其实已经在这儿,只不过它的分布不那么均匀罢了。”
90年代中期,当苹果面临财政危机时,曾将手中的ARM股份以8亿美元出售,获得了宝贵的流动资金。曾任苹果CEO的约翰·斯库利表示:“当时如果没有这笔钱,苹果已经走向破产。”
1993年,ARM把自己的技术授权给了德州仪器,结果此项合作很成功,给ARM带来了良好的声誉,这也证实了其授权模式在商业上的可行性。ARM随后将其授权业务常态化,不久,三星公司也加入了获得授权行列。此后,DEC公司也参与,促成ARM完成了ARM 10的开发,DEC将其命名为Strong ARM,这款芯片在业内曾名噪一时。
1997年底,ARM成长为一家年营业收入达到2660万英镑的公司。1998年4月17日,ARM同时在伦敦证交所和纳斯达克上市。在随后10余年里,ARM开始了狂飙之路。
2010年的一天,ARM中国区总经理吴雄昂说:“我们现在在全球有超过700家的合作伙伴,ARM的价值是给它们提供一个领先的CPU架构以及生态环境。我们只是获取很小的一部分收益,所以我们的销售额很少,但反过来说给我们的生态系统伙伴提供了很大的价值。”
他举例说,高通每售出一枚芯片,纯利润大概是6美元,而ARM只拿几美分。这也许可以说明为什么2009年共有约39亿片基于ARM架构的芯片在各类电子设备中应用,而ARM公司的销售额却只有4.89亿美元。
从泾渭分明到势成水火
“英特尔这么做,岂不是要和ARM产生竞争吗?”一位听众问道。这个问题让英特尔的讲师“懵”了一下,他停顿了一下,“你这倒像是个记者该问的问题。”全场一片哄笑。
这不是一场新闻发布会上的场景,而是发生在英特尔2010年4月13日在中国国家会议中心举办的一场专题技术讲座上。其实,英特尔与ARM之间的火星,早已擦出。
2010年1月,ARM CEO沃伦·伊斯特表示,在智能手机市场,英特尔没有任何优势,远落后于自己的公司。他称:“目前英特尔尚未真正进入该市场”。
在5月11日英特尔年度股东大会上,英特尔CEO保罗·欧德宁则称:“ARM根本算不上是竞争对手。”他从投资的角度做出分析,英特尔的毛利率远远高于其他的芯片代工厂商,这是英特尔的优势,“你很难通过架构授权赚取和我们一样多的钱”。
历史上,有一段时间,ARM与英特尔不仅不是竞争对手,还是合作伙伴。1998年,英特尔曾通过收购获得了DEC的Strong ARM设计许可权,并从ARM公司获得了相应的使用授权。在此基础上,其研发的芯片一度在黑莓、Palm Treo和摩托罗拉Q系列手机中使用。
欧德宁2005年5月出任英特尔第5任CEO后,认为英特尔在移动芯片上的研发投入太大,导致持续亏损,因此在上任第二年便宣布要集中精力开发传统的PC芯片,而将移动芯片业务以6亿美元卖了出去。此后一段时间里,ARM与英特尔井水不犯河水,互不相干。
虽同为芯片厂商,二者的市场定位和商业模式并不相同。ARM注重于芯片设计,它自己并不生产,而通过授权,让三星、高通、飞思卡尔等芯片公司使用ARM设计,各芯片公司再根据自己的要求,进行改进后生产出产品。英特尔则是研发、设计、制造一条龙自主经营,是PC市场的“主心骨”。一言以蔽之,英特尔依靠高性能CPU称雄PC市场,而ARM做的是低功耗处理器,在手机等小电子产品领域起主导地位。
随着PC出货量增长趋缓,加上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计算与通信的融合趋势日趋明显。英特尔又把目光投射回自己一度放弃过的市场,为移动互联网市场专门打造了凌动处理器,意在全面进入手机领域。但要进入这个市场,功耗是英特尔面临的比较尴尬的问题。有人说,“手机只是一头小牛,不能把火车套在它头上。”
美国科技博客Ars Technica联合创始人乔·斯托克斯曾在文章中分析,如果让英特尔凌动第二代处理器只执行部分功能,那么能得到正常的智能手机体验,但假如让它像x86处理器那样正常工作的话,“英特尔对这些功耗数据保持沉默,基本上可以肯定它们会很难看”。
中国手机设计公司德信无线CTO贺昌科也曾说,他们尝试用过英特尔凌动第二代处理器来做产品,“但是用了之后感觉那东西还是不属于移动领域的,它在耗电方面和ARM还是差了好几个数量级”。
英特尔副总裁阿南德辩解:“x86架构可以达到智能手机的能耗要求。问题不在于物理限制,也不在于缺乏独创设计,而在于专注度和心理因素。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将x86智能手机的能耗水平作为目标。”
2010年7月5日,英特尔表示搭配英特尔处理器的智能手机计划于2011年初发布。看到英特尔铁了心要做智能手机芯片,ARM准备发起反击,其总裁杜德·布朗说:“英特尔想通吃电脑和手机两块市场,我们的答复是NO!”而且,他明确表示,“为什么他进入我的地盘,我就不能直接跑到PC市场上去呢?”
ARM反击英特尔的突破口选在上网本这样的低功耗,而且对性能要求并不高的产品上。小试身手后,ARM CEO沃伦进一步宣布公司将进入计算机微处理器市场:“我希望能在未来的12个月内,在服务器市场看到一些我们的东西。”
从财务角度看,ARM很难与英特尔匹敌,英特尔2009年的营收达到351亿美元,ARM只有不到6亿美元。但是ARM的份量却并不是销售额所能完全衡量的。ARM对峙英特尔,引起了IT领域生态系统的微妙变化。马尔科姆·格拉德维尔在《引爆点》一书中曾提到,“看看你周围的那个世界,只需要在正确的位置轻轻一推,它就能够被倾斜,倾斜……”
ARM企图进军英特尔传统势力范围的计划,吸引了IBM、戴尔等计算机厂商的目光。“我们一直都在关注着ARM架构服务器的发展。”戴尔企业产品部门CTO保罗·普林斯表示,他们在ARM架构服务器上的测试已经进行了一年多。
而20多年来让英特尔受益匪浅的Wintel联盟也在ARM的冲击下,发生了裂缝。急于在移动互联网领域有所突破的微软,冒着英特尔投过去的“白眼”,对ARM频送秋波,称将提高对基于ARM架构产品研究与开发的主动性。ARM首席技术官迈克·穆勒则投桃报李,称微软是自己公司十多年的合作伙伴,新的授权将让微软的应用与开发“处于最前沿”,并覆盖多个细分市场。
苹果的诱惑
不过,ARM阵营在直面英特尔日益增强的压力的同时,还面临着来自自身阵营的分解力量。
2010年6月中旬,传出原属于ARM阵营的苹果有意以80亿美元收购ARM的消息。根据苹果当时发布的财报,他们手中有417亿美元现金,收购似乎成问题。这个传言让ARM的股价涨至8年来的最高点。
据有关专家分析,如果收购成行,对于苹果有三点好处:
首先,为苹果的持续创新提供原动力,因为苹果在未来手机操作系统上的创新空间,与处理器的性能密切相关。
其次,可以为苹果降低成本并增加盈利途径。ARM按厂商销售的处理器数量来提取一定比例的收入,虽然单笔费用低廉,但随着苹果产品销量的不断增加,就会集腋成裘。苹果收购ARM,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也继承了ARM的授权提成的盈利途径。
最后一点,是苹果可以下“狠手”的地方,停止对其主要竞争对手的技术授权。在智能手机领域,包括诺基亚、RIM、HTC等苹果主要的竞争对手,使用的均是经过ARM授权后再次设计的芯片。如果苹果收购了ARM,其它智能手机厂商将面临困境。
这最后一点让当时众多的智能手机厂商不寒而栗。好在ARM公司CEO沃伦及时站出来,称该ARM作为独立公司更有价值。
“船长如果遇上了惊涛骇浪,就得照看好自己的水手。”这是索尼公司董事长霍华德·斯金格的一句名言。
“从经济角度讲,这笔收购不划算,”沃伦认为,芯片制造商向ARM仅仅支付“数千万”美元的授权费,因此他们没有理由支付50亿美元收购ARM。“买家展开收购的唯一理由是消灭竞争对手。”沃伦称,ARM的芯片设计比英特尔的方案更高效,而且能使多家客户收益,但如果一家公司独占这些技术,相对而言不会带来足够高的回报。沃伦掷地有声地对企图购买ARM的买家表明自己的态度:“你还不如把钱扔进火里。”
随后两年,ARM在智能手机领域地位日益巩固。英特尔对移动互联网努力收效平平,《PC Magazine》专栏作家甚至用“失败、不幸和愚蠢”来评价英特尔为进军移动互联网设备领域所作的努力,他还说:“英特尔越来越像恐龙了。”
《创世企业》一书作者安迪·劳曾说过:“除非你准备放弃某些有价值的东西,否则你根本不能真正变革,因为你永远摆脱不了你无法放弃的东西的控制。”
2012年11月19日,英特尔宣布CEO欧德宁将于2013年5月退休。根据这家公司以往的惯例,CEO的退休年龄应为65岁,而欧德宁到2013年才62岁,因此他宣布提前退休着实令外界感到意外。
欧德宁就任英特尔CEO以来,在大部分时间里,公司业绩尚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发现他犯了一个重大失误,这就是前面所提的放弃移动芯片业务。在那之后4年,2010年8月,他又以14亿美元从德国芯片制造商英飞凌手中买来一个无线业务部门。一出一进,英特尔做了赔本买卖不说,还损失了4年的宝贵发展时机,在移动互联网市场上处于被动地位。
真是“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冷清清暮秋时候。”
本报记者 姜洪军